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當親人遇害,作為一位大俠應該怎麽做?看【史記】中郭解的做法

2023-12-24歷史

酒桌上,關東大俠郭解的外甥,正在與人喝酒。

只見他連連讓對方把酒幹盡,對方不勝酒力,實在喝不下了,可是他卻仗著郭解的勢力,用起蠻來,硬逼著對方喝。

一方是一點也喝不下去,另一方是無論如何也要硬灌。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

郭解的外甥逼著人家硬灌酒,結果把人家逼急了。

對方情急之下,拔出刀,一下把他給刺死了。

隨即,被逼灌酒、失手殺人的「倒黴蛋」也嚇壞了,趕緊逃走了。

郭解的姐姐得知自己的兒子被殺,悲怒至極,無論如何也要抓到殺人者。

她找到弟弟郭解,對他說:

「你行俠仗義的名聲那麽大,有人殺了我的兒子、你的外甥,可兇手竟然抓不到!

今天就讓天下人看看,我兒子不能入土為安,就是因為他舅舅不能替他報仇!」

隨即,郭大姐故意不入殮埋葬,把兒子的屍體放在道路上,成心讓郭解難堪。

郭解大俠面對姐姐的責難,不得不暗中使些手段,尋找殺死外甥的兇手。

各方壓力之下,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兇手,只得無奈向郭解自首。

難得的是,郭解沒有上來就直接報復兇手,而是讓兇手將來龍去脈細細講來。

聽完之後,郭解說到 :「 你殺得沒毛病,是自家外甥欺負人在前,理虧!

於是放走了兇手,隨後將外甥的屍體收殮入葬。

眾人聽聞郭解對此事的處理方法,紛紛稱贊郭解處事公允、講義氣,欽佩他在面對血親之死時,仍舊能夠保持是非之心。

從此郭解這大俠的名聲越來越響,投靠歸附他的人也越來越多!

要說殺人兇手敢回來向郭解自首,這原因絕不不僅僅是被逼無奈,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應該是了解郭解為人的。

郭解是誰?

郭解是關東地區有名的大俠:

救人於危難之際,散金於困厄之中;

助人不求報酬,甚至避免與被助者見面;

從關中遷往茂陵時,大家送行的錢積累起來過千萬,可見他幫助過的人有多少,人們對他的擁戴有多深!

對於「郭解外甥被殺」這件事,如果從民間百姓的角度來看, 「公平、講理、情義」 被放到了首位,這自然是令人拍手叫好的事情,郭解更是值得稱頌的大俠。

但如果從官府朝廷的角度來看,郭解處理這事的方式,那可就成為危及社會穩定的「不安分」因素了。

首先 ,這事不管放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交由官府處理。

郭解的一番俠義行為,在朝廷看來,那就是 「私設廷堂、自成法律」 ,將朝廷置於何處?

其次 ,郭大俠身邊難免會有親友借勢,為非作歹,豪橫作惡的行為,就比如郭解外甥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強勢欺負人嘛。

所以,對於朝廷而言,這些賬大機率都是要歸在郭大俠身上的。

最後 ,最要命的一點是,郭大俠身邊還有一批處處暗中維護他的人,不管是曾經受過郭大俠幫襯的人,還是郭大俠的門客,都會「心系大俠」,常常私下為郭解報仇,而不讓郭解本人知道。

而他們暗中相助的很多事情,往往都是透過不法手段,行「違法亂紀」之事,必然不能為朝廷所容。

維護郭解的人越多,歸附郭解的人越多,對於朝廷來說,就是站在朝廷對立面的「黑惡勢力」越猖獗!

每個人都期盼在遇到那道「過不去的坎兒」時,能夠有人仗義相助,或許是仗義疏財,或許是舍命相救;

每個人也都期盼在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有人能夠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不惜觸碰勢力集團的利益,甚至失去性命,也為自己主持一個公道。

大俠之所以為大俠,就是能夠「 言必行,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大俠郭解——這位史書記載中的最後一位大俠,最終恰恰是因為這些被自己救助過的人的「幫助」,因為自己的聲名與影響力,而成為了朝廷不得不除的「 黑社會」大哥 ,大俠們也成為朝廷不能容忍的 地方黑惡勢力

至此,大俠的蹤跡,更多的只能是存在於故事小說之中;

大俠的時代,在現實中記載中,就此隕落!

