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四光追悼會上,周總理因沒有悼詞發火,當場宣讀李四光女兒的信

2023-12-29歷史

李四光追悼會上,周總理因沒有悼詞發火,當場宣讀李四光女兒的信

1971年5月2日,北京西郊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小禮堂即將舉行李四光的追悼會。李四光的妻子許淑彬、女兒李林、女婿鄒承魯、外孫女鄒宗平以及秘書周國均早早趕到八寶山,在家屬休息室裏焦急地等待。他們事先得知有中央首長將參加,但具體是哪位首長並未透露。

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心存期望,希望周總理能夠出席父親的追悼會。她清楚地知道,父親一直渴望與周總理交流一些重要問題,但因為周總理一直忙碌,李四光一直不願打擾,期待有一天周總理閑下來時再談。可惜,李四光未等到周總理有空就離世了。

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李林發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

「在這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裏,我們中國人民充滿誌氣和力量,能夠戰勝一切科技難題,開啟這龐大的熱能寶庫,為人民謀福利。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繼續走資本主義的老路,將地球上豐富的財富如煤炭等寶貴遺產一一燃燒,幾十年後,我們的後代將無法原諒我們這種愚蠢和無為的行徑。」

李林讀完紙條,回想起父親生前的期望和想對周總理表達的話,於是她在追悼會前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將父親生前的期望和紙條上的內容都詳細寫入。如果周總理能夠親臨追悼會,她就打算將這封信交給周總理。

在休息室等待了一段時間後,劉西堯進來通知大家,周總理將參加追悼會。李林內心激動,她的願望即將實作。她忍住激動,急忙從口袋裏拿出寫給周總理的信遞給劉西堯,說:「請您轉交這封信給周總理。」劉西堯接過信,簡單應了一聲「好」,然後匆匆離開了休息室。

沒過多久,周總理與李先念、李富春等人一同到達。劉西堯找到機會將李林的信交給了周總理。由於時間尚早,周總理展開了信,仔細閱讀。透過近千字的信函,周總理心頭湧上了許多思緒,眼眶不禁有些濕潤。

周總理與李四光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重慶相識的。當時,李四光帶領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從貴陽遷至重慶。長時間的流離失所、艱苦的生存環境和緊張的工作讓李四光的身體備受摧殘。他剛到重慶不久就患上心臟病,不得已前往北碚鎮琴樓療養。

得知此事的周恩來,在白色恐怖籠罩下,兩次擺脫特務的監視前往探望李四光。周恩來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看望病中的李四光,囑咐他保重身體;二是尋才。新中國建設亟需大批知識分子的貢獻,而李四光顯然是這個過程中急需的人才。

周恩來向李四光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分析了時局的發展前景。盡管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內戰仍在繼續,但新中國的建立只是時間問題。屆時需要科學家們積極參與建設,而李四光無疑是新中國急需的人才之一。

這兩次談話讓李四光受益匪淺。他深深感嘆於周恩來的人格魅力,周恩來淵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以及對國家、民族未來的高瞻遠矚,讓李四光對共產黨產生了深刻的信任。

李四光曾對家人說:「我從周恩來先生身上領悟到一個最深刻的感受: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然而,他本人非常渴望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考慮到當時的內戰仍在繼續,以及李四光堅定地反對蔣介石的科學家身份,他面臨著極大的危險,可能隨時遭受迫害。為此,周恩來建議李四光在必要時前往國外避難,等待新中國建立後再回國參與建設工作。

李四光聽從周恩來的建議,尋找機會離開國內。1947年夏天,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召開會議,討論1948年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學會在倫敦的代表問題。會議決定由李四光和尹贊勛作為代表參加。

這對李四光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1948年2月,李四光與夫人啟程前往英國,為會議做準備。會議結束後,李四光夫婦選擇留在英國,一方面休養身體,一方面致力於撰寫科學論文。除此之外,他也一直關註著國內的局勢。

在英國,他每天瀏覽大量英國報紙,目睹人民解放軍勢不可擋,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他心中充滿喜悅,同時也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未來感到憂慮。由於國民黨政府下令將研究所南遷,試圖掌控該研究所和科研人才,李四光自然不願意看到這種結果。他迅速透過電報和信函與研究所的同事溝通,堅決反對南遷。最終,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留在了南京,未隨國民黨南遷。

然而,解放戰爭即將結束,李四光意識到是時候回國了。1949年3月,郭沫若率領中國代表團前往布拉格參加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在離開之前,周恩來特地讓郭沫若給李四光帶去一封信,希望他早日回國。

收到信後,李四光開始為回國做準備。他申請了法國、瑞士、義大利的簽證,渴望盡快回到祖國。然而,由於二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船票非常有限。因此,李四光的回國計劃被推遲到了1949年9月。

漫長的等待是一種折磨,不知道在等待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麽未知的事情。在等待的半年裏,李四光遇到了許多困擾。就在他即將回國的前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周恩來提名李四光為全國政協委員。

