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十九世紀末,英國人在控制印度、緬甸後,又將目光對準了中國的西藏地區。
1903年,英軍上校榮赫鵬率領的近萬人由錫金進入西藏,遭到西藏軍民的頑強抵抗。藏軍以劣勢武器在宗山城堡與圍攻的英軍激戰,最終戰敗。英軍於8月3日侵入拉薩,隨即對拉薩全城進行肆無忌憚的燒殺搶劫,無數的珍寶、文物和宗教文獻等被劫掠一空。
隨後,英國侵略者勾結藏區一些反動勢力,於公元1905年二月底在巴塘地區襲擊了清廷駐藏幫辦大臣鳳全及其衛隊,鳳全等50多人被殺,史稱「巴塘事件」。一時間,西藏地區風雨飄搖,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岌岌可危。
一、
一直以來,清朝統治者對川藏地區都是十分重視的。自1642年固始汗與五世達賴、四世班禪共同派遣使者到盛京朝見清太宗後,清朝與西藏僧俗高層便有了密切的來往。1653年,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1713年,康熙帝又冊封五世班禪羅桑耶歇為班禪額爾德尼,自此達賴、班禪兩個世系的傳承、領地、權屬等正式建立。
1717年,蒙古準噶爾部侵占西藏,清廷隨即出兵入藏,打敗蒙古準噶爾部,並護送達賴七世到拉薩坐床。隨後清廷設定駐藏大臣對西藏實施直接監管,正式建立「政教合一」制度。因此在「巴塘事件」發生後,清廷震怒不已。光緒帝下旨令四川提督馬維琪、建昌道員趙爾豐,負責處理巴塘事件,不惜一切代價緝拿真兇。
接到朝廷的命令後,趙爾豐立即率領清軍進攻巴塘,逮捕了丁寧寺堪布、巴塘正副土司,廢除了土司制度,終結了土司對巴塘地區長達近兩百年的統治。
雖然軍事上取得了成功,但趙爾豐知道抵抗勢力並未完全被消除,巴塘周邊還存在大量的反動勢力。於是在控制了巴塘之後,趙爾豐一邊繼續率軍追殺反叛勢力,一邊上書朝廷,提出治番必須用強硬措施,不然會滋長叛亂,建議在此地設定軍事機構,保證藏區的安寧。
趙爾豐上書後不久,清廷便於1906 年設定了「督辦川滇邊務大臣」一職,負責康區與滇北的屯墾和練兵。「川邊」從此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以及聯結川、滇、藏的國防戰略要地。趙爾豐也毫不意外地成了首任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成為清政府治理川藏地區的關鍵性人物。
趙爾豐字季和,祖籍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晚清名臣趙爾巽之弟,早年曾在廣東、山西等地做官。1903年,趙爾豐經四川總督錫良保舉,升任四川建昌道員。
二、
一到四川,趙爾豐便向錫良獻上了「平康三策」:「首將腹地三邊之倮夷,收入版圖,設官治理,此平康第一策也;改康地為行省,改土歸流,設定郡縣,此平康第二策也;內固蜀省,外拊西藏,迨勢達拉薩,藏衛盡入掌握,然後移川督於巴塘……設定西三省總督,藉以杜英人之覬覦,兼制達賴之外附,此平康第三策也。」
趙爾豐的「平康三策」,可以看做是他對整個西南邊疆提出的清晰的戰略構想,極具戰略價值。這一戰略,也終於在他當上督辦川滇邊務大臣,有了實施的可能。
趙爾豐認為,雲、貴、川、藏幾省交界處多山,歷來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一直「不服王化」。要想守護西南邊疆,必先治理好「腹地三邊」。若置廣袤的川西高原不顧,則川邊、衛藏及西南邊疆危矣。因此改土歸流,擴充內地疆域至丹達山一線,改康地為行省,則自丹達山以東的整個川邊成為內地國防力量伸出關外的「拳頭」,此為擴疆保邊之良策。
川邊自古以來就是藏文化與漢文化交匯地帶,也是漢地通往西藏的走廊,不控制川邊就不能控制西藏。當年乾隆帝不惜砸下7000多萬兩白銀,也要收復大小金川的,原因就在於此。
當時的巴塘等地,雖隸四川省,但一直實行的是土司制度。這一制度始於康熙四十二年,已有二百余年。巴塘境內的土官由土司揀選和任命,清廷「派員分界,設官治理,派兵駐守」。
從中央政權與地方關系看,朝廷透過委派糧務委員駐當地並由其揀選和委任土司的直接兼間接方式治理巴塘,透過派兵駐守維持巴塘及周圍地區的社會秩序,對當地最大寺院丁寧寺則給予經濟資助。但這一制度的缺陷在於,隨著土司自身實力的增強,「土司」演化為僅在名義上由皇帝委任其代為管理百姓的地方官。巴塘土司實際上控制了轄境內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擁有轄地內「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
