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先到井岡,朱德後到聖山,為什麽朱德成為紅軍之父

2024-07-24歷史

1928 年春天,朱毛在井岡山會師,自此開啟了武裝革命的新一頁。老軍觀寫到這個地方,讀者產生了一些疑問。主要是毛主席先到的井岡山,部隊經過「三灣改編」,都已經有紅軍的樣子了。為啥紅軍後來叫「朱毛紅軍」,不是「毛朱紅軍」,而且國際國內都覺得朱德是「紅軍之父」,黨內也說朱德是紅軍的「建立者」。那麽,到底誰才是紅軍的建立者?

這個問題之所以出現,一方面是過去的歷史教育總是圍繞主要領袖來宣傳,另一方面是當下的文學藝術,尤其是電影電視把朱德當成了「配角」,這就導致對紅軍建軍初期的認識很混亂。而且,確實因為老一代革命軍隊創始人太謙虛,使得一些歷史真相沒能讓大家徹底搞明白。所以,老軍觀認為有必要結合個人想法再寫一篇文章。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代共產黨人都在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辦法。這裏面比較突出的有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周總理。尤其是朱總司令跟毛主席,他倆都是譚嗣同之後的人。譚嗣同的大弟子楊濟昌是毛主席的老師,最小的弟子蔡鍔是朱德的好友兼老師。他們一個搞文,一個弄武,培養出了兩個拯救國家和民眾的能人。因此,在革命這條路上,毛朱是同時代、同輩份的,不分先後。

老軍觀有過一項研究,雖說朱德貝毛主席年長七歲,不過在思考社會主義能救中國的這條道路時,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年紀輕些的毛主席,比起朱德更早地接納了馬列主義,還參與了建黨。而那時候的朱德已經是投身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名將,也是當時先進會黨的老黨員。兩人旗鼓相當。

還有個特別一樣的地方,就是考慮中共搞武裝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還有建立革命根據地,他們在這方面不僅想法一致,行動也同步。至於中共建軍時誰走在前頭,包括他們一起弄出來的紅軍命名誰先誰後,得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來看。老軍觀個人覺得,撥開下面「三個迷霧」,就能搞清楚紅軍締造者的本來面目,只是文章有點長。

第一,打響了第一槍的那支革命隊伍中的英雄都在何處?

說起打響革命的第一槍,大家都會立馬想到南昌起義。實際上,負責中央軍事工作的周恩來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組織的這次南昌起義,既體現了毛澤東等有識之士「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想法,又用上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長期準備的搞武裝鬥爭的人才。正是武裝鬥爭讓「朱毛」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這裏得說明一下,一方面中央正在搞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同時還在全國開展廣泛的武裝暴動。相關檔就不多說了。而朱德和毛澤東都投身進了這股歷史的浪潮之中。

先講講中央直接組織武裝起義所動用的力量。在中共探索武裝革命的行程中,始終能看到一股「紅色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共從大革命起掌控的孫中山鐵甲衛隊,還有周恩來於黃埔軍校期間著重打造的葉挺獨立團。到了南昌起義的時候,獨立團已經發展成了革命軍第 25 師的 73 、74 和 75 團,外加武漢革命政府警衛團(團長盧德明以前是 73 團的參謀長)。

南昌起義槍聲響起的時候,25 師和警衛團還在路上。真正參與南昌戰鬥的是跟中共關系密切的賀龍帶領的大部份隊伍,葉挺的一部份部隊,還有朱德的軍官教導團和保安隊之類的。不過,不能忽略 25 師奮勇作戰,在聶榮臻帶領下,大部份擊退了總司令張發奎及其衛隊,在 8 月 2 日趕到南方歸建。

南昌會師接著南下,分別組建了賀龍的第二十軍、葉挺的十一軍以及朱德的第九軍,這相當於當年獨立團的「放大版」,不過正根第 25 師依舊單獨存在。在這三軍裏,朱德的兵力是最弱的,可他在歷史上指揮作戰的次數卻是最多的。關鍵時候周恩來把 25 師借給朱德做後衛,誰承想大部隊失利,後衛反倒成了起義的主力軍。