這顯示了周恩來對李四光的重視,但也引起了國民黨的關註。周恩來渴望李四光回國,而台灣的國民黨則希望相反。

不久後,李四光接到了好友陳源從倫敦打來的電話。電話內容讓李四光心生不安,因為陳源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鄭天錫收到了來自外交部的密令,要求李四光發表聲明公開拒絕接受共產黨的政協委員。否則,駐英大使館可能透過英國當局將李四光扣留並送往大使館,然後再被送往台灣。

面對這一情況,李四光毫不猶豫,立刻將重要檔、地質書籍、護照和隨身衣物等裝入小皮包。當晚,他乘坐貨船從普利茅斯海港出發,穿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

在告別英國之前,李四光囑咐夫人先行前往劍橋大學與女兒團聚,而他將在安全的地方與她會合後一同返回國內。此外,李四光還托付夫人將一封信轉交給鄭天賜。

在信中,李四光對國民黨的陰謀發出了嚴厲譴責,表示自己堅決不會拒絕擔任政協委員,並已啟程回國。信末,李四光還勸告鄭天錫不要繼續跟隨國民黨參與不正當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陳源的電話來得十分及時,而李四光的離開也恰到好處。就在李四光離開的第二天,駐英大使館派人帶著鄭天錫的一封信和五千美元抵達李四光的住所,試圖軟硬兼施,迫使李四光拒絕回國擔任新中國政協委員。

然而,使館來得太晚,他們只見到了李四光的夫人以及李四光留下的那封拒絕國民黨的信。

就這樣,李四光踏上了回國之路。兩周後,李四光的夫人收到了從瑞士巴塞爾城寄來的信,信中要求她趕赴瑞士與李四光會合,然後一同回國。

很快,李四光離開英國的訊息傳到了國內。周總理得知後非常關心李四光的安全,特地致電新華通訊社駐布拉格分社社長吳文濤:「李四光先生因受到反動政府壓迫,已秘密離英前往東歐,準備返國,請你們設法與之取得聯系,並向捷克當局交涉,確保他順利入境並得到保護。」

同時,周總理還委托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司令員葉劍英,派人到香港為李四光做好接應工作。

盡管周總理為李四光回國做了周詳的安排,但由於夫婦要繞過多個國家,乘坐貨輪,一段時間內誰都沒有李四光的訊息。他們就像是突然間消失了一樣,這時一些人不禁擔憂,擔心李四光夫婦可能已經投奔台灣。

雖然與李四光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周總理深信李四光不會去台灣。他說:「我相信他不會去台灣,現在還沒有回來,一定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周總理還指示相關人員,在李四光回國之前,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地質工作會議務必等他回來後再召開。

這表現了周總理對李四光的認可和信任。而李四光也沒有辜負周總理的信任。

1950年4月初,李四光夫婦終於抵達香港,與葉劍英派來的人會面後,稍事休息即開始北上。5月6日,李四光夫婦到達北京,被安排入住北京飯店。第二天,周總理親自前往北京飯店探望李四光。

初次見面,周總理笑著說:「你終於回來了,歡迎,歡迎,祖國需要你呀。」李四光走上前去,激動地說:「總理,您好,您精神矍鑠,比在重慶時還胖了。」

在初次寒暄之後,李四光向周總理詳細報告了自己回國的經過以及之前的工作情況。周總理仔細聆聽後表示:「不論是工業還是國防,地質都扮演著不可分割的角色。地質工作必須先行。等你回國後,我們一定要召開地質會議。如果你回來較晚,一定是在路上遇到了困難。」

緊接著,兩人展開了對未來工作的討論。李四光原本打算回南京繼續從事地質科學研究,但周總理以新中國急需為出發點,希望他能協助郭沫若在中國科學院開展工作,並主要負責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建設提供服務。

三個小時的深入交流後,李四光按照周總理的建議開始了自己的工作,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兩年後,他又接任了新成立的地質部部長一職,並隨後建立了地質力學研究所。

在周總理的支持下,李四光努力工作,創立了地質力學理論。他為中國石油的勘探和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他在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地震預報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可以說,李四光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沒有辜負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的期望。

然而,由於李四光出生於1889年10月26日,新中國成立時他已經年過六旬。他原本因為長時間的奔波和忙碌而身體狀況欠佳,而在建國後,年事已高的他身體狀況更加惡化。

到了1957年,李四光已近七旬,由於腎病不得不前往杭州療養,長期寓居於南山招待所。不久後,周總理因外事活動來到杭州,特地探望了李四光。這次存取改變了李四光的命運。

周總理希望李四光能夠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為人民服務的黨員。對此,李四光有些猶豫,他說:

「在舊社會,我缺乏覺悟,沒有投身於革命隊伍中,已深感慚愧。革命成功後雖然對國家建設出了一些力,但離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還相差甚遠。況且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入了黨不一定能起到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作用。」

李四光認為自己尚未達到黨員的標準,而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欠佳,擔心入黨後不能做出更多貢獻。然而,周總理顯然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提出這個建議,他說:

