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傲嬌的綿羊—中日甲午戰爭前夕的清政府

2024-01-28歷史

圖片來自網路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在這期間日本在資本主義經濟浪潮和工業革命地推動下,日本國力在迅速提升。

但在當時的清政府,對於日本的崛起,盡管有所警覺,但卻並沒有嚴加防範,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自從1840年開始,兩次鴉片戰爭接踵而來,沈淪於天朝上國夢的清朝統治者終於有了壓力,並且統治者們把這些壓力進行轉移到了底層百姓的頭上。

比如割地賠款。

在這些沈重的壓力下,清王朝內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反饋。

第一,農民起義,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由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是洪秀全以「拜上帝教」為媒介,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之中的「天國」概念和中國傳統的和平盛世理想,透過武力抗爭來追求理想天國來吸引底層民眾,從而構建出來的農民政權。

事實上,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出現,都有其共同性必然性的。

中國封建社會,歷來都維持著一種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狀態,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統治思想之下,最普遍的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業。

這種經濟模式相對而言,所占據的生產資料有限,同樣承擔各種天災人禍的能力有限,因此在西方國家更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這種最原始的自然經濟就顯得脆弱。

1、最直接的壓迫,就是清政府在戰敗之後,對於西方列強們兩次割地賠款,這些賠款最終分攤在清王朝最底層的民眾頭上。

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制度下,封建王朝走向沒落是一個必然,清王朝同樣不例外,統治階層們沈迷於權力遊戲和奢侈享樂中,早已失去了他們先祖躍馬疆場的雄心壯誌。

因此他們的統治隨著他們享樂欲望的滋長,統治必然會變得腐敗下來,長此以往,清王朝治下的百姓早已經在日益腐敗的統治下舉步維艱,再加上西方列強的壓榨,讓廣大民眾根本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2、在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開啟了清王朝的國門之後,列強們開啟了他們的劫掠之旅。

資本主義經濟天生就存在著掠奪天性,它們需要吞噬大量的原料,他們需要廉價的勞動力,他們也需要傾銷商品的場所。

無疑清王朝這塊自然經濟的處女地,是西方列強心目中資本主義經濟的天堂,他們透過收購原料,借助中國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加工成為商品,再透過傾銷商品來獲取豐厚的利潤。

但這種汲取利潤的途徑,遠遠無法滿足殖民者們的胃口,於是在傾銷的商品中,他們加入了一種罪惡的源泉,鴉片。

鴉片的加入,徹底讓西方掠奪者褪去所謂文明的外衣,他們憑著鴉片的成癮性,讓中國人染上毒癮,再以毒癮威逼,壓榨中國民眾的財富。

隨著鴉片給列強們創造出巨額的財富,列強們極力促進了鴉片流通,不僅僅對於底層民眾,還有清王朝統治階層也紛紛沈溺在鴉片的誘惑之中。

在西方罪惡的經濟模式搜刮和清王朝債務轉移下,農民紛紛破產,嚴重加劇了清王朝末期的土地兼並,貧民數量劇增,易子而食,最終釀成了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火焰,借著龐大的貧民數量,在兩廣地區迅速燃燒起來,並且一路向北蔓延,憤怒的底層民眾打砸官府,攻擊官兵,清王朝的統治力在迅速衰退。

盡管太平天國在經歷了內部爭權奪利後,元氣大傷,最終在外部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的雙重絞殺下失敗了,但是太平天國對於清王朝造成的沖擊卻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國運動沈重打擊了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中國農民階級在反殖民道路上的一次偉大嘗試。

第二,洋務運動下的清政府

不得不說,洋務運動賦予清政府的自信心太強了,以至於清政府認為憑著洋務運動的成果,足夠保衛大清王朝「天朝上國」的夢幻地位。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由晚清政府發動的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封建王朝自救運動。

用一個比較現實的說法形容洋務運動,那就是「頭痛治頭,腳痛醫腳」。

在1840年以後,兩次鴉片戰爭讓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清醒了一些,如果說走出舒適區是為了變得強大,那麽在清王朝的邏輯中,走出舒適區的目的則是為了再回到舒適區。

在面對兩次鴉片戰爭的戰果時,清政府認識到了自身在軍事力量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天壤之別,但也僅僅認識到軍事力量的差距。

因此清政府中一部份實權人物自稱洋務派,提出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本質就是根據西方列強的模式,對大清王朝的軍事力量進行全方位的武裝升級,從而更好地維持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在西方列強的各種壓力下,清政府聽從洋務運動,從西方引進了各種科學技術,各種武器裝備,對清軍進行了全方位的整頓升級。

晚清著名的三支海軍力量,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艦隊就成立於洋務運動期間。

特別是在1883年法軍進犯越南以及中國東南地區,清政府派馮子材率軍禦敵於國門之外。

在經歷了洋務運動升級裝備之後的清軍,在面對西方老牌帝國法國時,憑著優良的裝備水平,讓傲嬌的法國軍隊一敗塗地。

法軍統帥奈格裏重傷,戰敗的訊息傳到法國,甚至引起了茹費理總理內閣的倒台,大大振奮了中國的國民精神。

北洋艦隊一度被排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還沒有完全成型的北洋艦隊一度駐守戰敗國日本,是震懾日本的主要力量。

這也是清政府一度為視為列強之一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路

洋務運動的效果是顯著的,這讓清政府對於西方列強的警惕心迅速消退,對於鄰邦日本沒有足夠的重視,以至於日本軍國主義右翼勢力迅速崛起,成為清政府的嚴重威脅。

在清政府得意於洋務運動的戰果,尚自以為能夠回到原來「天朝上國」的舒適地位時,日本則知恥後勇,在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日本國力迅速增長,軍事力量更是在右翼勢力的推動下,逐步成為東亞的軍事強國。

這最終導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一敗塗地,從此陷入被列強瓜分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