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中,華野13縱如何蛻變成王牌?國軍五大主力他擊敗過三個

2023-12-08歷史

在解放戰爭中,為了和國軍主力決戰,我軍先後在各個戰區成立了數支野戰軍部隊,比如在東北的東野和華東的華野。而當時構成野戰軍主力則是數量不一的縱隊,東野有12個,華野有16個。一般來說,番號越靠前戰鬥力就越強,比如東野1、2、3、6縱,不過也有一些番號靠後縱隊在作戰中成長,甚至到了後期戰鬥力比一些老牌縱隊都還要強。

比如,大名鼎鼎的華野13縱。

那這這支番號靠後的野戰軍是及如何實作逆襲的呢?其成長為華野王牌縱隊後面又有什麽秘訣?

時至今日13縱(31軍)仍將是華野少數被保留的老部隊之一

戰績彪悍的13縱

華野13縱,光看番號就是一支成軍很晚的年輕隊伍,在1947年7月以後,當時華野為了膠東解放區,粉碎老蔣的重點進攻而成立的,剛成軍的華野13縱也和內線的第2、7、9以及山東幾個軍區的地方部隊加入到了以許世友為司令員的華野東線兵團。

開啟了自己彪悍的逆襲之旅。

在成軍之後的第一次大戰中,13縱就立下大功。

在膠河戰役中13縱負責掖城方向的國軍整編第8師,該師的前身是國軍遠征軍第8軍,妥妥的國軍最早13個美械精銳軍之一。在1947年10月4日開始的掖城攻堅戰中,13縱經過14個小時的激戰,以傷亡1500人為代價,全殲整編第8師第5團,此戰共殲敵3000人。此戰揭開了我山東內線兵團反攻的序幕,而首戰就展現出了不俗攻堅能力的13縱不僅得到了兵團首長的表揚,更是得到來自千裏之外軍委和主席的電報嘉獎,這對於一支成軍不到2個月的部隊來說,可以說是至高榮譽。

奔赴前線的膠東子弟兵

打仗就要挑硬的打,13縱不斬無名國軍,打仗專挑美械的打。

在隨後13縱負責穿插,切斷青島和萊陽之間的聯系,並迂回到的夏各莊攻擊敵軍,在這次戰役中,13縱再次對上認同為美械13金剛之一的整編54師和重組後的整編74師一部,敵軍合計5個整編旅(相當師),兵力要2倍於我軍,但在這樣的壓力之下,13縱針對性的制定作戰方案,10月15日,我軍集中火力打敵軍整編74師170團,全殲守軍。

緊隨著夏各莊之戰,13縱在半個月的休整之後,聯合老大哥7縱發起萊陽戰役,在此次戰役中作為主攻的7縱受限於敵軍嚴密的防守,損失較大,不得許世友只能讓13縱接替7縱負責攻堅。在接過任務之後,13縱以37和38師作為主力,率先攻入敵人的城隍廟核心陣地,此戰殲滅陳誠的土木系二個整編54師以下7000人。

該戰之後我軍取得了膠東保衛戰的勝利,全殲國軍63000余人。

至此13縱名聲在外,逐漸取代2、7縱成為山東兵團裏面僅次於老大哥9縱的存在。

萊陽戰役中的13縱

1948年初在取得膠東保衛戰勝利好之後, 3縱繼續配合山東兵團開展大反攻。

1948年3月的濰縣戰役中,13縱作為打援縱隊阻擋了王耀武從濟南派來的援軍間接支援了老大哥9縱對敵攻防。

1948年4月,短暫休整之後的山東兵團發動了京浦路中段戰役,此戰也是13縱走出膠東獨自外線作戰的首戰,在戰役中13軍和7縱配合一起進攻兗州,但此時雙方身份早已對調,是13縱負責主攻,此戰13縱全殲國軍第10綏靖區和整編12師在內的2.8萬國軍。

