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朔爾茨人還沒到,德國先對華示好,稱已將歸還中國文物提上議程

2024-04-13歷史

據【環球時報】報道,德國近三年對中國文物藏品的溯源行動,已經有了初步成果,開始討論何時歸還中國文物。柏林國家博物館中央檔案館副館長霍華德表示,德國柏林的大型博物館計畫洪堡論壇,展出的大部份藏品是在1900年世紀之交來到柏林的。德國士兵和軍官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掠奪了大量的中國文物,在這持續整整一年的掠奪中,整船被掠奪的藝術品都流向了歐洲。

德國柏林-勃蘭登堡廣播公司則在報道中指出,德國的許多公共博物館和私人收藏,都藏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從中國掠奪的珍貴文物。但此前少有人研究這些藏品的來源,而霍華德自2019年以來,一直在研究中國藏品的蹤跡脈絡,許多缺少確切來源資訊的中國藏品,目前已經能確定具體來源。

德國漢堡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員克內德爾,同樣對八國聯軍掠奪的中國文物開展研究,並為來源可疑的物品,秘密編制了一份清單。克內德爾也因此與霍華德取得聯系,並協同德國其他博物館開展合作,在兩人的牽線搭橋下,德國7家博物館於2021年底,正式聯合啟動了「追蹤義和團文物」的溯源計畫,旨在追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被掠奪的中國文物的去向。

不過,德國方面公布討論歸還中國文物訊息的時機有些微妙,恰好趕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之前,這很難說有沒有對華示好,以便朔爾茨訪華之行更加順利。要知道,朔爾茨早在去年夏天就制定了一份針對中國的戰略,該戰略倡導所謂的對華「去風險」化,以減少面對中國時的經濟風險。

通俗一點來講,西方政客語境下的對華「去風險」,其實是對華「脫鉤斷鏈」委婉的說法,朔爾茨也不例外。但德國與美國或者英國這樣的國家不同,經濟上與中國錨定更加深入,例如德國著名的汽車行業巨頭大眾,幾乎是「滿倉」中國市場,無論德國綠黨領導的外交部、經濟部,如何鼓噪對華「脫鉤斷鏈」,德國商界和企業界始終不動搖。

直觀體現這一點的,則是在朔爾茨政府不斷強調投資多元化,並出台政策試圖限制企業對華投資的情況下,德國整體對華投資繼續創新高。德國經濟研究所2月份曾以德國央行數據,撰寫了一份經濟研究報告,指出德國2023年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4.3%,德國對華投資已經連續三年創新高。

此次朔爾茨訪華,德國企業更是擠破頭爭奪隨團席位,德國【商報】提到,德企高層對於同機訪華的代表團席位爭奪非常激烈,隨著行程的最終確定,名單中還會有更多人加入。就連「美國之音」這種對華不友好媒體,也不得不承認德國頂級企業高層,絲毫不顧忌「去風險」的聲音,加入朔爾茨的中國之行,突顯中國作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朔爾茨訪華必定是希望與中方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或者取得令德國企業和經濟界滿意,且符合德國利益的成果。但這需要一個前提,即德國展現改善對華關系的誠意,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德國突然向中國承認歷史錯誤,並展現歸還中國文物的意願,是一種提前向中方示好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