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明三哥張居正,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嗎?

2024-02-28歷史

大明三哥張居正,到底是加速了明帝國的滅亡,還是延續了大明王朝的壽命呢?

不可否認,萬歷中興是張居正的功勞,但也有人認為,正是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將鑄幣權交到了別國的手裏,才導致後來的大明朝經濟崩潰,走向滅亡。

那張居正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這個文章有點長,但其中的知識點,卻是初中高中的課本裏都沒有的,不僅能徹底看懂張居正的一生,還能讓你透過歷史看到當下。

歷史上的張居正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而且還是明朝第一帥哥,更加幸運的是他出生在一個中產的知識分子家中,兩歲識字,五歲寫詩,十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12歲就考中了秀才,所以才有了張神童這個外號。

13歲參加鄉試,張居正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湖廣巡撫顧璘,但正是這位貴人,卻讓本應該金榜題名的張居正,最終名落孫山。

後來兩人相見時,當顧璘將這件事說出來以後,張居正起初尚不理解,可當他回到老家,繼續讀書,磨礪三年之後,心中對顧璘的感激與日俱增,感激涕零。

也正是這三年的磨礪,讓張居正原本驕傲的內心,變得處變不驚,所以到了16歲,張居正再次中舉時,內心毫無波瀾。

【人只有經歷過低谷或者打擊,才能快速成長,歷代少年得誌後來卻淪為平庸的人太多了,正是顧璘的磨礪,讓張居正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後來的張居正面對嚴嵩、嘉靖的隱忍,應該就是在此時打下的基礎。】

到了23歲時,張居正又中了進士,繼而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這是通往權力中樞的必經之路,只有擔任過庶吉士之後,才有資格進入內閣。

但讀書考試時的一帆風順,卻並未延續到官場,特別是,在見識到了夏言和嚴嵩,為了內閣首輔的位置,鬥的你死我活,最終嚴嵩踩著夏言的屍體,成為內閣首輔之後,張居正的內心被徹底震撼了。

這件事讓張居正明白了官場的叢林法則,這也導致日後但凡出現阻礙他的人時,張居正基本都會將對方置於死地,沒辦法,古代的政治鬥爭歷來就是如此殘酷,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最開始的時候,張居正也曾試圖接近嚴嵩,在嚴閣老過大壽的時候,還曾親手寫過極盡諂媚的賀詞,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剛剛出任首輔不久的嚴嵩,並未太過糜爛。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張居正就發現嚴嵩是個沒有底線的人,是和嘉靖一樣,只管自己窮奢極欲,哪管死後洪水滔天?於是他就和嚴嵩拉開距離,轉身投入了徐階的門下,成了他的學生。

而這兩年的官場生涯,讓張居正對於吏治的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彼時還是屠龍少年的他,迫切的想要做些什麽,於是就上了一篇【論時政疏】,闡述了當時明帝國的五大弊病,分別是藩王、財政、邊防、吏治,以及君臣溝通問題。結果就上到嘉靖,下到內閣所有官員,沒有一個人理他,他的滿腔熱血被冷水澆滅。

與此同時,恩師徐階也遭到了嚴嵩的排擠,灰心喪氣的張居正在第二年,便向朝廷請了病假,失望的離開京城。

回到老家以後,他開始周遊各地,從西子湖畔到武當之巔,然而除了這些風景如畫的大好河山,張居正也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他看到無數百姓沿街乞討,賣兒賣女,只為能夠多吃一頓飽飯。

他看到枯瘦如柴、眼窩深陷的饑民,走著走著便倒在街頭,屍體無人掩埋。

而當他成為達官顯貴的座上賓時,擺在眼前的,卻是各種珍饈美味,歌舞升平。

他終於理解了什麽叫民間疾苦,地獄和天堂原來只有一墻之隔。

那一刻,他意識到了明帝國這台老舊的機器,似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一股強烈的責任感湧上心頭,於是他決定重返政壇,一定要傾盡所有去改變這個世道,實作他的理想,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公元1557年,33歲的張居正回到翰林院,在老師徐階的推薦下,他成了裕王朱載垕的侍讀,對於張居正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但此時的內閣,仍由嚴嵩把持,張居正縱有想法,也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當海瑞海清天懟天懟地的時候,張居正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心中的一切抱負,都要等到裕王登基之後才能有機會施展,他必須保持隱忍!