9月20日,我軍決定進行濟南戰役,此次的華野已經在7月分兵之後再一次合體,東西兩大主力兵團合並,並不影響13縱的地位,縱隊被任命為攻堅濟南主力之一,與老大哥3、8、9和10縱一起同場競技,首次合並作戰的13縱絲毫不怯場,其中37師109團奮勇先登上城墻,攻破濟南內城,為大部隊掃清道路。戰後,軍委和野司將109團授予——「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

而在戰後,陳老總在對華野各縱隊進行點評的其後,認為華野有「五個攻堅力量最強的縱隊」,而華野13縱就名列其中。

大名鼎鼎的濟南第二團

淮海戰役開始後,13縱在粟裕手下更是高歌猛進,在第一階段追殲黃百韜兵團中,13縱冒著天上敵軍的飛機炮火,直接抄黃百韜的後路,先鋒的111團,率先撕破敵軍在曹八集的防線,沒錯,就是【大決戰】中粟裕一直要搶的那個曹八集。並在占領陣地後,以傷亡過半的代價打退了數倍兵力於己的敵軍3次沖鋒,全殲守軍3000人,等到主力縱隊到來,成功合圍黃百韜,可以說第一階段作戰,13縱的戰功和1、4和9縱是一樣的。

粟裕不惜一切代價占領的曹八集,就被13縱完成了

而到了第二階段圍殲黃維12兵團作戰中,13縱跟隨華野參謀長陳士渠支援劉鄧作戰,在對黃維兵團的總攻中,13縱和12兵團的王牌14、18軍是硬碰硬,在雙堆集作戰中擊斃了土木系名將覃道善,並正面擊潰五大主力的18軍,俘虜了其軍長楊柏濤。此戰13縱合計殲敵2萬人,占黃維兵團的1/5。

可以說從成軍以來,在1947-48年我軍和國軍這個決戰的關鍵點,13縱從來都是「啃著硬骨頭」往上爬的,整編第8、12、54、74、64、25,以及第14、18軍,這些美械國軍主力都是其手下敗將,老蔣在關內的3個五大主力軍,13縱全擊敗過。

在作戰中被嘉獎的我軍

到了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已經成為3野(華野)頭等主力軍之一,戰術地位甚至一度在6縱之上。

在隨後的戰役中13縱(31軍)的表現可謂秋風掃落葉,在江陰戰役中殲敵1.7萬人,在上海戰役中又接替損失較大的10縱和11縱,完成對月浦敵軍的打擊,此戰全殲國軍將近1.8萬人重創號稱第6主力王牌52軍。並趁勢跟隨葉飛將軍進入福建作戰,攻克廈門等地,在福建地區清除國軍殘部的作戰中又殲敵3.5萬人。

可以說從山東,再到中原,最後再是東南沿海,13縱從新人逐漸蛻變成華野攻堅中間,實作了後順位縱隊的逆襲……

進攻福建的31軍部隊

13縱逆襲的秘訣

那麽問題就來了,13縱能逆襲成為主力,鑄就如此霸道的戰績的根源是什麽呢?以下雨田君總結出了三點。

首先,這裏需要說的是,雖然13縱新組建,但並非都是新人。

有人說過沒有周誌堅就沒有13縱(31軍),可以說13能成為精銳,自然離不開周誌堅這位猛將。

在土地革命時期,周誌堅一直都是少年老城的人物,在紅四軍時期,才20歲的周誌堅就成為紅4軍10師師長,是對當時我軍最年輕的師長之一。到了解放戰爭中,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縱隊司令和軍長,但別看年齡不大,周誌堅打仗確是一把好手,作戰風格是善打攻堅和惡戰。抗戰開始後,他擔任新四軍第5師13旅旅長。該旅是李公麾下最能打的攻堅主力,在中原作戰中,經常深入敵後長途奔襲。有一次他率部僅不到4個小時就殲滅偽軍一個支隊,被俘時敵偽軍隊長還在被窩裏面,被我軍擡出來。

