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薛嶽以命請戰,與岡村寧次再交手,國軍浴血死戰一守長沙

2024-01-14歷史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華中戰略重鎮武漢失守,日軍占領安徽、湖北、江西以及河南大片領土,但日軍為此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武漢會戰時,國民政府實行堅持持久作戰、消耗日軍的戰略方針,在數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與日軍展開激戰。最終國軍以四十萬人的代價,殲滅日軍主力近二十六萬,造成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以來最大損傷。盡管武漢失守,但是日軍妄圖速戰速決的總體作戰方針也宣告破產,此役以後,日軍已無法再次組織起大規模戰役,中國抗日戰場從此進入了相持階段。

對於日本人來說,在中國戰場上與國民政府進入相持狀態,長期維持這麽一種戰略平衡的局面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日本人打不起持久戰,侵華日軍作戰主要依靠東北以及日本本土提供大量的戰爭物資補給。

自1937年7月7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來,一年有余,日本本土已經到達了保障極限,國力幾乎被耗盡;東北地區還有一支上百萬規模的主力關東軍要養,這支軍隊隨時處於臨戰狀態,消耗自然不小。並且,日軍占領大片中國領土後,根本來不及治理,反而要分兵管轄,並且要提供大批的糧食和財力以鞏固後方。盡管如此,中共其後方發動的敵後遊擊戰使得後方竟然成為潛在威脅。

因此,在華中戰場上的日軍不僅不能再次發動大戰消滅正面戰場的國軍,就連保住現有戰果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日本中國派遣軍急需打破這種僵局。

1939年5月至9月,日軍曾試圖從中國東北向西進攻蘇聯,以從東方策應德國夾擊蘇聯,發動諾門坎戰役。對於這個戰略日本軍方內部是有巨大分歧的,日本陸軍主張北上策略,即出東北進攻蘇聯;而日本海軍在極力推行「南進」策略,即打通中國南北交通線,從海陸兩線同時進攻東南亞,搶占英法等國在此地的利益,並占領東南亞。

但是自信心爆棚的日本關東軍沒有想到,諾門坎一戰自己根本不是蘇聯紅軍的對手,被打得灰頭土臉,因此北上戰略被取消,日本開始積極實施南進策略。而南進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打通中國南北交通線,這就要求日軍中國派遣軍徹底占領華中,將國軍勢力範圍壓縮至大西南。

岡村寧次對於湖南還有另外的企圖,當時國民政府依靠四川盆地的崇山峻嶺拼死抵抗,而日軍如果從正面進攻將遭受巨大損失,而且也未必能攻破蜀道天險。如果能攻占河南,就可以迂回滇黔邊境,從後方攻擊四川,這個計劃若能達成,消滅國民政府指日可待。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法等國向德國宣戰,日本人看到英法的主力已經被德軍死死的吸引在歐洲戰場,他們感覺完成南進戰略的時機已經到了。所以日軍決定發動湘贛作戰計劃,占領湖南,而長沙則是此次計劃的重中之重!

戰略局勢不僅日本人看得明白,蔣介石和國軍的高層將領們也看得十分清楚,因為自己手中的牌已經不多了,而湖南就是自己手中重要的王牌。湖南不僅是當時國軍對抗日本侵略者的前線戰場,更是國民政府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和兵源提供地,自古以來便有「湖廣豐,天下足」的俗語。

武漢會戰之後,日本人已經占領了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大片領土,對湖南形成三麵包圍之勢,而湖南尤其是長沙就成為了日本人打通湖廣交通線的巨大障礙,因此日本人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長沙。對於長沙的重要性,蔣介石是十分清楚的,早在1938年蔣介石就以任命張治中主持堅守長沙的工作。但為日本人準備的焦土政策,因一次失誤的「文夕大火」幾乎將整個長沙徹底焚毀,再加之國軍此次面臨的正是武漢會戰中的勁敵,日本陸軍第一王牌11軍,主將正是日本第一名將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對中國非常了解,自開戰以來,除了在萬家嶺被薛嶽圍殲106師團以外,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國軍在他手上吃了不少虧。面對如此強敵,以及自己羸弱的實力,蔣介石一時之間難以下定決心,即便是戰神薛嶽在對陣日軍時也是敗多勝少。國軍內部對於長沙到底是守還是棄,爭論也很激烈。