不料他這一等就是將近十年,公元1566年,一心修道的嘉靖終於羽化登仙,舉國歡騰。

朱載垕登基,年號隆慶。已經42歲的張居正,終於在這一年正式進入了明帝國的權力中樞,成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然而與他同時進入內閣的,除了恩師徐階,還有李春芳、高拱等五人,論資排輩張居正只能排在第六位,雖然嚴嵩早已倒台,可他想要做到首輔的位置,少說也得苦熬幾十年。

好在官場從來不缺乏鬥爭,不久之後,高拱又鬥倒了徐階,取代了內閣首輔的位置,風頭一時無兩。

而此時的張居正,並沒有因為徐階是自己的老師,就和高拱翻臉,反而是更加謹小慎微,處處配合高拱,從而取得了對方的信任。

公元1572年,只做了6年皇帝隆慶帝一病不起,他在臨終之際,將明帝國重擔托付給了高拱。

高拱信心滿滿,因為此時的太子朱翊鈞只有9歲,所以不出意外,在此後的歲月裏,他高拱將會成為獨一無二的大佬,可高拱沒有想到,大太監馮保卻突然拿出了一份遺詔,其內容,就是讓令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內閣大學士共同輔政。

這等於是硬生生的分去了一半的權利,高拱肯定是不能容忍,於是在朱翊鈞登基之後,他便聯合張居正和高儀,制定了鏟除馮保的計劃。

然而一向對高拱唯命是從的張居正,卻暗中將訊息泄露給了馮保,並親自出謀劃策,與馮保聯手,將高拱罷官遣回原籍。

而張居正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也離不開李太後的鼎力支持,相比飛揚跋扈的幹瘦老頭高拱,26歲的李太後,當然還是更喜歡集帥氣、才華於一身的張先生!

就這樣,隱忍了三十年的張居正,終於淘汰了所有的競爭對手,順理成章的成為內閣首輔,同年八月,又被加封左柱國,並進中極殿大學士。

自此,張居正大權獨攬,李太後是他的後盾,大太監馮保是他的死黨,百官是他的棋子,大將戚繼光是他的親信,就連皇帝也成了他的傀儡,毫不誇張的說,整個大明帝國都被張居正一人,牢牢握在手中。

而他之所以要掌握如此之大的權力,並不是為了作威作福,而是要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幹一件大事!

1573年,考成法公布,這是張居正改革之路的第一步,所謂考成法,就是上面下達任務,必須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從內閣到六部,再從六部到各省,層層監督,誰幹不好誰就會被罷官坐牢。

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各級官員的辦事效率,還挖掘了一大批能幹實事的官員,使得原本已經腐朽不堪的帝國機器,再次高速運轉。

不久之後,張居正又下令丈量全國土地,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明帝國,土地兼並的問題非常嚴重,所以這是一項極其艱難的任務,因為清丈土地需要下面的官吏配合,但如果地方官和大地主勾結,那這個政策就無法推行。

不過在此之前,張居正已經推行了考成法,下面的官吏想要保住烏紗帽,就必須要嚴格執行。就這樣,三年之後,土地清賬完畢,全國新增土地高達140余萬頃。

然而,就在他的改革初見成效之時,一件毫不相幹的事情,卻成了張居正一生當中最為嚴峻的考驗。

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突然病逝,按照當時的規矩,如果父母去世,當兒子的就必須要回家守孝三年,但是張居正卻清楚的知道,一旦在此時離開權利中心,那麽之前的改革很可能就會被中止、廢除,那些被他得罪了官員,說不定也會在此時反撲。

為了不使大權旁落,也為了心中的理想,張居正采用了奪情策略,就是由皇帝下旨,免去守孝繼續工作,但這件事操作起來容易,卻還是需要承受巨大壓力,這就好比是某個一線頂流,突然犯了道德上的錯誤,所有人都會跳出來指責他一樣。

張居正好不容易扛住了所有壓力,可就在三個月後,又發生了一件差點要了他老命的事情。

翰林院的兩個官員竟然同時上書,彈劾張居正奪情,這本來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但問題是,彈劾張居正的這兩個七品小官,竟然都是他的學生。這在當時可謂前無古人,是極其丟臉的事情。

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些原本乖乖聽話的大臣,竟在一夜之間也都改變立場,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就像雪花片一樣,從各地飛往京城。

張居正雖然感到震驚,但卻沒有太過意外,因為所有針對他的敵人,都是他大權獨攬和變法改革,所帶來的後果。

面對這股龐大的反對之聲,張居正選擇用絕對的權利進行鎮壓,否則多年的改革 就將毀於一旦,於是他讓皇帝下令,把帶頭彈劾的幾人都狠狠打了一頓板子,並且全部罷官,其中一個名叫吳中行的學生,直接被打成了瘸子。

不久之後,張居正又推出了大名鼎鼎的一條鞭法,在這項政策出來之前,老百姓們需要繳納的賦稅,都是一些米面布料之類的物品,一條鞭法就是把所有的稅收都換成白銀。

這個看上去極為簡單的命令,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因為從此以後,不管是田賦、徭役,還是人頭稅,都有了統一的規定,不再任由官員忽悠。

雖然這仍舊無法避免一些人從中牟利,但總體來說,相比之前還是好上很多,老百姓們雖然依舊辛苦,但總不至於餓死街頭。

其實這項改革並不是張居正最先提出來的,早在嘉靖年間就已經開始施行,只不過比較緩慢,因為想要幹成這件事情,就必須要官員非常能幹,土地數量特別清晰,此外還需要大量的白銀作為支撐。

而張居正此前的考成法和清丈土地,恰恰為一條鞭法施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一系列改革是環環相扣的。