真正的將軍不是能打勝仗,而是能把快要垮掉的部隊變成強大的軍隊。朱德不愧是滇軍的名將。他不僅帶著 25 師剩下的人,收攏了潮汕主力部隊的逃兵、廣州起義的殘兵,一路有序地後退,還在湘南支持並促成了當時有名的湘南起義。不但保住了革命軍的原有基礎,還發展出農軍三師兩團,多達 8000 多人。

第二,在井岡山會合的兩面大旗所屬的是什麽部隊?

1927 年底,朱德和陳毅所帶的部隊在上堡整訓的時候,猛地碰上了一支跟國民黨不一樣的武裝。一聯系,這才清楚是毛委員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也就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 1 師第 1 團 3 營張子清那部份,他們跟大部隊走散了,這才和朱部碰上。這才使得朱德和毛主席能知曉彼此的情況。

就在這一年的 8 月,周恩來帶著部隊南下廣東的時候,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接到命令去湖南省委傳達「8·7 會議」的精神,組織並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秋收起義的人員有安源礦工,還有以瀏陽平江為核心的城鄉地農軍。碰巧沒趕上南昌起義的來自鐵軍的國民政府警衛團,變成了秋收起義的主力。

中央原本的計劃是湘贛起義後進攻長沙。可反動軍隊比起義軍厲害得多,敵強我弱,這時候毛主席提議向羅霄山脈轉移,鐵軍的總指揮盧德明等人表示支持。和朱德帶領的殘部相同,這支部隊一路上也失真失,五千多人就剩下六百來人了,最後編成了一個團。

差不多在同一時候、同一個地方,朱德帶的部隊和毛主席帶的部隊都在湘贛邊界。朱德帶的 800 人搞「贛南三整」的時候,毛主席在永新弄了「三灣改編」。這倆歷史上的大人物真是想到一塊兒去了,整頓的東西都是加強組織建設、讓部隊紀律和軍事訓練更好。可在這方面,咱們的宣傳主要說毛主席英明,把「贛南三整」放次要位置了。所以就有了井岡山紅軍建軍在前的這種感覺。

後面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帶著秋收起義剩下的隊伍先到了井岡山,還跟山上的袁文才、王佐這兩個綠林好漢搞統戰,弄出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差不多同一時間,朱德帶領的部隊也在跟範石生部搞統戰,讓部隊能暫時休整和補充一下。

在去井岡山之前,要說朱德和毛主席在建軍方面誰更早更強,其實各有長處。不過湘南起義讓情況有了變化,朱德的 800 將士變成了 2000 多人的主力,還有 8000 多人的農軍。而井岡山的部隊,除了毛主席帶去的 600 多人,就是「袁王各自 300 人」。這就能明顯瞧出朱德在軍事上的本事,他不但是滇軍的名將,經過留洋和共產國際的培訓,也一直在琢磨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

井岡山勝利會師,首先是「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原話)被落實了,其次是「從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被確定了,再次是「武裝割據」的大格局大致成型了。會合的部隊主要是起義軍、農民自衛軍和綠林好漢之類的,不過有戰鬥力的是從葉挺獨立團發展出來的 25 師以及國民政府警衛團,這讓部隊會合後形成了井岡山能守能防、出擊能攻的紅軍作戰的絕對主力。

第三,「占山」之後到底由誰來統領軍隊和指揮作戰呢?

