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山東打的稀碎,鍋不能陳毅背,一個細節可見華東部隊有重大隱患

2023-12-09歷史

1947年1月下旬,正值偉大的魯南戰役激戰正酣之時,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一份緊急電令從遙遠的魯中軍區傳至前線戰場,要求參加此次攻城作戰的山東第九師全員以及山東第四師的一個團的兵力,必須全員撤離並返回魯中地區。

這一命令徹底激怒了時任山東野戰軍參謀長的陳士榘,他情緒激動地表示,自己身為堂堂的野戰軍參謀長,曾經得到過陳毅司令員的親自授命,負責攻打棗莊市,而現在魯中軍區卻無視他的計劃,擅自調動部隊回歸,竟然沒有告知他這個決策的具體實施情況。

陳士榘一向以性格豁達直率廣為人知,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在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都是如此,因此被尊稱為耿直猛將。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盡管對此發泄了一番不滿,陳士榘最終還是選擇維持冷靜,並在事後來不及尋找王建安討要說法。

一、山頭

關於這個細節,確實引人深思。

1.作為野戰軍的領導者,陳士榘將軍為何面對二級軍區司令員擅自調動軍隊卻束手無策呢?

2.魯中軍區為何竟能夠有勇氣無視大局,強制征召士兵北上回歸?

3.當時正在棗莊前線駐紮的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當時華中和山東尚未合並為華野),為何對於王建安將軍調兵事宜完全漠然處之,毫不關心?

這是一系列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魯南戰役取得勝利的背景下討論這一問題似乎顯得有些無關緊要,然而,放眼更為廣闊的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這是華野成立前後諸多重要危機的一個典型縮影。

對比四大野戰軍與華北野戰部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華野存在的嚴重問題在於其內部的不協調與矛盾紛爭,這些問題層出不窮。

通俗地說,即嚴重的山頭主義。

例如:二級軍區「只聽從調動,而不願意接受命令」;對陳毅元帥指揮才能的強烈質疑;山東諸位老將對粟裕將軍的信任不足;以及山東八路軍舊部和華中新四軍之間存在的疏離感……

請問,您是否聽說過,西北野戰軍中有誰敢於違背彭德懷總司令的指令?中原野戰軍中有哪位縱隊司令在劉伯承和鄧小平兩位元帥手下鬧獨立性?東北野戰軍中各個派別(如新四軍系、山東八路軍系、冀熱遼地區的軍隊等)彼此冷漠甚至惡意相向的情況?華北有人敢於公開質疑聶榮臻元帥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其他戰略區域的領導階層多數能夠堅持執行統一方針,即使是突然換帥,如彭德懷總司令,也沒有任何人膽敢提出反對意見,彭德懷元帥的崇高聲譽無需過多贅述。

另一方面,聶榮臻元帥盡管在抗日戰爭期間因軍事指揮問題受到一名無黨派將領組織的軍事審查委員會的批評,但只是短暫的警告,並未造成太大影響,聶榮臻元帥依然是晉察冀-華北陣營不可替代的精神領袖。

華東地區的特別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其領導人歷經兩次更叠,由羅瑞卿將軍接替,隨後又是陳毅元帥,再來又輪到了饒漱石,每一次領導層的變動,整個團隊都需要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然而在戰爭時代,一個團隊的領導者,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又怎麽可能性葛文柔到沒有半點血性?

因此,其中的矛盾和爭端實在可謂難以避免。其次,由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作戰體系和戰術方法相互碰撞交融,必然引發大量的矛盾沖突。

在山東的部隊長期以來缺乏高水平的軍事指揮,軍區司令員及主力師長們基本都只能靠自身的努力來成長,雖然這樣也誕生了許多極其優秀和卓越的將領,但是要從優秀過渡到翹楚人物,從翹楚人物躍升至傑出人物,其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戰僅透過個體的智慧和才華其實難以順利跨越。

當然,並非要貶低羅瑞卿將軍的功績,但他在軍事領域這方面的實力相對較弱,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據稱,毛主席最初計劃委任徐向前元帥擔任山東的軍事指揮官,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上述因素的考慮。

二、扯皮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政局迅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東地區的八路軍殘余軍隊在缺少有效決策帶領的困境之下,略顯各自為政且組織構建不盡如人意,由此導致部隊在力量的整合過程中顯現出較大缺失,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缺乏卓越的領導者提供戰略導向,全省的將領未能及時完成由分散化的遊擊戰向系統性的運動戰的全面轉型。

