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郭松齡反奉事件始末:靠7萬奉系精銳,本可實力碾壓,如何被吊打?

2024-01-05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18年當上「東北王」的張作霖,立即卷入北洋直、皖兩系的鬥爭。

他先支持皖系段祺瑞,後來又暗中支持直系曹錕、吳佩孚,多次派兵入關從中漁利。

1921年5月,他除任鎮威上將軍東三省巡閱使之外,又兼任蒙疆經略使,節制熱、察、綏三特別區都統。

1922年,張作霖直接對直系開戰以染指中原,結果失敗而被迫返回東北。但奉系主力依然存在,並從此整頓軍隊,添置武器。

到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共有步兵27個師,騎兵5個旅,炮兵10個團。全部兵力25萬。還有飛機250-300架,戰艦有「鎮海」、「威海」2艘。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獲勝,在山海關繳獲直軍槍支三四萬支,奉軍又有加強。

在奉張勢力不斷發展之際,出現了郭松齡倒戈反奉的事件。

1、全國反奉的形勢

郭松齡是奉系中著名的革新派將領,所轄部隊是奉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郭松齡倒戈反奉,在軍事上削弱了張作霖的軍力;在政治上則加速了中國人民同奉系軍閥的鬥爭,同時,也使軍閥勢力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革命。

郭松齡倒戈的外部條件是全國掀起的反奉運動。正當五卅運動進入高潮的時候,奉軍邢士廉所部第二十師開進上海。

9月19日,邢士廉封閉了上海總工會,鎮壓上海反帝群眾運動。

與此同時,張作霖在他的統治區內嚴禁人民反帝運動。

「在吉林,禁止遊行集會,公然不準抵制日貨;在奉天,甚至禁止學生閱報」。

此外,「在山東、在天津,都為了替帝國主義壓迫中國的民族自由運動,封閉了許多工會,殺了許多工人」。

奉系軍閥代替帝國主義鎮壓五卅運動的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

上海、北京都舉行「反奉倒段」大會。

南京、開封、漢口和長沙等地群眾進行反帝遊行。因奉軍開進上海而直接受到威脅的另一直系軍閥孫傳芳,這時也利用各地反奉熱潮發動了反奉戰爭,把邢士廉和楊宇霆趕出上海和江蘇。全國的反奉高潮,促使奉系軍閥內部發生分化。

郭松齡倒戈反奉的內因很多。

在奉系軍閥中向有新派與老派之爭。

老派以張作相、張景惠、吳俊陞等「綠林」兄弟為骨幹。

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暴露出「綠林」軍戰鬥力太差,張作霖痛感軍隊革新的必要,遂起用新派治軍。

新派又有士官與保定兩派。

楊宇霆、姜登選等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新派中士官派;郭松齡、李景林等畢業於國內陸軍大學或保定軍官學校,為新派中之保定派。

士官派在奉軍中資格老,地位高,得張作霖賞識,頗能為張出力。 保定派多分布於奉軍中下層,人數多,能實際掌握部隊,這派人中以郭松齡最為突出。

2、郭松齡反奉背後的派系鬥爭

郭松齡,字茂宸,遼寧沈陽人。早年在四川保路風潮中加入同盟會,1913年考入北京陸大,先後任北京、奉天講武堂教官,經常涉獵新出書刊。

一般軍政人員以狂嫖濫賭,酒後爭逐為平常事,而郭則嚴於律己,和這些人少有往還。 妻子韓淑秀畢業於燕京大學,是國民黨的擁護者,經常參加進步活動,如創辦貧民學校、家庭婦女補習班、拒毒會、為貧民募集衣物等,並往往引郭松齡共同參加活動,對郭有相當影響。

郭松齡剛到奉天時不為張作霖所重用,只在講武堂當教官。

當時張學良也在講武堂學習,十分欽佩郭松齡的品學,二人在對奉軍的改革上想法相近。張學良極力向張作霖推薦郭松齡,郭在張學良支持下屢被提升。郭松齡對奉軍的改革也頗有建樹。

1920年張學良任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保薦郭為該旅參謀長,1921年,任第八混成旅旅長。