至於為什麽非要用白銀為貨幣,那是因為早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就發行過一種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可惜朱元璋不懂金融,把大明寶鈔給玩崩盤了,貶值了一千多倍,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民間就開始用銅錢和銀子 來代替大明寶鈔。

也是在那個時候,歐洲人發現了銀礦,他們透過一些走私的商人,發現可以用銀子來換取絲綢、茶葉等商品,從那以後,全世界的白銀開始逐漸流入中國。

到了隆慶開關之後,明朝人可以和洋人正大光明的做生意了,大量的白銀又以極快的速度流入中國,於是乎,老百姓們就拋棄了銅錢,全都開始使用銀子作為貨幣。

根據記載,當時江南地區,上到老人下到孩童,都會隨身帶一把大剪刀,就是用來剪銀子的,幾錢銀子的商品一剪刀下去,基本分毫不差。

也是在這種白銀經濟的蓬勃發展下,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才得以順利實施,數年之後,明帝國的庫銀達到七八百萬兩,儲存的糧食可供使用十年以上,相比嘉靖時期的家家皆凈,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張居正執政期間,除了內政的蒸蒸日上,明帝國的軍事力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他任用戚繼光、李成良鎮守邊界,困擾大明幾百年的邊界問題,終於得到緩解,十六年間無人敢犯。

在國家陷入危機,入不敷出,貪腐嚴重,流民四起的情況下,張居正僅憑一人之力,使得國庫充盈,邊界安寧。雖然他獲取權利的手段非常陰險,但卻讓腐朽不堪的明王朝煥發生機,他的種種功績,足以堪稱國家之棟梁,民族之驕傲。

到了萬歷十年,張居正被加封為太師,這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生前受封太師的大臣,可惜就在十天後,張居正因疾病和操勞逝世,享年58歲,謚號文忠。

但在不久之後,張居正就遭到了萬歷皇帝的清算,那些曾經被張居正損害利益的官僚權貴們,也開始了復仇和反擊,次年正月,萬歷皇帝下令查抄張居正的府邸,當地官員接到命令後,就把張府圍了起來,張家的幾十口人都被困在其中,等到查抄官員到來之時,已經是十多天以後了,張府的許多人都被活活餓死。

一番查抄過後,從張居正的家中抄出黃金上萬兩,白銀十多萬兩,但這和萬歷皇帝的預期相差甚遠,於是很快有訊息傳來,說張居正的家中藏了200萬兩白銀,不找出來誓不罷休,可惜不管抄家的官員如何用刑,就是找不到銀子的下落。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不堪受辱,於是就選擇自盡,抄家抄出人命,還是張居正的兒子,事情一下子就鬧大了。

萬歷皇帝得知以後,可能心裏也覺得過意不去,於是就給這件事畫上了一個句號,並且給張居正的母親和家人發了一些土地。

而萬歷皇帝之所以如此痛恨張居正,都是因為張居正生前,大權獨攬之外,還一直都把小皇帝當兒子培養,萬歷皇帝在張居正面前,絲毫沒有作為皇帝的話語權,有的只是恐懼。

關於張居正的是非功過,後人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說是他給明朝續了命,也有人說是他將大明帶入深淵,其理由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白銀經濟的問題,張居正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確實是無奈之舉,大明寶鈔不能用,銅錢也不能用,如果不用白銀,請問還能用什麽?

【用白銀作為貨幣為什麽是禍根呢,因為明朝不產銀子,銀子都是國外流入的,相當於自己國家無法掌握自己國家的鑄幣權,一旦銀子被富戶囤積,市面上就會立刻鬧錢荒,導致經濟崩潰,亡國之君崇禎,面臨的就是這種問題。】

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歷史的局限性,張居正他是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穿越者,作為那個時代的人,他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最後還有一件事,大概能夠說清楚明王朝的覆滅,到底是不是張居正造成的。在他死後第二年,考成法就被廢除,鎮守邊疆的戚繼光和李成良也相繼被清算,到了第四年,在遼東之外一個叫建州的地方,一個女真部落慢慢崛起,逐漸做大。

當時的遼東巡撫周永察覺之後,就趕緊上書朝廷,希望朝廷能夠出兵征剿,但可惜考成法被廢除之後,各級官吏便再次松散懈怠起來,征繳的將領竟然擅自把征繳改為詔安,又把詔安改為安撫,最後不了了之,讓那個遠在遼東之外的女真部落從容做大,最後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這個人就是十三副鎧甲起家的清太祖努爾哈赤。

現在想來,如果那時候張居正還在,考成法沒有被廢,戚繼光和李成良還在,那麽女真部落還能做大嗎?明朝會那麽快就滅亡嗎?

【個人觀點:歷史並不是非黑即白,張居正有功也有過,他的變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卻是從士大夫官僚階層的利益出發,對於真正壓在明王朝頭上的藩王問題,並沒有著手解決,或者也是無法解決。他的改革都只是恰到好處的改了一半,從而穩定了各方的利益,雖然強行給明王朝續了命,但也只是落幕前的回光返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