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蘇首次水戰爆發,蘇軍秒殺東北海軍,為何栽在這艘小炮艇上?

2024-04-27歷史

1929年,隸屬張學良管轄的中國東北海軍與蘇聯海軍在東北三江口上相遇,大戰一觸即發。這是中國自甲午海戰以後的首次海上對外用兵,也是歷史上中、蘇之間唯一一次的海軍對壘。這場戰爭的結果,不僅讓人感到意外,甚至深刻影響了後來東北的結局。那麽,這場水上之戰的結果究竟如何?它又最終將東北帶往何處?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探尋中蘇三江口水戰,以及它背後的影響和秘密。

1929年中蘇之間的三江口沖突,雖然爆發於水上。然而,這一起矛盾的初始,卻源自於陸地上的鐵路。自中國進入近代以來,東北三省便在內外因作用的雙重影響下,成為了當時華夏大地最先邁入工業化的地區之一,而將初步踏入工業化的東三省相連線起來的,便是貫穿於東北茫茫平原之上的鐵路。自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便開始執掌三省大局的張學良,在兒時便受老師郭松林的教誨:「誰掌握了東北的鐵路,誰就掌握了東北三省的命脈。」

那當時的東北鐵路網,究竟是由誰來掌控呢?在1896年簽署的【中俄密約】條款中規定:俄羅斯在大清國東北享有修築鐵路的特權,這便是近代東北鐵路網的雛形,當時又被稱之為「清東鐵路」。而在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結束後,獲勝的日本便從俄羅斯那裏攫取了長春以南的鐵路主權,稱為「南滿鐵路」,而長春以北的鐵路則改稱為「中東鐵路」。即便大清國在1912年便宣告土崩瓦解,但憑借堅船利炮的俄、日兩國卻依然把持著特權直至張學良上台的1928年。

在張學良執掌東北大權後,面臨的處境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內憂外患」。在東北軍內部,楊宇霆、常蔭槐等擁權自重,對少帥寶座虎視眈眈;而在東北軍外部,則有和張學良的「拜把兄弟」蔣介石變著法子想削藩張學良,同時南、北各有日本、蘇聯虎視眈眈。正如孫中山曾評價東北的處境:「夾於紅、白兩帝國之間。」而年僅27歲就執政東北的張學良,迫切需要一個機會,來在東北軍內部立威。

而這個「立威」的機會,正是當時由蘇聯把控多年的中東鐵路。如果張學良能夠指揮東北軍,拿下中東鐵路,那麽張學良不僅將成為指揮東北軍打下勝仗的領袖,更能成為一雪國恥的民族英雄人物。

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有所了解,蘇聯是曾經將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都逆推到柏林的存在,更是後面近一個世紀可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而當時的張學良不過是執掌東北三省的軍閥而已,哪裏來得和蘇聯抗衡的自信?這是因為,張學良從當時東北軍中支持他的少壯派們得來了重要的訊息:當時蘇聯的烏克蘭爆發了大規模的饑荒。因此,他斷定蘇聯並不會在此時抽出手來,橫跨西伯利亞應對中東路。

但是,預判蘇聯會不會出手並不能證明張學良在開戰之前對蘇聯的低估。為了防止蘇聯出兵,他還留了一手,那便是和剛拜過把子的蔣介石進行聯系:表示希望在東北軍收回中東路時,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能夠給予一定的支持,而蔣介石則痛快地滿口答應。但實際上,此時的蔣介石對收回中東路並不感興趣,反而更想讓張學良在和蘇聯的碰撞中傷筋動骨,這樣一來張學良必然會在後面更聽命於自己這個名義上的「領袖」。在後面戰事的開發中,我們也確實能夠看到:蔣介石向張學良提供了除實際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1929年7月10日,張學良在多次與蘇聯方面交涉未果後,下令查封蘇聯公司,並將管理中東鐵路的蘇聯官員全部免職。此外,東北軍警還逮捕了蘇聯200余名和中東鐵路有關的公民,「中東路」事件由此爆發。

在解散蘇聯對中東路的管理機構,並逮捕蘇聯相關人員之後,東北軍完成了對中東鐵路的實際掌控。而在隨後的一個月,蘇聯只是做出了除實際軍事行動以外的一切抗議,這讓張學良感到得意洋洋:昔日裏一言不合就是幹的毛子,如今看來也不過如此。