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共有6個軍,張學良任第三軍軍長兼第四師師長,郭松齡為該軍副軍長兼第六師師長。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學良率領的第三方面軍(八、九、十共3個軍)的編組工作全由郭松齡主持。

郭松齡此時已統率奉軍精銳,成為奉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郭受到張學良的敬佩和重用,卻遭到楊宇霆等人的忌妒,他們常常進「讒於張作霖」,排擠郭松齡。

但因有張學良的支持,郭的勢力不斷發展。新老派之間的矛盾,以及新派中兩派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同姜登選、楊宇霆之間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戰爭開始時,張學良任第三軍軍長,郭為副軍長,率軍進攻榆關(山海關)正面。

隨後,郭松齡帶8個團策應姜登選部攻擊九門口。郭松齡要求擔任正面攻擊,姜登選、韓麟春認為郭有意爭功,張學良對郭也略有責難。

郭松齡憤然率部撤走,張學良追趕二三十裏勸郭返回前線。姜登選借此進言張作霖,說郭松齡違抗命令,應按軍法懲處。

戰後,姜登選在北京對李書城講,「未能殺齡,實齡之僥幸」。 返回前線後,郭冒彈雨指揮部隊,在直奉戰爭關鍵的石門寨、蒙特內哥羅窯戰鬥中立大功。

按照常理,有功將領都應封地行賞,如奉軍入關後,張宗昌、楊宇霆、姜登選、李景林皆得地盤。但郭卻一無所得,欲求一熱河都統,也為楊宇霆所阻。郭表面上忍氣吞聲,但內心對張作霖、楊宇霆、姜登選的不滿更加強烈。

3、馮郭密約

1925年秋,日本陸軍舉行秋操,邀請國民軍和東北軍派人前去參觀。國民軍派韓復榘為代表,東北軍派郭松齡為代表。

他們兩人到日本後同住東京帝國旅館。一天,郭找韓秘談,說有一件怪事相告。

原來日本參謀本部一個重要職員來訪,問郭此行是否兼有代表張作霖與日本簽訂密約的任務?

郭聽後茫然不知所措,後經百般探聽,才知道奉方欲以承認辱國條件,求日本供給軍火進攻國民軍。

此密約最近已商洽成熟,故日本人以為郭松齡是簽字代表。

郭松齡查悉這一賣國陰謀後,怒不可遏,把所知情況都告訴了韓復榘。

郭松齡憤慨地說:

「國家危殆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不惜為個人權利出賣國家。他這樣幹下去,我無論如何也不能茍同的。我是國家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

韓復榘回到包頭將此事報告馮玉樣,馮的意見是:

「這事情關系太大,不要輕率地亂作主張,最好請郭先生寫個親筆的什麽東西,派兩個親信的人送來,兩下從長商酌一下,方顯得鄭重其事。」

韓復榘到天津不久,郭松齡的代表李堅白和郭大鳴(郭松齡之弟)就攜帶郭的親筆信,到包頭與馮玉祥洽談。

馮玉祥完全同意郭方意見,繕成秘約兩份,馮玉祥簽字後又親筆寫上「嚴紀律,愛百姓,就是真同誌」幾個字。密約帶到天津後郭松齡於22日簽字。

密約內容如下:

甲(指馮)乙(指郭)系同誌結合,為達到左列革命目的,公訂條約如下:

(一)排除軍閥專橫,永遠消滅戰禍。

(二)實行民主政治,改善勞工生活及待遇。

(三)實行強迫普及教育。

(四)開發邊境,保存國土。

(1)直隸、熱河均歸丙(李景林)治理。甲(馮玉祥)為貫徹和平主張,對熱河決不進取。保大京漢線,甲(馮玉祥)軍隨意駐紮,但直省全部收入(保大在內)均歸丙(李景林)軍。