湖南隸屬於國軍第九戰區,司令官正是國軍戰勝薛嶽,薛伯陵。薛嶽不是等閑之輩,更非貪生怕死之流,他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華,但同時脾氣又特別倔強,對於自己認定的事情往往是堅持到底,甚至連蔣介石的命令也多次違抗。在蔣介石眼裏,薛嶽是一個讓自己又愛又恨的將領。蔣介石曾經建議薛嶽,如果守不住長沙就不要硬守,保存自身的實力最為重要,對此薛嶽並不認可。

1939年8月中旬以後,日本第十一軍開始頻繁調動兵力,國軍高層依據情報判斷日第十一軍的目標就是長沙。第六戰區司令陳誠和第五戰區白崇禧向蔣介石詢問對於長沙的作戰方針,蔣介石答復陳誠不守。二人知道薛伯陵決心要守長沙,擔心僅靠傳遞軍令無法調動他,於是二人一同直飛長沙,當面向薛嶽傳達總裁命令。

盡管白崇禧和薛嶽二人同是國軍早期高級將領,但白崇禧曾經在北伐的時候將薛嶽強行撤職,後來是陳誠提攜了薛嶽,所以薛嶽對陳誠非常感激,成為了土木系的核心成員。白崇禧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拉著陳誠一起來勸說薛嶽,但沒有想到,這次「老虎仔」倔脾氣上來了,誰的話也不聽,指著白崇禧的鼻子就罵,一點面子也不留。

陳誠也勸說薛嶽,薛嶽反問陳誠:「棄城?說得容易,長沙怎麽辦?湖南怎麽辦?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怎麽辦?身為軍人,不戰而退,有何顏面茍活?你們怕日本人,老子不怕,大不了魚死網破,和小日本來個魚死網破……」見薛嶽已下定必死決心堅守長沙,陳誠也感覺長沙或授權以守得住。當晚,久久不能平靜的薛嶽撥通了重慶蔣介石官邸的電話,接電話的是宋美齡,宋告訴薛嶽總裁已休息,有事明天再打電話吧。

薛嶽當時非常激動,執意要宋美齡轉達:「夫人,煩請轉告總裁,我薛嶽決心在長沙和日本人決一死戰。長沙要是守得住,就按違抗軍令槍斃薛嶽。長沙要是在我薛伯陵手上丟了,那就不牢總裁下令,我自會以死謝天下!」宋美齡見薛嶽竟如此激昂,忙勸慰他不要激動,明早一定幫他轉達,並告訴他總裁不會為難於他。

次日上午,蔣介石下達最高指示,命令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全面備戰,務必堅守長沙並給予日寇堅決打擊,無論薛嶽能否守得住長沙,都無違抗軍令之責。蔣介石同時要求其他各戰區積極支援、策應第九戰區,務必力保長沙不失,力保湖南不失!

1939年9月14日,岡村寧次命令第106師團強攻位於贛北的軍事重地高安,這一招看似猛烈而實際的目的卻是為日軍主力突破國軍防線打掩護。薛嶽命令前敵總司令羅卓英率領三個集團軍在高安抵抗日軍的攻擊。這個106師團就是在武漢會戰中險些被薛嶽全殲的那支日軍部隊,險中求生之後岡村寧次為其補充了新的兵員。盡管這是一支重新組建的部隊,但日軍士兵的戰鬥素質遠高於中國軍隊,其戰鬥力不容小覷。