當時的川邊地區分布著四大土司:德格宣慰司、明正宣慰司、理塘宣慰司、巴塘宣慰司。四大土司之下,又有無數小土司,稱按撫司、長官司、上千戶、土百戶等,形成了土司統治的網路。
三、
趙爾豐就任後,大力推行他的「平康三策」,一邊在川藏地區開礦、通商、興學,一邊廣授漢語與儒家的道德觀念,以規範藏人的風俗習慣,使之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念,同時鼓勵漢人移民到川藏地區。
為了消除土司勢力,趙爾豐在廢黜土司制度的同時,將土司「從前所設馬琫、協廒、更占、百色、古噪等名目,一概裁撤不用,從此改設漢官。每村令百姓公舉各公正者一人為頭人,管理村事,小村或合數村十數村公舉一人為頭人,地方官衙門,設漢保正三名,蠻保正三名。所有漢民蠻民錢糧詞訟等事,統歸漢蠻保正合管」 。這一規定開創了漢藏共治、相互協作和監督的新局面,促進了漢藏之間的溝通、理解、合作及相互信任。。
為了削弱並限制寺院和僧人的勢力,趙爾豐取消寺院與僧人的特殊地位和特權,規定僧人應與其他百姓同樣納正糧,規定「凡喇嘛無論自種佃種之地,皆應與百姓一律按等完糧,不得以廟地稍有歧異。」僧人對其佃戶只準收租,「不得管理他項事務」。
對原土司制度下權貴們所擁有的田產,趙爾豐將其沒收並招人佃種,消除了舊勢力因繼續自由支配田地、私下積累財富而對政府有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
趙爾豐的改革極大地改變了康區的權力網路。透過使用武力,他成功地實施了改土歸流,卓有成效地改變了清在康區的傳統管理體系。清廷的文武官員們取代了土司的職位,原本由土司、寺院所組成的權力網路的平衡格局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新的秩序。
就在趙爾豐改革的同時,英國對西藏的覬覦之心仍然不死。英國人居心叵測地提出所謂「西藏一切事務不準任何外國幹涉」,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清廷也意識到如果不趕緊改革西藏的管理體制,增加西藏的防衛力量,西藏很有可能不保。於是清政府決定將西藏改為行省,由中央直接管轄。
1908年,清廷任命趙爾豐為駐藏大臣,開始推動「西藏改革」。這也引起了西藏一些守舊勢力的強烈不安。他們一邊上書清廷,汙蔑趙爾豐「仇視黃教,不堪重任」,請求清中央換人;一邊企圖以武力抵抗。
為了保住西藏,趙爾豐率兵兩萬從四川出發,開始了清朝最後一次遠征。西藏地方當局聞訊後,在英國的支持下,向清廷遞交了【藏員等奏請勿派趙大臣入藏稟】,企圖阻止趙爾豐入藏。
為了打消西藏群眾的疑慮,趙爾豐發出【諭藏員勿阻大軍劄】,向西藏群眾保證「大兵絕不取爾藏地,不滅爾宗教。」同時指出:「今日英國雖已議和,安保他日不又有別圖,如英之覬覦與藏通商者乎,可以百年無事,不可一日無兵備,此所以不能不派兵者勢也。將來川兵到藏,操練規則,藏中亦可仿效操習,無論漢兵藏兵皆成勁旅,同心合誌,保守藏地,庶可創大皇上今日代藏中籌劃一切也。」
十月底,清軍抵達昌都,一路向江達、工布進軍。
雖然當時氣候寒冷,地形復雜,一路上又有藏軍的抵抗,但清軍士兵們仍然勢破竹,於1910年來到了拉薩城外,令城內的達賴集團陷入巨大恐慌中。
達賴一邊英國求援,一邊連夜逃出拉薩,跑到了印度,組織起了所謂的「流亡政府」。隨著他的出逃後,西藏地方勢力也隨之樹倒猢猻散,趙爾豐的大軍幾乎沒遇到什麽抵抗,便進入了拉薩。平叛戰爭取得徹底勝利。
隨後,清廷宣布廢除其達賴名號。趙爾豐也對西藏進行大規模改土歸流的改革。他把原來各地貴族、土司統治的地區紛紛改為縣,廢除貴族和土司的封建特權,開設新式學堂,還自己出錢鼓勵西藏年輕人學習漢語漢文。同時組織平整四川入藏的道路,架設電報線,鋪設橋梁,創辦警察隊伍。很快西藏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
就在趙爾豐進行改革的同時,西藏的反動勢力匯聚到波密,企圖發動叛亂,將趙爾豐趕出西藏。
得到情報後,趙爾豐決定先發制人,派兵分東、西兩路向波密進剿。
西路由參贊羅長裿指揮,與波密軍在魯朗相遇。羅長裿令清軍乘黑夜遷回側後,大獲全勝,波密王白瑪策翁帶少數隨員突圍逃往白馬崗地區。
在西路清軍進攻波密的同時,東路川軍歸記名副都統鳳山指揮,接連攻下宜魯卡、宿木宗,於6月22日抵達噶朗,斬波密軍首級300。
波密王白馬策翁逃到白馬崗後,趙爾豐命僧官紮喜澤仁攜帶布告,往白馬崗勸降。白馬策翁見城內人心惶惶,於是選擇棄城而逃。管帶張鴻升急忙帶兵追趕,追至覺木曲宗時,波密王白馬策翁被仁青朋聶巴殺死,並將首級獻給清軍。至此,清軍大獲全勝。