(2)乙(郭松齡)為開發東三省,經營東北部內蒙古,使國民生活愉快,消除隱患,擁護中央…

(3)乙(郭松齡)誠意贊助甲(馮玉祥)開發西北,必要時亦以實力援助之。

(五)以後兩軍犯以下條件之一者,此約無效。

(1)為攘奪權利,向內地各省戰爭。

(2)為達前項戰爭目的,訂立賣國條約,向外借款。

(3)參照外國兵力,殘殺本國同胞。

(六)中央政府之組織及施政方針,以不妨礙開發西北及斷送國家權利為限,悉依國民公意,甲(馮)乙(郭)丙(李)軍竭誠擁護,並不幹涉及掣肘。

(七)此約簽字後,即發生效力。

4、郭松齡的起事的緣由

郭松齡在日本參觀秋操時,國內的楊宇霆、姜登選被孫傳芳的反奉軍隊擊潰,倉皇北逃。

郭聞訊立即回國。不久,郭稱病住進天津義大利醫院。一天晚上,郭松齡在國民飯店的一次集會上,講述他不滿意奉天方面所做所為,表示「不應為爭奪關內地盤替少數人謀求地位使廣大東北人民遭殃。」

在這個講話不久,郭松齡對他的參謀長魏益三也講過:

「我主張鞏固國防,開發東北,最反對為少數人去爭督軍。試想這樣誰受害?還不是東北人民嗎!」

張學良在天津召開軍事會議,部署進攻國民軍。會上郭松齡、李景林都反對戰爭,力主和平。張學良對郭松齡的拒絕參戰態度,無可奈何。

不久國民第二軍進攻保定,張作霖拍案大罵主和派誤我,向身邊楊宇霆問:「主和最力者誰?」

楊答:「郭松齡、李景林二人。」

11月12日張作霖突然電召郭松齡返奉。郭松齡知道他反奉活動已被張作霖發覺,立刻決定提前行動。

當天與李景林密談一晚上,於深夜發出3個通電。

第一個通電要張作霖即日下野,請張學良接替。第二個通電要楊宇霆下台。第三個通電宣布國奉兩軍停止軍事行動。

11月23日郭松齡乘車到達灤州,在火車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宣布通電,發表演說,反對奉天方面爭奪地盤,貽害東北人民,主張鞏固國防,開發東北。

演說後拿出本子請軍官簽名,並軟禁了不肯簽名的少數軍官。恰巧這時姜登選乘車路過灤州,被郭扣押,即被槍決。

5、郭松齡反奉的失敗

在灤州會議上,郭松齡將所部7萬人,編為東北國民軍,共4個軍,郭自任司令。

第一軍軍長劉偉,第二軍軍長劉振東,第三軍軍長範浦江,第四軍軍長霽雲。

全軍參謀長魏益三兼炮兵總司令。 緊接著郭松齡派魏益三帶2個團即向山海關進發,郭松齡也親率主力隨後出動,先攻下秦皇島,出山海關攻奉。

這時張作霖驚慌萬狀,一面派張學良極力撫慰郭氏,一面發出對郭松齡討伐電,聲稱「郭松齡與左派相提攜,欲使中國赤化」。 郭松齡堅持張作霖不下台決不罷兵。

連山之戰大敗張作相,12月15日進占錦州,沈陽震動。

張作霖急得整天在屋子裏亂轉,口口聲聲罵小六子(張學良)誤信鬼子(郭綽號)才有今日之禍,他命人從東北官銀號提款800萬元作逃亡之用,同時與日本人簽訂密約讓日本出兵平定郭亂。

從12月22日起,郭軍分3路與奉軍展開決戰。日本陸軍和空軍同奉軍一起分割包圍和轟炸郭軍。郭軍雖3次猛烈沖殺終於不敵而大敗。

12月24日,郭松齡偕其妻和幾個隨從化裝農民向營口逃去,在遼中縣老達房被吳俊陞的騎兵追上。 張作霖聞信狂喜,電令將郭解到沈陽。後楊宇霆進言恐途中有變,張作霖遂下令就地槍決。郭松齡倒戈至此失敗。

6、張作霖勝利的日本因素

郭松齡倒戈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直接幹涉。

郭軍占領錦州、溝幫子之後,張作霖的統治危在旦夕,張已準備下野。如果沒有日本出兵幹涉,張作霖的垮台已無可挽回。

張、日勾結共同對付郭軍的主要事實如下:

郭軍進占錦州時,郭松齡派殷汝耕為代表,到旅順同日本關東軍交涉關於郭軍透過南滿鐵路問題,又和滿鐵交涉由營口到沈陽使用滿鐵火車運兵問題。

張作霖的日本顧問把這一訊息告訴給張作霖,張立刻到沈陽滿鐵事務所,同日本關東軍司令官的代表談判,並簽訂密約。

內容為:

日本人在滿洲享有土地商租權和雜居權;間島地區(延邊地區)行政權的移讓;吉敦鐵路延長與圖們江以東的北韓鐵路接軌聯運;洮昌道所屬各線準許日本開設領事館。

日方代表指出,如張作霖考慮以上要求,日本決定幫助張作霖以下各點:

日本關東軍向郭軍發出警告,不得在滿鐵沿線20裏內落下一枚炮彈;關東軍可出兵保護張作霖和奉天省城的治安;滿鐵火車不運郭軍等等。

郭軍攻下錦州後,忽有一關東軍大佐田旅順趕來對魏益三講:「南滿鐵路沿線不得有軍事行動」。魏問:「所謂沿線,是否有個範圍?」答:「有,十二公裏以內」。魏問:「進入這個範圍,你們怎麽辦?」日本人答:「那就解除武裝」。

日軍這一行動顯然是在同張簽訂密約後所采取的幹涉措施。這是公然保護張作霖。

日軍不準郭軍進入距滿鐵十二公裏內地區,目的就是阻撓郭軍進攻沈陽城。日軍的幹涉,給郭軍的進攻帶來不可逾越的困難。

可以說,這是張作霖轉危為安,郭軍轉勝為敗的轉折點。

郭軍占領錦州、溝幫子以後派1個旅進攻營口。當時營口只有奉軍鮑英才營防守。

聞郭軍進攻,日本駐營口領事立即出來宣讀最後通牒,並威脅說:

「你們不要以為這裏只有鮑英才一個營,我們日本在南滿有兩個師團,在北韓有兩個師團,隨時都能開到。」

在溝幫子,郭松齡與日本一個大佐談判,日方要求,只要郭松齡答應日本割讓遼東半島的金、復、海、蓋地區,日方即予郭軍以便利。郭松齡嚴詞拒絕。此後關東軍即設防南滿鐵路。阻礙郭軍向沈陽、營口進軍。

張作霖同日本訂立密約後,派省長王永江到日本總領事館「道謝」。

寒暄過後,日本副領事吉田表示「如果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們幫忙之處,我們盡力而為」。

王永江即提出:沈陽城「只靠一千多名警察已感到不敷分配」。

吉田馬上決定:

「對於城裏住的日本居民和商店,我可以派日本警察去保護。如另有需要時,我可以向守備隊商量,派些日本軍隊去協助。」

第二天,沈陽所有城門都有日軍把守,沈陽變成日軍守衛的一座城市。郭軍如進攻沈陽,勢必與日軍直接沖突。

日軍的這一行動,又給張作霖打了一劑強心針。

此外,這次戰爭,奉軍炮兵全部集中在郭松齡所部,張作霖一方只有剛剛補建的炮兵團。

吉林的張作相和黑龍江的吳俊陞也只有山炮各1個營。所以,雙方在巨流河決戰中郭軍炮兵占優勢。

於是張作霖就引進日軍,把總數108門大炮中的12門交日軍使用,每門大炮配炮彈300發。兩軍在炮戰中,雙方從觀測器中看到都是中國人,都對空射擊,雙方沒有多大傷亡。

但日軍使用的12門大炮則不分晝夜射擊,見中國人就打,戰事停止後仍不停射,直到把每門炮300發炮彈射完。

到了12月9日,日軍第十師團司令部由遼陽移防沈陽。13日,日本內閣決定將駐北韓的3500名日軍調往奉天。由22日開始的兩軍決戰,日軍偵察隊替奉軍偵察,空軍轟炸郭軍後方。

日軍協助吳俊陞部燒毀郭軍的彈藥庫。日軍顧問在張作相部隊中決策。日軍參戰給郭軍帶來嚴重困難。

總之,郭松齡倒戈失敗的重要原因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幹涉,上述情況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郭松齡倒戈失敗後不久,國民黨奉天省黨部在為參加國民黨「二大」所準備的報告中寫道:

郭松齡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直接間接明裏暗裏援助奉系軍閥所致。

日本帝國主義者援助李景林而使郭松齡有後顧之憂,不能專一攻奉。國民軍在第一次行近北倉時,大可以一氣攻下天津。日本帝國主義者竟大批予李景林以軍事上的種種便宜,於是即日可以攻下之天津竟延長二十余日之多。

於是郭松齡不得不分派得力軍隊魏益三之炮兵旅等駐防榆關,軍力既分,當然單薄。

7、中共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及時看到了郭松齡倒戈的意義。

自日本出兵的那一天起,就動員人民聲援這次反奉運動,指出:

一向做日本帝國主義工具的奉張及安福政府,現在已經公然跪在日本政府面前求援了!一向替奉張安福保鏢的日本帝國主義者,現在也公然出兵援助張作霖抵抗郭軍了!

日本出兵奉天,也已經不是利用張作霖間接和中國人作戰,而是直接和中國人作戰了。

反奉的意義乃是除去一切帝國主義者在中國所用的有力工具。全中國人,任何階級的中國人,都應該起來參加此次由反奉而反日的運動,以保全中國國家的領土主權與民族自由。

對郭松齡倒戈的性質,中共中央認為:

中國封建軍閥,已逐漸崩壞,在崩壞的過程,逐浙分化一部份左傾的武裝勢力,此種勢力常表現為反抗帝國主義和為帝國主義所利用之反動軍閥,如直系軍閥中分化出來之國民軍,奉系軍閥中分化出來之郭軍——現時之魏益三部。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北京特別會議,就認識到武力與民眾結合之必要,指出目前中國共產黨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民眾運動與武力的結合。

具體途徑就是:

在北方,要加強對從軍閥部隊中分化出來的左傾武裝力量的工作。郭松齡部隊雖已敗亡,但是中國共產黨要加強對國民革命軍和國民軍工作的方針是正確的。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12月下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杭州及東三省各大城市陸續召開反對日本出兵奉天和反對張作霖賣國的群眾大會。

12月26日,南京萬余市民冒雨集會,遊行示威,抗議日本出兵滿洲。

27日,上海200多個團體6萬余人集會,舉行反對日本出兵、反對張作霖賣國的示威遊行。

反帝反軍閥的聲浪震撼全中國。「五卅」以後一度消沈了的反帝反軍閥的吼聲又響徹雲霄,它的矛頭直接對著日本帝國主義和張作霖。

曾經鎮壓過五卅運動的奉系軍閥,再一次在全國面前暴露出它的賣國罪行,政治上完全孤立了。

8、此戰對奉系的影響

郭松齡反奉戰爭,在軍事上也沈重打擊了奉張力量,削弱了奉張的軍事實力。奉軍在這次戰爭中僅野炮、山炮就損失40多門,並消耗大宗彈藥。

這次戰爭的損失,超過了奉軍歷次入關作戰的損失。

截至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前,張作霖的鎮威軍和吉林、黑龍江兩省的兵力,號稱30萬人,但「細計不過二十四、五萬人。吉黑軍隊缺乏戰鬥能力,人人皆知,本不足數,且不樂為張用,張亦不屑用,也不敢用。張學良統治下之第三、四方面軍七八萬人較為精銳」。

此外河北李景林和山東張宗昌的部隊,號稱18萬人,實不足此數。 且此時張宗昌、李景林雖表面擁張,實際上已經形成直魯聯軍,變成對立的軍事力量。

郭松齡倒戈前,奉張軍隊共有6個方面軍團,它們是:

第一方面軍團:李景林(直軍);

第二方面軍團:張宗昌(魯軍);

第三、四方面軍團:張學良、姜登選(奉軍);

第五方面軍團:張作相(吉軍);

第六方面軍團:吳俊陞(黑軍)。

郭松齡倒戈後,第三、第四方面軍團合並為第三、四方面聯合軍團,以張學良、韓麟春為正副軍團長。後來李景林下野,第一軍團已消滅,所剩榮臻、胡毓坤歸入第三、四聯合軍團。南口戰役之後,第二、第五、第六各軍團均無增減。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