但是,令張學良未曾想到的是:蘇聯沈默一個月的時間,不過是暴風雨前最後的一絲平靜。

在中東路被東北軍收回的27天後,蘇聯宣布成立特別遠東集團軍,處理中東路事件,由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教授的布柳赫爾親自掛帥。布柳赫爾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加倫」,是出了名的中國通。在得到了加倫掛帥訊息後的張學良,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而加倫所帶來的軍隊,則更令張學良感到驚訝——陸軍上,加倫帶了3個步兵師,1個騎兵營外加1個布裏亞特蒙古獨立騎兵營;在海軍上,共抽調14艘炮艦,外加1個踩地雷艦分隊和1個海軍陸戰營,總共號稱有3萬人之眾。

而當時東北軍能抽調的兵力,究竟有多少人呢?答案是27萬人。但是,除去提防蔣介石、日本人的東北軍部隊,張學良當時能用來應付蘇聯人的部隊不過10萬人,這點恐怕還不夠給武裝到牙齒的蘇聯軍隊塞牙縫。但是,眼看著蘇聯都打到家門口了,張學良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之前說好給予張學良援助的蔣介石,在這時候究竟哪兒去了?實際上,蔣介石除了宣布口頭支持「張學良」外,並沒有給予他任何實質性的幫助,這讓張學良心如死灰:他知道,雖然戰爭剛剛開始,但結局卻早已註定。1929年10月12日,蘇聯以40余輛坦克、800余名騎兵、3000余名步兵,和9艘艦艇,水陸並進向佳木斯同江市發起進攻。

放眼地圖,我們會發現同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恰巧位於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三江交匯之處。三江圍繞東北平原構成一個「T」字形,而同江則恰恰位於T字的正中央。若蘇軍拿下同江,進可順流而下,拿下三江交匯以南的全部東北土地;退可透過水路運輸,保障以伯力為起始點,進攻到東三省腹地的補給線。

為了拿下這一的據點,蘇軍僅在水上就出動了「斯維爾德洛夫」號、「中山」號、「紅色東方」號「紅旗」號、「無產者」號五艘炮艦,4艘武裝運輸船。其中,火力最猛烈的中山號、紅色東方號炮艦,共載有20門艦炮,最大口徑為120公釐。而斯維爾德洛夫號雖然在艦炮數量上不如上兩艘炮艦,但最大口徑的火炮有152公釐。

蘇聯雖然是大兵壓境,但是東北軍卻也並不是無備而來:當時指揮東北海軍的沈鴻烈,曾在日本海軍學校留學深造,並且是楊宇霆的老相好。在他的一手操辦下,東北海軍從無到有,共積攢了20多艘艦炮,總噸位達到1萬8000以上,紙面數據僅次於蔣介石的嫡系海軍部隊。為了抵禦蘇聯海軍的入侵,沈鴻烈煞費苦心在同江、富錦、樺川等沿江地帶部署了足足三道防線,防線以鐵索、水雷共同構成,另有東北海軍、武裝商船進行協助,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遲滯蘇聯軍隊的攻勢。

但即便做出如此精心部署,沈鴻烈卻依然擔心東北海軍部隊不是蘇軍的對手:原因在於,東北海軍雖名義上有20多艘軍艦,但實際上只有8艘是有戰鬥力的。而身經百戰,最具有戰鬥力的「江亨」號,只裝配有6門艦炮,外加4挺機關槍,火炮最大口徑僅為120公釐的阿姆斯壯炮。

然而,雖然兩軍之間實力懸殊,但事到如今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1929年10月12日6時12分,蘇聯海軍「紅色東方」號率先向同江江岸要塞實施炮擊,而其他蘇聯艦艇亦尾隨其後,對東北軍的江防艦隊實行打擊。而東北海軍方面後發者受制於人,旗艦「利捷」號在聽到蘇軍艦炮聲響之後,才發出訊號,對蘇聯海軍進行還擊。但還未等「利捷」號準備全面反擊,蘇聯海軍中配備艦炮最少的斯維爾德洛夫號就對「利捷」號進行一次齊射,讓「利捷」號的四名炮手和上士陳岱祥被當場炸飛,身首異處。

