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想要伐蜀,共有五條路徑,從西向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魏延的策略是在每個出口設定大量堡壘,層層阻擊。
但這裏有個問題,蜀軍兵力有限,無法在每條通道都重兵防禦。
丞相想了個辦法:建造漢、樂二城。
漢、樂二城本質上是一個屯兵大本營,蜀軍只要將漢中的主力兵團駐紮在兩城,當偵察兵發現魏軍南侵後,再調兵過去堵防,這樣既能減輕同時駐守各個要道的兵力,也不耽誤防守的效率。
漢城防的是就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來犯的魏軍。
樂城防的是儻駱道、子午道、還有從東三郡方向入侵的敵人。
目的都是一個:將魏軍堵在棧道裏。
這樣一來,魏軍既無法發揮出兵力上的優勢,同時後勤將經受極大的考驗。
這種道路條件,運糧的民夫能走得快嘛?別忘了,送完糧食,他還得返程,然後和下一批運糧的隊伍又撞上,狹窄的道路會不會更加擁堵?
看看曹爽南征的情況: 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谷行數百裏,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
秦嶺氣候多變,再像曹真那樣遇到個傾盆大雨 (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
這仗就沒辦法打下去了。
所以堵住關口,是最穩妥的方案,王平已經做出了成功案例,詳見這篇 :曹爽的六萬魏軍為何拿不下蜀漢數千人馬?(興勢一戰最大的功臣是誰?)
姜維的統兵能力的確很強,在謀略、練兵、戰術各方面都不弱於入選武廟的鄧艾,甚至有些地方還略勝一籌。
但是他最欠缺的一點就是沒有繼承諸葛亮的謹慎。
蜀漢國力弱小,經不起一場大敗,所以在執行環節,務必謹慎謹慎再謹慎。
丞相沒有批準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漢中、沓中,姜維只能二選一,不能既想在漢中打圍殲戰,又不願放棄聯絡羌人的戰略。
尤其是他那個誘敵深入,全殲魏軍的戰略,整體構想是沒錯的,但整個計劃必須環環相扣,不能有一絲疏漏,需要蜀漢從上到下的絕對配合。
但在已經和後主貌合神離的情況下,你又有多大的把握呢?
打贏了,姜維絕對可以入選武廟,一旦打輸了呢?
大家也看到了,從未被突破過前線的蜀漢竟然一戰而亡!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你不是鄧艾,魏國玩得起,小國玩大的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
姜維、魏延二人,是真的像!
查閱歷史文章的朋友可以用以下方式:
點選發訊息(打 圈圈的 )
之後就會看到三個快捷入口:合集、人物傳記、留言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