因此有一個敢打硬仗的主官當火車頭,其部隊自然也是生龍活虎。

我軍1949年整編之後,最年輕的縱隊司令員和軍長——周誌堅

而且主官不是新手,他下面的部隊也不是,比如「大名鼎鼎的濟南第二團」,早在1946年就是山東野戰軍10大猛虎團之一,作戰經驗可不比那些主力縱隊差。而且為了支持13縱隊建軍,當時許世友還在13縱成立的時候,從主力9縱抽調大量的額營連排幹部到13縱中充當傳幫帶作用,因此13縱身上也是半主力部隊,而非所謂的新手縱隊,而流傳著9縱鐵血和攻堅血脈傳承的13縱,自然戰鬥力不弱。

在萊陽作戰的我軍

其次,是13縱來自膠東

據軍史數據,1946年6月解放戰爭爆發前,當時我軍才130萬人,其中作為正面作戰的野戰軍才60萬人。而在這些部隊中,出自山東解放區有我軍主力部隊占27萬人,二線部隊50萬,可以說山東解放區一直占據著我軍主要兵源地。

在山東根據地中,膠東一直以來都是我軍改革最徹底,也是擁軍程度最高的根據地。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一共有動員了95萬山東子弟參軍萬人。其中膠東地區就有28.5萬。參軍的子弟兵都有很高的覺悟,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戰。老蔣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後,我膠東子弟兵們就開始踴躍參軍。並自行組織打出了「反蔣保田保家鄉」、「保田保家保飯碗」等口號,可以看出群眾的情緒,參軍人數空前之多。

膠東子弟兵踴躍參軍

早在抗戰時期在許世友和王建安這兩位虎將的帶領下就一直是我軍的模範根據地,經常有山東勁旅出膠東的說法。比如13縱37師271團是赫赫有名的「濟南第二團」,該團團歌中寫道: 「我們團在萊陽城誕生(該團在1945年組建,成軍初期就是)。

因此在萊陽保衛戰中打的格外賣力,其中他們的師長高銳就是萊陽人,在萊陽戰役中7縱損失較大不得已撤下來,於是許世友正是他帶領37師攻克國軍城隍廟防線才讓我軍能順利剿滅敵軍。

不僅如此,我軍歷史上的王牌部隊也是出自膠東,比如去東北的40和41軍,就是膠東子弟組成,再有就是華野一直以來的攻堅頭牌9縱也是出自膠東,這就不難理解為何13縱這麽強,這就是刻在血脈裏的強軍。

積極參軍的萊東子弟兵

最後是13縱成立的時機很好。

當時13縱成立的背景是什麽?1947年8月,主席給許世友的電報是不要放棄山東的城市,

面對敵人六個整編師的攻擊,要確保膠東不遺失。並且保留一部份部隊在膠東和國軍死戰,確保根據地不丟。所以13縱成立的初期,就要面臨著和敵軍王牌主力作戰的機會,而且還是正面。在膠東保衛戰中許世友的特別部署就是:

「以一部位於內線,主力(二、七、九縱)位於外線,以利持久之方針」。

這樣,剛剛成立的13縱就成了膠東保衛戰的主力。

而且在這些戰役中都要硬剛號稱國軍中最強的範漢傑兵團,這些國軍都是美械部隊,與這些部隊持續交手,也讓13縱得以在後面的作戰中快速成長,實作逆襲。

膠東根據地的建立者許世友

雨田君說

時至今日,作為華野中最年輕部隊之一的13縱(31軍),在一眾功勛部隊如第1、4、6和9縱這些王牌主力部隊都被裁撤的今天,其仍然是我軍在對寶島地區的絕對主力之一。

所謂強軍都是打出來的,13縱的逆襲並非偶然,他們的成功並沒有什麽運氣成分,而是靠著膠東將士們在戰場上拼殺出來,從偏師到主力,13縱的成功也再次華野部隊的韌勁,以及山東子弟兵們強大的韌勁和敢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