但是,在失去了旗艦之後的東北海軍官兵們依然在堅持戰鬥,紛紛用步槍、手榴彈等輕武器與蘇聯堅船利炮的海軍艦隊進行搏鬥,以血肉之軀抵禦鋼鐵,盡管他們其中有些人深知,繼續打下去就意味著血染沙場。同時,殘存的東北軍艦隊依然在用自己僅有的艦炮,對蘇聯海軍進行全力進攻。其中,東北海軍的「東乙」號瞅準此前擊中東北軍炮艦的「斯維爾德洛夫」號,進行還擊。雖然「東乙」號發射出的炮彈因為「斯維爾德洛夫」號皮糙肉厚的裝甲,並未對其船體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是在船上操控艦炮的蘇聯士兵卻被「東乙」號的火炮炸得夠嗆,其中有一個炮台的蘇聯士兵在「東乙」號的打擊下一個都不留。

蘇聯海軍在見識到「東乙」號的厲害後,迅速叫來空軍進行火力支援。沒過多久,18架蘇軍戰機便從同江上空掠過,朝「東乙」號身邊投擲下如同雨點般的炸彈,「東乙」號周圍水花、塵土四起,但「東乙」號卻因小巧的身軀竟毫發無傷。但是,和「東乙」號鏖戰許久的蘇聯海軍,也終於發現了「東乙」號的弱點:那就是此前能夠巧妙避開蘇軍海、空炸彈的「東乙」,竟然是靠著另一艘在戰場上不起眼的軍艦:「江安」號拖拽行動的。這就意味著,蘇軍只要打掉「江安」號,「東乙」就立馬會變成在戰場上不能移動的活靶子。在蘇聯海軍指揮官做出這樣的判斷後,蘇軍艦隊便朝「江安」號火力全開。其中,蘇軍艦隊裏火炮最多的「中山」號朝「江安」號萬彈齊發,擊中「江安」號鍋爐,「江安」號立馬便被鍋爐爆炸的沖擊波炸成兩截,而靠著「江安」拖拽的「東乙」則徹底失去了行動能力。

在唯一能和蘇軍打得有來有回的「東乙號」失去行動能力後,標誌著三江口之上的東北海軍徹底失去了反敗為勝的機會。沒過多久,蘇聯海軍便相繼炸毀「江泰」號,而東乙號官兵不願讓著一艘船做了蘇軍的俘虜,於是便炸沈了東乙,在大戰之後幸存的官兵紛紛向第二道防線富錦方向撤退,蘇軍則窮追不舍。聽到「東乙」號自沈,同江防線被蘇軍攻克的沈鴻烈萬分悲痛:他的悲痛,不僅在於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東北海軍如今慘淡收場,更在於他已經在這一場戰鬥中看到了中東路事件即將走來的結局。

最終,三江口水戰以損失官兵900余名,東北海軍徹底失去戰鬥力而結束。據東北軍的報告稱,蘇軍在此戰中傷亡700余名左右,但蘇軍卻在戰後並未給出己方的傷亡數據。但是,在蘇軍攻克沈鴻烈設下的第三道防線,樺川防線時,聲稱此戰有300余名東北軍陣亡,數千人被俘,而蘇軍陣亡3人,受傷11人。在蘇軍攻克樺川防線,順江向西南直逼哈爾濱時,張學良不得不在1929年11月開始對蘇談判,並在11月22日達成協定,繼續承認蘇聯在中東路的利益。

在三江口水戰結束後,張學良不僅沒能穩固自身在東北軍中的地位,威望反而因中東路事件變得動搖,這也讓他對一心想要「削藩」的蔣介石心存戒備。而這最終導致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際,張學良應對日軍的態度。但是,歷史往往是具有戲劇性的:為蘇聯奪取中東路事件勝利的指揮官加倫,在回國之後便遭到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的「清洗」,被挖去一只眼睛含恨死在獄中;而在三江口水戰結束五年後的張學良,則在西安事變中囚禁了蔣介石,逼迫蔣介石答應了抗日的要求。

雖然中東路事件下,三江口水戰的東北軍敗於蘇軍,但是他們不畏強敵,守衛疆土的英勇卻如甲午海戰中的海員一樣值得稱贊。然而,東北軍作戰英雄頑強,卻依然不能取勝的根本原因在於領導他們的將軍,本身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局限性的軍閥。收復中東路與其說是張學良年少時的一腔熱血,不如說這是他是基於具有局限性的歷史視野,在對國內外局勢進行錯誤判斷下做出的貿然決定。1952年,蘇聯正式向中國移交中東鐵路;2008年,俄羅斯向中國移交在中東路事件期間占據的半個黑瞎子島。2018年,中東鐵路正式入選中國第一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這片火車轟鳴的鐵路裏,依稀聽到它曾經歷過的民族興衰與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