當陳毅將軍抵達山東並開始行使職責之時,固然有著滿腔的熱誠與抱負,然而卻並未得到強有力參謀團隊的支持與助力,在早期的津浦鐵路戰役中雖然接連取勝,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民黨軍隊沿津浦鐵路北上的增援調動,然而待國軍大批軍隊來到山東以及蘇北地區後,情勢立刻逆轉至對其極為不利的局面。

北方的王耀武也展示出軍事行動的決心,試圖利用膠濟鐵路作為重點攻勢,實作對山東地區東西方向的全面突襲。南方的薛嶽則招招應對得宜、每一步驟都顯得異常精妙,逐漸壓縮了山東軍隊在蘇北區域的戰略空間。這兩位名將一南一北,對山東部隊的幾大戰區進行了有效的分割包圍,同時企圖割裂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得陳毅將軍在指揮山東野戰軍的戰爭中處於左支右絀、疲於奔命的困境之中。以1946年7月的泗縣戰鬥挫敗為標誌,山東革命根據地進入了極度嚴重的困境之中。

那麽,為何會落入如此被動的境地呢?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無論是集中兵力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觀念還是組織機制,在此期間均尚未建立完善。山東革命根據地此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力量機構,其中之一為以山東軍區為核心的領導模式,負責管理魯中軍區(由王建安裝備)、膠東軍區(由許世友指揮)、渤海軍區(由袁也烈掌管)及魯南軍區(由張光中籌備);另一種是以山東野戰軍為重心的指揮體系。

對於熟知古今中外軍事歷史的學者來說,可能會認為,既然陳毅將軍主要承擔的職務是山東軍區司令員,那麽他理應有權統一指導各軍區的隊伍。無疑,這樣的觀點具有合理性。然而,事實上,戰爭、軍隊的戰鬥力、乃至戰役的規劃與組織指揮等方面,都強調系統性、傳統性以及基礎性的重要性,並非僅憑某人的威信便可解決一切難題,同樣也不能依靠一時一地的強力執行命令來帶動整個過程。

盡管陳毅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的確毫無爭議,但是他當時所承擔的最為重要的責任莫過於指揮山東野戰軍的戰鬥,而非整個軍區的建設工作。在當時,各項軍區建設任務以及地方軍區兵力組織的職責,基本上都在小饒同誌的主導下,交給了由張雲逸統籌指導的部門。

這種組織結構導致了兩個獨立執行的軍隊體系,彼此間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進行規模龐大的軍團作戰。對慣於抗戰後期以分散為主並進行小型集中的各軍區部隊而言,他們無法理解中央為何命令組建津浦前方野戰軍——山東野戰軍,更無從知曉組建該野戰軍後應該如何有效地推進各項事務。

結果,山東野戰軍只能指揮葉飛的第一縱隊、韋國清的第二縱隊、譚希林的第七師以及何以祥的第八師這四個主要作戰單位,總計不過擁有約四五萬人的兵力。至於其他大量的部隊則仍然分布於各個軍區之內,這些兵力原本可以受到陳毅司令的指揮,但由於軍區本身亦有權調動這些兵力當然可以由陳毅指揮,但軍區也有權力調動他們,極易造成扯皮。

例如在泗縣戰鬥之前的關鍵時期,陳毅原計劃調派葉飛的第一縱隊南下去共同參加戰鬥。然而,憑借我們後來者的戰略眼光來回顧這場戰爭,發現葉飛的第一縱隊堪稱是最頂尖的精英部隊,如果他們能夠加入泗縣戰鬥,那麽攻破桂系的兩個團必定是毫無懸念。但是危機時刻,山東軍區卻跳出來拖後腿,張雲逸和黎玉聯合致函,強調山東軍區必須參與膠濟線戰役,如果允許膠濟線周邊富饒地區被敵軍占領,將會對整個戰局造成嚴重影響。

張雲逸和黎玉連發兩份電報,成功阻止了葉飛縱隊繼續南行,迫使他們留守魯中地區進行作戰。雖然山東的穩定同樣重要,膠濟線的進攻也不能忽視,但是當時哪個地區更為優先?答案無疑是蘇北,如果能夠攻克泗縣,粉碎薛嶽發起的魯南攻勢,那麽南北統一的價值將更加重大。因此,最終的戰局表現為四面開花,分散作戰,每處戰場都陷入被動。

我們再來深入剖析這兩份電報,它們充滿了局部利益的考量,缺乏全域觀念。而與山東軍區將領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粟裕早在1945年8月,華中部隊還未大規模投入作戰行動之際,便已開始有目的地探討大兵團作戰的各種理論與策略,盡管這些內容尚不成體系,但至少已經啟發出將領們對於大兵團作戰的思考,此舉的效用巨大無比。