經過毛澤東、朱德和陳毅一起商量,兩軍會師以後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由朱德當軍長,毛主席做黨代表。這是當下反映朱毛會師整編制的常見說法。

據【陳毅元帥】所寫:湘南特委曾對兩軍合編有個想法,還派人去井岡山傳達。就是成立把「國民」去掉改成工農革命第四軍,讓朱德當軍長、毛澤東當黨代表,下面有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後來改成師)。整編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這也表明了「毛澤東和朱德是聖山‘雙雄’」。

紅四軍成立了,朱德管軍事、毛主席管政務,他倆都是第四軍最高的軍政領導。不過有個情況,不知道讀者留意沒,毛主席是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負責搞起來和組織秋收起義,當時可沒給他軍隊指揮的職務,部隊帶兵的有總指揮。就算毛主席後來當過師長,那也是上級因為他出擊湘南沒做好給的處分。

在會師之後的中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代表大會上,重新明確了毛主席的指揮職務,產生了第四軍軍委,由毛主席擔任軍委書記。沒過多久,因為湘南特委的領導不方便,按照上級指示成立了湘贛邊界特委,毛主席當選特委書記,軍委書記則由陳毅接替。這實實在在表明了毛主席是整個湘贛邊界區域黨政軍的主要領導。

起義、逃亡還有割據,說到底是為了沖出去。而且就算不沖出去,湘贛兩省的敵人也在籌備圍剿。這時候,誰來指揮打仗,呼叫哪些兵力,怎麽個打法?這就變成了關鍵問題。第四軍給中央的報告講得很清楚,後來整編的 4 個團「朱部的 28 團,毛部的 31 團戰鬥力比較強。」這依舊是從葉挺獨立團擴充而來的隊伍。朱德帶的 28 團有 2000 多人,槍炮 1100 支,占全軍武器的一半。

那時候,毛主席負責湘贛邊界的整體領導工作,而且毛主席一開始並不懂打仗。就像黃克誠大將說的:「因為毛主席以前沒打過仗,可朱老總有軍事經驗……朱老總在打仗這方面,作用很大,紅軍初創時能成為一支堅強的隊伍,他功勞不小!」

自然而然在井岡山就形成了朱德統軍,毛主席主政的局面。朱德把在雲南講武堂學到的兵學戰法、在邊境剿匪的遊擊戰經驗,還有在歐洲和蘇聯學到的戰術原則,都用在了紅軍的作戰指導上。而毛主席對部隊黨的領導、群眾工作、紀律建設,包括戰法原則展開了全面的探索與總結,這樣兩者相輔相成,紅軍才逐漸發展壯大。

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蕭克將軍後來回憶講:「紅四軍處於井岡山那個時候,主要是朱德指揮打仗。」朱德指揮打仗厲害得很,常常能以少勝多,部隊慢慢就對他有了一種「神秘式的信仰」。最開始在上級的電報裏叫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往後改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由於第四軍在全國紅軍中具有模範標誌性,中央的電報將其簡稱為「朱毛紅軍」。按軍政首長姓氏濃縮成符號,朱德排在了毛主席前面;從中央紅軍和地方紅軍的關系看,中央紅軍被置於首位。在井岡山內部,因為朱德紅軍的軍裝優勢,早就出現了朱德統軍打仗的情況。而毛主席「黨指揮槍」的理論,在 1929 年的「古田會議」上得以確定下來。

結論:就如今來看,要是拿南昌起義來判定中共軍隊的締造者,那得是周恩來。要說集體領導,好像得是周恩來帶領的李立三、惲代英和彭湃,畢竟中央確定他們 4 人組成了前敵委員會。但在歷史上的結論是,上述這些同誌是起義的領導和組織者,並非軍隊真正的建立人。

從帶兵這方面來說,當時參謀團的成員有總指揮賀龍,還有朱德、葉挺和劉伯承。不過賀龍、葉挺和劉伯承在潮汕失敗後都沒兵了,分別去了香港和上海重新打算或者準備起義。這時候帶兵的就只剩朱德了,歷史選中了一心「為黨做軍事工作」的朱德,他得統兵、帶兵,還得管兵。

朱德抵達井岡山,帶來了中國共產黨長久積攢的力量和強大兵力。這時候,毛主席是秋收起義的帶頭人,早就給建立強大的紅軍打下了堅實基礎。他不光給打造鋼鐵般的紅軍尋到了立足之地,也給黨指揮軍隊找到了路徑和辦法,井岡山於是變成了錘煉鐵的紅軍的大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