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傅作義決定起義,手下2個兵團司令堅決要走,下場如何?

2024-01-19歷史

1949年1月21日,經過數月的艱苦談判,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終於下定決心。他召集麾下高級將領,正式宣布北平城內的國民黨軍接受和平改編,並頒布了【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

第2天,傅作義率領駐紮在北平城內的20余萬國民黨軍隊撤離城區,開始在指定地點接受改編。

當時,在北平的國民黨軍隊為:一個華北「剿總」總部,兩個兵團部,8個軍部以及22個師。

根據達成的和平改編方案,國民黨華北「剿總」第四兵團、第九兵團以及八個軍部全部結束,所屬工作人員和直屬隊編入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和各兵團部及軍部,而人數最多的22個師,則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師。

9天後,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正式入城儀式,這也意味著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徹底宣布告終。國民黨在北平的60多萬大軍,除了5萬余從塘沽以海陸難逃之外,全部被消滅或起義。

作為雜牌軍將領,傅作義是如何坐上國民黨「華北王」寶座的?

1948年1月,因為華北戰局不利,尤其是清風店戰役和石家莊戰役後,國民黨在華北地區的兵力和地盤幾乎被解放區包圍。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由於無人可用,蔣介石不得不起用雜牌軍將領出身,卻以善戰著稱的傅作義。

然而,傅作義擔任華北剿總總司令之前,他的地盤只有綏遠和察哈爾兩地,其麾下的嫡系部隊即便經過多次擴充,也只有三個軍、兩個師、兩個騎兵旅約20余萬兵力。

也就是說,華北國民黨40余萬兵力,都是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這從華北剿總轄有的4個兵團司令也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傅作義麾下的4個兵團之中,除了孫蘭峰兵團是傅作義的嫡系之外,其他李文兵團、石覺兵團和侯如鏡兵團,都是典型的中央軍。

眾所周知,雖然都是國民黨軍隊,但是,在國民黨軍隊之中存在嚴重的鄙視鏈,嫡系和雜牌兒軍的待遇、權力截然不同。嫡系中央軍看不起雜牌軍,中央軍將領不聽雜牌軍將領的指揮,更是早已司空見慣。

也因此,縱然戰功赫赫,但是由於並非黃埔軍校出身,也不是蔣介石的老鄉,傅作義對其麾下的40多萬中央軍的指揮,其實一直並不那麽如意。

而且,蔣介石對於傅作義也從來沒有100%信任。事實上,在不得不將傅作義任命為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同時,蔣介石還派來他的「監軍」,擔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北平警備區司令的陳繼承。

至於遍布華北的國民黨特務組織,蔣介石越過傅作義對華北的中央軍進行微操,更是家常便飯。

所以,當張家口和天津接連被解放軍攻克,傅作義嫡系部隊大部被殲滅之後。進一步傾向於和平解決平津問題、試圖率部起義的傅作義,最為擔心的,就是其麾下占據多數的國民黨中央軍反對這一方案,甚至發動武裝叛亂。

不得不說,作為一個軍閥,蔣介石對於麾下部隊的控制確實有獨到之處,他已經達到了民國所有軍閥的巔峰。蔣介石以黃埔軍校師生為根基,一直牢牢控制著麾下的中央軍。

而且這種掌控,也經歷過多次嚴峻的考驗。蔣介石在民國時期的三次下野,之所以能夠一次次扮演「王者再臨」,所憑借的,正是麾下這支始終忠誠於他的中央軍。

而掌握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最關鍵的,當然是以黃埔師生出身的中央軍高級將領們。所以,相比於朝三暮四、有奶便是娘的其他軍閥將領,蔣介石麾下的黃埔將領,對於他的忠誠是有目共睹的。

對於這一點,傅作義自然也心知肚明。也因此,無論是在和平談判時期還是決定起義之後,傅作義最為擔心的就是麾下的蔣介石嫡系中央軍的異動。

所以,1949年1月21日,與解放軍達成協定之後,傅作義在中南海居仁堂專門召開了駐北平軍師長以上的軍官會議。

而召開會議的目的也很簡單,一個是向這些高級將領們宣布他和平起義的決定,另一個,則是防止出現國民黨中央軍將領可能出現的異動。為此,傅作義還專門命令自己的嫡系部隊獨立311師全師處於戒備狀態,時刻待命。

不過,由於此時傅作義的嫡系部隊大部在張家口等地被殲滅,雖然已經重建。但是,相較於在北平的中央軍,傅作義的嫡系將領還是太少。

所以當時參會的,除了華北總部的李世傑、王克俊等高級軍官之外,大部份是李文兵團和石覺兵團的軍師長們。

會議開始後,傅作義很快讓王克俊宣讀了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達成的【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並讓大家發表意見。

對於這個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傅作義的嫡系將領們早已被私下告知,而且,他們也決定聽從老長官的指揮,對於起義自然沒有異議。然而,石覺和李文等國民黨中央軍出身的高級將領,卻是第1次聽到這樣的協定。

聽說要和平起義,投靠共產黨,他們大驚失色。而且,作為蔣介石的親信,李文石覺們也心有不甘。但是,由於此時人在傅作義的屋檐下,再加上他們面臨的局面,確實毫無勝算:外有解放軍的百萬大軍,內有傅作義掌握大權,想要采取行動毫無勝利的希望。

在這種情況之下,李文和石覺向傅作義提出,希望能放他們走。兩人對傅作義表示:

