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之洞苦心建立的漢陽鐵廠,一戰時期竟然「貢獻」日本上千萬銀元

2024-06-07歷史

張之洞視察漢陽鐵廠

19世紀末,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李鴻章等洋務派從歐洲買回各種裝置興辦槍炮廠、機械廠、輪船廠等,「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1894年5月,洋務運動的壓軸計畫——漢陽鐵廠在晚清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一手謀劃下正式上馬,短短3年內一座集煉鋼、冶鐵、煤礦為一體的超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就在龜山下拔地而起。

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規模宏大,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當時,漢陽鐵廠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鋼鐵企業,用張之洞的話說是「創地球東半面未有之局」。國內外不少人也深受震撼,稱其是中國的「一代雄廠」、「覺醒的標誌」。然而漢陽鐵廠從建設伊始就遭遇到嚴重的資金瓶頸,張之洞在武漢三鎮不僅興建了鐵廠,還修建了全國最大的漢陽兵工廠等其他洋務企業,又要編練湖北新軍,花錢的地方多,進項卻又少的可憐,而朝廷答應好的每年給鐵廠撥款200萬兩銀子,最後卻只撥了一次就再無後話。

開平煤礦遠在河北唐山

漢陽鐵廠用的煤竟來自千裏外的河北唐山

此外,漢陽鐵廠從一開始就在原料供應方面出了問題。兩湖地區的煤礦、鐵礦不在一處,而漢陽鐵廠正好處於煤鐵產區的中間線上,可謂兩頭不靠。更要命的是,距離比較近的萍鄉煤礦產能有限,根本不足以供應鐵廠的需要,不得已必須高價從遠在河北唐山的開平煤礦購買,再不遠千裏運來。當時,生鐵市價每噸20兩白銀,而開平煤運到武漢三鎮的碼頭上就已經高達17-18兩,如果再加上卸貨及運到鐵廠的費用,光是煤錢就已經快頂上鐵的價錢了。

技術升級後的漢陽鐵廠

借款 300萬兩解決原料供應

萬般無奈,張之洞只能千方百計將漢陽鐵廠承包出去。為此,他找到了與「紅頂商人」胡雪巖齊名的上海巨商盛宣懷,以兼辦鐵路、掌控銷售市場為條件,說服盛宣懷於1896年接管了漢陽鐵廠,從此將漢陽鐵廠由「官辦」轉為「官督商辦」。為了解決最緊急的燃料問題,魄力驚人的盛宣懷向日本和德國借款300萬兩銀子,再加上籌集的200萬兩,一股腦砸進了萍鄉煤礦的擴建工程,使得每噸售價11兩白銀的萍鄉煤產量大增,足以供應漢陽鐵廠的需要。

紅頂商人胡雪巖也敗於此人之手

再借300萬升級產品技術

1908年,為了提高漢陽鐵廠產品競爭力,盛宣懷又硬著頭皮增加投資,改進技術,對現有6座高爐進行技術升級,新建或擴充了軋鋼廠、鋼軌廠、鋼板廠、機修廠、電機廠等配套企業,並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正式合並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煤鋼聯營,取消中間環節。這一系列舉措雖然使漢陽鐵廠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質上有了顯著的改進,但也使得欠債300多萬兩的漢陽鐵廠又增加了300萬日元的外債。

漢陽鐵廠

債台高築,逐漸被日本人所控制

到1912年4月,漢冶萍公司的資本僅有940萬兩,但欠債卻高達 2440萬兩,在要麽宣布破產、要麽再擴充生產的兩難選擇下,盛宣懷選擇了後一條路,又從日本借款1500萬日元,雖然這歷次借款都是正金銀行或某個日本洋行出面,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日本政府在主導,其一次次發放貸款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支持漢陽鐵廠的發展,而是要逐步攫取萍鄉、大冶兩處礦產的采掘權,進而控制整個漢冶萍公司的管理權。

一戰時期鋼鐵需求量激增

一戰時期貢獻給日本千萬銀元

一戰期間,隨著世界鋼鐵價格迅速攀升,生鐵價格上漲到每噸260銀元,這本來是漢冶萍公司打翻身仗的機會,但由於當初與日本簽訂的借款合約規定: 漢冶萍的產品須盡先供應日本,並且價格不以國際市場價格為標準,而是要雙方協商行事。 結果在一次世界大戰高潮期間,漢冶萍生產的30萬噸生鐵和3/4的礦石都低價輸往日本,蒙受直接經濟損失11500萬銀元。

1921年,世界鋼鐵價格猛跌,漢冶萍公司從此一蹶不振,只能靠向日本出售礦石來勉強維持。到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該公司完全被日本人所把持,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由國民黨政府接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恢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