106師團對國軍第60軍184師陣地率先發起進攻,盡管184師將士拼死抵抗,但僅僅一天之後陣地便被日軍攻破,隨後106師團勢如破竹,兩路進擊接連攻占多處國軍陣地,緊逼高安。在前沿防守的第60軍和第58軍執行薛嶽且戰且退、消耗敵軍的戰術,避免死守陣地造成巨大傷亡,但是日軍進攻的速度大大出乎國軍指揮官的預料。

60軍和58軍竟然被一個106師團包圍了,國軍的兩個軍在發現自己包圍後,分兩個方向奮力突圍,106師團兵力有限,最終無力圍殲國軍。58軍和60軍突圍之後,迅速向宜豐方向集結,兩軍匯合後立即組成一道新的防線,繼續阻擊日軍。106師團圍殲不成,趁勢向高安方向急行軍,駐守高安的國軍32軍見58、60兩軍聯手都無力阻擋日軍,於是決定棄城,日軍不費吹灰之力攻占高安。

盡管高安不是日軍的主要進攻方向,但是此地是長沙東側的重要門戶,戰略意義重大,薛嶽得知32軍將高安拱手相讓,一時怒發沖冠,嚴令32軍必須奪回高安,否則軍長槍斃。同時,薛嶽又急調國軍精銳74軍馳援高安。106師團並沒有固守高安,而是分兵西進,集中兵力於上富地區,32軍趁機於9月22日奪回高安城。

按照岡村寧次的作戰計劃,9月14日106師團在贛北率先發起攻擊,成功的吸引了羅卓英的七個軍,當雙方交手之後,薛嶽一直緊盯著日軍11軍其他部隊的動向。薛嶽非常清楚,這個106師團在萬家嶺幾乎全軍覆沒,現在的部隊是剛補充上來的,盡管攻勢淩厲,但絕非主力,岡村的真實意圖應該是突破位於湖南北部的新墻河,而後緊逼長沙。

果然,9月18日,日11軍主力第六師團與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向新墻河防線發起猛烈進攻。湘北地區是長沙的北大門,也是日軍進攻長沙的最理想路線,這一片以平原為主,只有三條河流可供國軍據險而守,分別是新墻河、汨羅江和撈刀河。撈刀河幾乎就是長沙的護城河,一旦日軍進攻到這裏,長沙就面臨被攻陷的危險。

因此,新墻河、汨羅江兩道防線萬分重要,薛嶽在這兩道防線上布置了重兵等待岡村的到來。日軍第六師團強攻新墻河早在薛嶽的意料之中,駐守新墻河防線的是九戰區的精銳,關麟征的第十五集團軍以及川軍楊森所率領的第二十七集團軍。而岡村寧次之所以派出以第六師團為主的五萬余主力強攻新墻河,除了直指長沙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消滅關麟征的第十五集團軍。

9月18日,五萬日軍在飛機、坦克和軍艦的掩護下對新墻河防線實施覆蓋式轟炸,十五集團軍地面大部防禦工事被炸毀。關麟征不是一般的將領,薛嶽把最重要的新墻河防線交給他不是沒有道理的,被日軍狂轟濫炸之後的第十五集團軍在關麟征的率領下拼死抵抗。直至9月23日,經過數日慘烈廝殺,日軍仍未攻破第52軍堅守的新墻河南岸主陣地,其主力被拖在北岸無法渡河。

關麟征的頑強抵抗,大大出乎岡村寧次的預料,盡管106師團吸引了國軍至少三個集團軍,但新墻河的防禦力量絲毫未減,反而有所增強。岡村寧次此時也更加堅定了要消滅關麟征部的決心。9月21日,岡村寧次見第六師團強攻新墻河防線連續三天未能渡河,為了牽制第十五集團軍,岡村命令甘粕重太郎率第三十三師團從新墻河以東沿幕阜山脈繞過國軍新墻河、汨羅江兩道防線企圖對防守新墻河東部的楊森第27集團軍發動攻擊。

對於岡村這招側面迂回,薛嶽和楊森並不意外,岡村手下的11軍兵力有限,也就十萬人左右,其他兩處兵力已經出現在戰場上,就剩這個駐守鄂南第三十三師團。甘粕重太郎兵分兩路,一面進攻楊森主力七十九軍軍陣地,一面派兵向幕阜山脈東側迂回,意圖包抄79軍。

