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黎之:53歲擔任四川省委書記,曾提出要確保「三個一百萬」

2024-04-28歷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開始按照「四化」的標準選拔與培養幹部,所謂的「四化」,指的是「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了加快幹部「四化」的推進速度,很多老一輩革命家大公無私,主動結束了領導崗位,把機會讓給了更多的年輕人。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積極推進幹部「四化」的老一輩革命家,他的名字叫王黎之。新中國成立後,王黎之曾擔任四川省委書記、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那麽,王黎之的身上都有什麽故事呢?

王黎之出生於1921年,山東省冠縣人。青少年時期的王黎之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也見證了日本侵略者在家鄉犯下的累累罪行。1938年,17歲的王黎之參加了革命工作,也是這一年,王黎之成為一名黨員。

入黨之後,王黎之主要活躍在山東,他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與各項主張,積極發動群眾,培養抗日骨幹分子,壯大抗日武裝力量。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王黎之置生死於度外,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促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王黎之繼續留在山東,參加了魯西南戰役。1947年,王黎之跟隨大軍挺進大別山,此後他留在大別山一帶,從事根據地的建設。王黎之善於做群眾工作,他密切聯系群眾,帶領群眾支援前線,不僅為我軍提供了大量物資支持,而且還牽制了淮海戰役的敵人,保障了淮海 役的勝利,進而促進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王黎之留在河南工作,致力於新生政權的鞏固。1952年,年僅31歲的王黎之擔任了信陽地委書記,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三個地委書記之一。1954年之後,王黎之又擔任了洛陽市委書記、鄭州市委第一書記等職務,尤其是在鄭州工作期間,王黎之為鄭州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也是在鄭州工作期間,王黎之提出了要確保「三個一百萬」。所謂的「三個一百萬」,是他在1960年全市的一次幹部會議上提出的,王黎之說:「當好這個第一書記,不難,每天三個一百萬。」這「三個一百萬」,分別是保障一百萬斤糧食,一百萬斤蔬菜,把一百萬斤大糞清掃出市區。

也正是得益於王黎之淺顯易懂的施政方針,在那段困難時期,鄭州市群眾的生活得到了充分的保障。1970年,王黎之被調到四川,在得知他即將到四川工作後,當地十幾個群眾主動找到王黎之,問他「不去四川中不中?」有的群眾說著說著甚至流下了眼淚,極力挽留王黎之。

最終王黎之還是去了四川工作。1974年,53歲的王黎之擔任了四川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繼續投身四川的建設與發展當中,他也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狠抓秩序整頓工作,努力減小「四人幫」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

粉碎「四人幫」後,王黎之嚴格落實中央的幹部政策,幫助過去受迫害的幹部恢復名譽,並幫助他們重新復出工作。1982年,王黎之主動離開領導崗位,卸任四川省委書記,把機會讓給了更多的年輕人。

在這之後,王黎之又擔任了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他也充分發揮老幹部的積極作用,為四川的改革開放獻言獻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99年,王黎之離職休養,晚年他主要生活在成都,於2014年因病去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