太史公筆下的遊俠

「俠」這個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五蠹】篇: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而真正被較為精細地勾勒出特征,則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才出現: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司馬遷更是在文中一改其慣用寫作風格,開篇即論述 何為遊俠 ,以及自己 為什麽給遊俠單獨作傳 (用此書寫方式的另一篇文章是【伯夷叔齊列傳】)。

  • 何為遊俠?
  • 「俠」,不是像「戰國四公子」那樣的人物,他們不是國君的親屬,不是憑借封地的收入和卿相的地位,有目的的招攬天下有才幹的人才,使自己揚名於天下;

    「俠」,也不是地方上結黨營私、彼此勾結的強宗豪族,他們不會利用錢財奴役貧困的百姓,也不會依仗權勢欺淩孤立無助弱小的人,更不會放縱欲望、貪圖享樂。

    「俠」,是說話守信用,辦事一定要達到目的,答應了的事一定會真心實意去做,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解救他人的急難。

    「俠」,是在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後,卻不誇耀自己的本事,羞於吹噓自己的德行,對於自己幫助過的人,唯恐與之再見面。

    總之,在太史公的筆下,能夠稱之為「俠」,必然包括三個方面:

    「救人於厄,振人不贍」——舍己為人;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信守承諾;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功成身退。

    從更寬泛地角度來說, 「俠」是一種身份,是一種精神。

    行俠,是在以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行為、一種出資出力的付出行為,獲得社會認同和道德榮譽,並且不以此為世俗間的獲得性行為。

  • 為什麽寫遊俠?
  • 蠶室之中,幾條火舌從炭盆中伸出,忽高忽低地跳躍著,散發著猩紅的光芒和微微暖氣。

    可此時的司馬遷,卻周身冰涼,竄動的火舌沒有讓他感到溫暖,反而加劇了他的恐懼。

    他閉上眼,仍舊能看到那把燒紅的刀,緩緩靠近自己.......

    這把刀,閹割了他的尊嚴,但沒有閹割掉一個史官發聲的權利。


    正因為有這個經歷,太史公在 「遭李陵之難,交遊莫救,身受法困」 的急厄之時,無人為他發聲,也沒有繳納足夠的贖金,才讓他受到對於男人來說是極大羞辱的宮刑。

    正因為有這個經歷,在整部【史記】中,太史公對於「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都有深刻地描寫與點評。

    正因為有這個經歷,太史公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 救人於厄,振人不贍 」這種俠義精神的偉大與大俠存在的意義。

    同時 ,太史公亦是秉依著自己「尚氣好俠」的個性,在【史記】中特辟【遊俠列傳】,為由遊俠們發聲。

    其次 ,太史公強調, 「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任何人都有急難之時,都需要在危難時刻有人「搭把手」。

    在這篇列傳中,他深情地呼喚「赴士之厄困」的俠義精神,熱情禮贊遊俠舍己為人而不圖報酬的高尚情操。

    最後 ,太史公對於歷史上,從未對這些德行高潔的遊俠予以足夠的重視表示不滿,並以虛偽、狡黠、「與世浮沈而取其榮」的儒生作對比,對統治者最終向遊俠們高舉屠刀感到極其憤慨。

    俠的世界,並未消亡

    盡管在朝廷立場上,太史公承認遊俠違反國家法律,有「 不軌於正義 」;

    但整篇列傳太史公對於遊俠的觀點都是站在社會民間立場上的,在他的字裏行間,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對俠及俠義行為的深切呼喚。

    可以說在史書中,真正對遊俠有正面謳歌的,只有太史公的【遊俠列傳】。

    【漢書】雖然對也記載了諸多遊俠的故事,但大多非平民出身,且觀點也已發生改變。

    而自【漢書】後,歷代史家已經不再專門為遊俠列傳。

    【史記·遊俠列傳】,是太史公融入了自己道德理想的、謳歌布衣之俠的豐碑,也是太史公偉大人格的真實寫照。

    史書中不再容不下「俠」的世界,並不意味著「俠」就此消失。

    盡管經過文、景、武三代,或直接或間接,或明摧或暗鋤地剪除遊俠,但各地行俠的人士並未銷聲匿跡。

    俠的人格是那般復雜,有時睚眥必報,有時以軀借交;

    俠的行為是那般豪爽,任性放縱疏放,甚至流於乖張。

    或許像太史公筆下所描述的那樣極致的遊俠精神已不純粹,但「 「救人於厄,振人不贍」 卻成為一種信仰,被那些有俠義之心的江湖人士所秉繼傳承。

    此篇為細讀【史記·遊俠列傳】(上),如有興趣可點選連結,觀看細讀【史記·遊俠列傳】(下)。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請點選: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細說【史記】中800余字的馮唐故事

    「後來者居上」成語主人公,細讀【史記】中汲黯的「直」與「拗」

    如果有人總在領導面前說你壞話,咋辦?看看【史記】中袁盎的做法

    「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除了「命運的捉弄」,還有這4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