對於這個和平協定完全擁護,我們的部屬也服從執行。就是我們和蔣委員長有著師生的特殊關系,不能留在這裏執行,請總司令允許我們各帶幾個必要的師長飛回南京。

傅作義的回復是:可以允許,但不得影響部隊對協定的執行。你們要帶誰走,連同你們兩位離職後代理人都是誰,請你們當場指定,不要影響部隊的安定。

隨後,北平20余萬大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紛紛表示同意協定。這才有了之後大軍開出北平,到城外接受和平改編的一幕出現。

其實,傅作義之所以同意石覺、李文離開北平,除了為了減少和平起義的阻力,顧及蔣介石的香火情之外,事先也得到了解放軍的同意。

當然,這種同意是有條件的:他們可以走,但部隊和武器不能運走,如要派飛機運走部隊和武器,我軍將以重炮相擊。

所以最終,華北的蔣介石中央軍高級將領先後離開的除了兩個兵團司令李文和石覺之外,只有袁樸、馮龍、陳鞠旅、周世寅等寥寥數人。

而除了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之外,一同離開的還有國民黨軍統北平站前站長王蒲臣、北平警備司令部稽查處處長毛惕元,軍統北平支台台長嚴守仁等人。

那麽,除了堅決要走的李文和石覺之外,傅作義麾下的另兩名兵團司令,是怎麽選擇的呢?

擔任國民黨第十一兵團中將司令官的孫蘭峰,原本是傅作義最信任的嫡系。按道理,他本應該會和傅作義步調一致才對。

然而,由於當時孫蘭峰率部在張家口駐守,最終,在張家口戰役傅作義嫡系大部被殲滅之後,孫蘭峰逃到了綏遠。因此,這次北平起義沒有了孫蘭峰什麽事兒。

當然,幾個月後,1949年9月,在傅作義的勸說之下,孫蘭峰和董其武等人一起宣布在歸綏起義。比傅作義晚了半年多加入新中國的懷抱。

而擔任國民黨十七兵團司令官的侯鏡如情況最為特殊。畢業於黃埔一期的侯鏡如原本是蔣介石最為重用和信任的天子門生,不過,侯鏡如與他的同學徐向前一樣,在黃埔軍校時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後來雖然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並在國民黨內一路高升。但是,侯鏡如比之其他頑固的國民黨軍官截然不同。再加上他一直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所以,侯鏡如也最終選擇了率部起義。

那麽,堅決要走的李文和石覺,最終下場如何呢?

李文和侯鏡如一樣,都是大名鼎鼎的黃埔一期生。雖然他的名聲比之他的同學胡宗南、關麟征、宋希濂、杜聿明、陳明仁等人相距甚遠,比之解放軍這邊的徐向前、陳賡等人更是相距懸殊。

但是,如果單純對蔣介石的忠心的話,李文卻並不遜色。所以,平津戰役傅作義決定起義時,李文不但堅決要走,而且還想盡辦法替蔣介石多攢一些家當。

當時,決定離開的李文不但痛哭流涕,還召集蔣系中央軍人員開會,在中央軍每個師抽調了50挺輕機槍,整整裝了4架飛機飛往南京。

看到末路之時部下依然如此忠心,相信蔣介石還是頗為欣慰的。所以,雖然幾乎只身回來,蔣介石對於李文的信任也沒有減少多少,蔣介石將其任命為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官,李文開始到他的同學胡宗南的麾下。

然而,此時的胡宗南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因此,李文的屁股還沒在西安坐熱,就被彭德懷元帥的第一野戰軍打的落花流水,李文率領第五兵團一路潰退,逃到了四川。

而四川也成為李文帶兵的終點,李文所部在四川被解放軍包圍。這一次,再沒有蔣介石派的飛機能夠接他。所以,絕望之際,李文不得不與解放軍第十二軍談判。

當然,這一次,他沒有了起義的機會,只能率部投誠。投誠後,李文也進入西南軍政大學高研班學習。

但是,在高研班中裏面,李文卻並不安分。也許是心有不甘,也許對蔣介石念念不忘,1950年1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李文偷偷離開大陸,最終去往台灣。

但是這一次,蔣介石對李文不再有之前的信任。他不但徹底沒有了軍兵權,而且生活比之當兵團司令時也相差懸殊。當時,李文只有一個有職無權的台灣當局國防部高級參謀的職務。就這樣,李文在台灣郁郁度過了晚年,1977年,李文在台北病逝。

與第四兵團司令官李文不同,石覺的晚年要比他好很多。石覺是李文的師弟,畢業於黃埔軍校第3期。

平津戰役後期乘飛機離開北平之後,如同李文一樣,對於這個患難之際依然不離不棄的部下,蔣介石仍給予重用,將其任命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淞滬防衛司令部司令,成為湯恩伯的副手。

上海被解放軍攻克之後,石覺則率殘部退往舟山群島。新中國成立之初,舟山群島一度是蔣介石的重點布防部位。因此,擔任舟山群島防衛司令兼浙江省主席的石覺,麾下兵力一度高達12萬。

所以一時間,在敗逃台灣後只剩下殘兵敗將的國民黨軍隊之中,石覺堪稱位高權重。不過很快,隨著解放軍對於舟山群島的進攻,不敵之下,石覺不得帶領麾下的12萬人撤往台灣。

也許是因為沒有像李文一樣曾向解放軍投誠,所以退到台灣島後,石覺依然在國民黨軍內任職。他先後擔任台灣防衛總部副總司令兼北部防守區司令、金門防衛司令官等職務,甚至還被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石覺的下場也比李文強上許多。1959年時,他曾擔任了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總司令。也可能是晚年混的比較好,所以,石覺去世的時間也比李文完了9年,1986年,78歲的石覺在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