攻下白馬崗後,清軍又越過雅魯藏布江,向藏南進軍,很快便攻下了察隅地區,並在當地設立了察隅縣。
當時的英國已將察隅地區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正夥同印度與西藏分裂勢力勾結,企圖侵吞掉藏南地區。如果不是趙爾豐果斷出兵,威懾了英國人,令其不敢輕舉妄動,英國人的陰謀很有可能便成現實,後果不堪設想。
清除掉西藏的反動勢力後,趙爾豐又努力整頓發展經濟,以抵制英印對西藏的經濟滲透。
當時印度出產的茶葉在西藏很是暢銷,每年掙走大量的銀子,以致」民歲失茶利數百萬」 。面對這個現實,趙爾豐讓一方面為零售便民,「準茶種入藏,教其自種」 ,另一方面讓四川省鹽茶、三司和商務局會商成立公司,生產的茶葉由官方出資運到西藏,打破了印度茶葉在西藏的壟斷地位。
當時的西藏,印度盧布被民間廣泛使用。趙爾豐出任駐藏大臣後,奏請在仿「印度重三錢二分為一元之盧比自行試造」 藏元,以抵制盧比在西藏地區的流通。遺憾的是,當時清朝的中央財政困窘,雖知此事刻不容緩,但因財力不足也只能放棄。
五、
1911年4月,趙爾豐調任四川總督。很不幸,他剛一到任,便遇上了四川的「保路運動」。
1911年5月,清政府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約】,同時頒布「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將粵漢鐵路、川漢鐵路收歸「國有」。這種出賣築路權的行徑,自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
四川各界人士自發地發起保路運動,參加者達數十萬人。雖然趙爾豐認為「四川百姓爭路是極正常的事」,但清廷卻下來密旨,要求趙爾豐對四川的保路運動進行鎮壓。
說到底,趙爾豐也只是個封建官僚,只能忠實的執行清廷的旨意。他先是誘捕了蒲殿俊、羅綸等保路運動的領袖,又下令射殺聚集在四川總督衙門請願人群,制造了「成都血案」 。
血案發生後,成都附近的革命黨人組織群眾圍攻成都,革命浪潮空前高漲。清政府嚇得手忙腳亂,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起義。鄂軍入川恰好造成武昌兵力空虛,革命黨人趁機會發動起了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義後,成都很快宣布獨立並成立軍政府。12月22日,軍政府督軍尹昌衡下令逮捕趙爾豐並召開公審大會,會後將趙爾豐斬首示眾。
趙爾豐的死訊傳到西藏後,他帶雲西藏平叛的清軍紛紛跑回四川,西藏的改土歸流改革也如戛然而止。不久後,十三世達賴趁機從印度返回西藏,西藏又進入了一個半獨立狀態。直到新中國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這塊土地才真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歷史學者李茂郁在【論趙爾豐】一書中指出,趙爾豐雖然鎮壓過革命,但是趙爾豐具有反帝愛國的思想,在維護國家統一、解放當地民眾等方面還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總體上來說功大於過。趙爾豐的改土歸流,改變了傳統的土司制度,維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趙爾豐主導的改土歸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俄等帝國主義對中國邊疆地區的侵略,為清末西藏新政提供了較為安穩的環境,維護了中國的主權。但是趙爾豐雷厲風行的改土歸流極大震動了西藏地方政府上層,成為十三世達賴喇嘛出逃的重要原因之一,並給之後民國時期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曠日持久的不正常關系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
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網:【趙爾豐其人】(2013-06-14)
中國西藏網:【波密史料劄記】
【西藏研究】雜誌:【保藏固川與清末趙爾豐川邊經營】(作者: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