下面這份檔,是在1945年8月7日公布的,粟裕在蘇浙軍區一次領導幹部會議上的發言,供各位讀者參考,我會節選與其大兵團作戰要點相關的段落:如果山東軍區有像粟裕這樣既具備戰略眼光又富有實戰經驗的統帥,自1945年開始便如此親自指導訓練,相信決不會出現在短時間內同時打響蘇北和魯中兩大戰役的困境。

闡述至此,我們不妨回頭談論一下王建安調兵返回魯中的事件。並非以此事件指責王建安將軍與陳士榘及粟裕之間有任何矛盾隔閡,事實上全然不然,這幾位顯赫的元勛開誠布公地表示彼此間並非密友關系,但同樣也沒有私人恩怨。

戰前調動軍隊的行為,往往是舊有思維模式的慣性所致,習慣於各自獨立作戰,由你野戰軍去做好你的事情,我軍區則負責完成自己的任務,無論何處的領土都需要嚴加防守,調配至我軍區的主力部隊乃是家常便飯。

據推測,王司令或許並無任何愧疚感,這不過是如同每日三餐、飲水如常那樣的自然舉動而已。

這種情況也許令人費解,但確實存在。故而,我們在譴責山東戰況混亂低迷時,能否單純地認為這全是陳毅的過錯呢?山東軍區的眾多領導者之中,的確有很多是陳毅無法輕易更改或敢於與之抗衡的。

泗縣戰鬥失敗之後,中共中央亦洞察到陳毅面臨困苦局面,山東軍隊的情緒已經十分激昂。據陳毅於1962年的訪談回想當年的情景時,他表示:「意識到宋參謀長並不適應擔任參謀長一職,因此緊急調派陳士榘協助山東,以期為陳毅提供更多助力。」

三、沖突與管教

在解放戰爭之後,葉飛將軍勇於直言真相,並在他的回憶錄中詳細地描述了戰爭期間許多山東與華中野戰部隊無法有效協調一致的情況。其中,戰術層面上的失衡尤為顯著,這一點已是眾多戰史書籍中所公然揭示出來的事實。

葉飛將軍率領的部隊原屬老新四軍,自北上以來深深受到粟裕所提倡的軍事理論的影響,慣常采用運動戰戰略,他們擅長迅速適應戰場環境,常常依據局勢的變化而適時調整作戰方式。然而,相比之下,山東地區的部隊打起陣地戰來更為出色,他們能夠承受艱苦的戰鬥,具備強韌的生命力,並且敢於發動猛烈的進攻。

在泗縣戰役之前,葉飛將軍曾被留駐魯中,由王建安直接指揮,首先攻擊淄博,其次是青州。葉飛將軍始終主張應根據敵軍的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將主要精力放在城外打擊援兵上。但王建安司令官堅持認為應該以攻占城市為主導,支援戰鬥位居次席。雙方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最後決定各自行動,即由葉飛帶領部隊在外圍阻截援軍,而魯中的部隊則繼續堅守攻城的任務。

在進攻淄博之時,魯中部隊奮戰了整整一夜卻未能奪取勝利,這無疑給他們帶來了挫敗感。在國軍援軍即將抵達之前,他們匆忙撤離戰場。此時,葉飛領導的第一縱隊已經做好充分的設防準備等待伏擊敵人的援軍,然而由於魯中部隊的突然撤退,使得淄博勢力得以保全,因而國軍不再派出援軍。這次的配合失誤導致了本可獲得重大戰果的圍城打援計劃付諸東流。

接下來轉向攻擊青州時,葉飛再次與渤海軍區協同作戰。無奈的是,類似的問題再度重演。渤海部隊未能成功攻破城墻,被迫倉促撤離。葉飛本期待能夠在此次戰鬥中發揮援軍作用,結果卻只是空歡喜一場。

當陳毅帶領主力軍隊在南線處境艱難的時候,北部戰線上卻分散了過多的主力部隊。雖然這些部隊都是精銳之師,但是在關鍵時刻未能充分利用,反而都耗費在了一些無足輕重的戰鬥上面。對於這種情況,葉飛將軍既感到困惑又無能為力;陳毅元帥也只能空嘆無奈。

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問題更加難以察覺和處理。

葉飛將軍領導的第一縱隊抵達山東較遲,同時他們並非像韋國清的第二縱隊那樣擁有原八路軍的豐富經驗和深厚根基。因此在山東方面,他們並不享有廣泛的認可。此外,山東軍區有些負責人的態度產生了偏見,對一縱隊並未視作自己的部下,在士兵招募、後勤保障以及彈藥儲備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