「我們非常需要知識分子為黨工作。入黨後,你可以更直接地接受黨的教育和領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當然,入黨是自願的。你要再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也可以與地質部和科學院黨組織的領導同誌再談談,交流一下思想。」

盡管李四光深感感激周總理的認可和信任,他知道周總理對他寄予了良好的期望,願意為新中國的建設盡一份力量。因此,不久之後,李四光向黨組織送出了入黨申請,一年後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在此期間,李四光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被確診患有腎結石,醫生建議切除左腎手術。手術前,總理周親自前往醫院詳細了解李四光的身體狀況。手術後,周總理四次親自探望李四光,並囑咐李林照顧他的身體,展現了周總理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關心。

李四光術後逐漸康復,但由於年事已高,各種老年病接踵而至。1965年,他被確診患有左骼骨總動脈瘤,由於周總理繁忙,鄧穎超代表前往探望並傳達了周總理的關切。總理指示解除李四光的外事迎送任務,讓他專心休養,並將主要精力投入地質力學研究。

隨後,周總理派遣聯絡員關心李四光的病情,要求他在北京醫院接受全面檢查。13位醫生會診後發現瘤體已擴大,可能隨時發生破裂或栓塞。醫生建議減輕工作和體力活動,以延緩動脈瘤的發展。周總理再次強調李四光避免過度勞累。

李四光對周總理的關懷深感感激,曾對家人說:「周總理百忙之中對我的關懷,讓我感激不盡。黨如此關心我,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為黨獻身。」盡管年事已高,他仍不辭辛勞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

然而,1971年4月28日晚,李四光感到身體不適,與女兒李林交心。他表達對地震預報的擔憂,對外國方法的質疑。盡管自己的觀點未被采納,但他仍未知道是否有機會與同誌們共同攻克地震預報難題。

對自己身體狀況了如指掌的李四光預感到生命即將進入倒計時。次日清晨,他突感劇痛,伴隨休克癥狀,標誌著動脈瘤破裂。周總理得知後緊急派遣醫務人員進行搶救,強調只要有一線希望,就全力搶救。然而,長達兩小時的手術最終未能挽留李四光的生命。

1971年4月29日上午11點,李四光不幸離世。

周總理對李四光的去世深感痛惜,他失去了一位親密的朋友,也失去了一個為新中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5月2日,李四光的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周總理提前完成手頭工作,急忙趕到追悼會現場。

抵達八寶山革命公墓後,劉西堯將李林寫給周總理的信遞交給了他。周總理讀信後感慨萬分,信中反映了李四光對祖國地質科學工作的關切,以及對未來開發地熱、強化地震預防研究和發展地質力學的建議。

意外的是,周總理得知追悼會沒有準備悼詞時頗感憤怒。原本不應有這樣的疏漏,但由於中央決定追悼會不再致悼詞,劉西堯誤以為周總理已經同意,因此未經請示就決定不準備悼詞。然而,事實上,周總理對此一無所知,對這一決定感到非常不滿。盡管他當場責備了劉西堯等人,但追悼會即將開始,無法再準備悼詞。

這時,周總理突然想到了李林的信。他將信展示給休息室的領導們,征求意見,詢問是否可以將信作為悼詞。眾人一致認為這是個合適的選擇,於是李林的信成為了悼詞的替代品。

追悼會開始後,郭沫若主持,大家默哀完畢,正當郭沫若準備致辭時,周總理示意停頓。他走到擴音機前,對在場的人說:「我們國務院的工作做得不好,沒有為李四光同誌寫悼詞。今天早晨,我收到了李四光同誌的女兒李林同誌的一封信,我在休息室裏詢問其他領導同誌的意見,是否可以用李林同誌的信做悼詞,他們都同意了。我現在就念這封信。」

周總理從口袋裏拿出信,用沈痛的語調讀了起來。當他念到最後關於李四光對自己的敬意時,周總理停了下來,將信疊好放回口袋裏。然後,他走到小禮堂門口,高聲問道:「你們都聽見了嗎?你們是搞地質的嗎?搞地震的同誌來了沒有?現在,把任務交給大家了。」

這是李四光對地質工作人員和研究地震預報人員的期望,也是周總理代表李四光向大家提出的要求。

隨後,周總理走到李四光的夫人面前,緊緊握住她的手,用低沈的語氣說:「許大姐,你要好好保重身體,要以悲痛為動力,繼承李四光同誌的事業。」他又拉著秘書周國均的手說:「你要把李四光同誌留下的資料整理好。」

李四光一生致力於地質工作,在生命最後關頭仍對地質工作念念不忘,對地熱、地震預報和地質力學提出建議。他曾說:「只要我還能活半年,就能安排一下工作,希望地質事業在新的領域迎來發展。」正是有了像李四光這樣的科學家,新中國才能夠迅速崛起。

周總理對知識分子表現出了史無前例的尊重、關懷和保護。他吸引了大量知識分子為新中國的建設獻出力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當之無愧地成為新中國的傑出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