楊森破了日軍的企圖,一面抽調20軍堵截日軍,同時向薛嶽告急。三十三集團軍的打法也讓薛嶽有些意外,七十九軍是防守新墻河的川軍主力,一旦被日軍擊潰,兩股日軍在向北匯合,那長沙以北的防線將徹底崩潰。

於是薛嶽急調第八軍支援楊森,如此一來在鄂南戰場有國軍三個主力軍合力對付日第三十三集團軍,一時間國軍在規模上占據了優勢。國軍利用幕阜山脈一帶地形復雜的特點,對日軍展開了靈活多變的遊擊戰,第三十三師團一時之間陷入了國軍的重圍之中,難以自拔。

此時的岡村是非常焦急的,主攻部隊遲遲未能攻破新墻河,106和33師團策應主力的戰略目的不但沒有達到,反而有身陷重圍的危險。為了盡快打破僵局,岡村將參加主攻上村支隊緊急抽調出來,用軍艦將他們秘密送到湘江上遊的營田突襲登陸,準備在關麟征的腹背發動奇襲。

上村支隊於9月23日清晨突然攻破營田,隨即快速向新墻河南岸陣地迂回,關麟征和薛嶽都被這把背後的尖刀驚出了一身冷汗。一旦十五集團軍面臨兩面夾擊,很可能被日軍全殲,後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薛嶽命令關麟征率部立即撤退至汨羅江防線,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同時新墻河一線中國守軍全線撤退,全力鞏固第二道防線。關麟征的突然撤退讓日軍撲了一個空,消滅十五集團軍的目的沒有達到,岡村懊惱不已,命令第六師團急速追擊,但岡村沒有想到,薛嶽這回憋了一個大招在等著他。

第十一軍的所有部隊此時都已經出現在了戰場上,岡村寧次和薛嶽這兩個老對手又一次開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岡村寧次的作戰方針非常明確,以106師團佯攻牽制國軍,主力第六師團主攻湘北戰場,第三十三師團從左翼策應主攻部隊,形成側翼協同,主攻突破的局勢。岡村的戰略目的是憑借日軍優勢火力和強悍的戰鬥力,擊潰或消滅國軍第九戰區主力,然後攻陷長沙,進一步占領整個湖南。岡村僅憑自己手上一個11軍,十萬人的部隊,就想端掉薛嶽的整個第九戰區,不得不說這步棋走得很大膽,甚至是狂妄。

為了對付這個老對手,薛嶽調集了五十萬部隊,設定重重防線,就等岡村放馬過來,薛嶽的目標也很明確,不僅僅要守住長沙,守住湖南,還要在自己的地盤上狠狠地教訓教訓岡村這老小子。戰前,薛嶽會同羅卓英、楊森等高級將領仔細研究了此次作戰的戰術,他們分析了日軍的整體特點,並且吸取了武漢會戰時慘痛教訓。

最終決定按照「以退為進,爭取外翼」方針來打,總的來說就是設定多道防線,邊打邊退。不再像以往那樣死守一個陣地,而是在保存實力的前提下,在每一個防禦陣地上給日軍造成重大殺傷,目的就是延緩日軍進攻速度,消耗日軍補給,重創日軍戰鬥力。薛嶽還吸取了中共敵後遊擊作戰的經驗,充分利用湖南境內湖泊河流交錯縱橫的地形優勢,破壞公路鐵路,給日軍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造成嚴重困難。

薛嶽發動湖南民眾,掘開稻田和池塘,當日軍進入湘北地區之後發現這裏早已是一片澤國,汽車、坦克深陷泥沼之中,根本找不到能夠順暢通行的公路。日軍士兵配發的是豬皮制作的皮靴,這種皮靴吸水性強,一旦踩水立即吸水腫脹,穿著這種皮靴走路就如同灌鉛一般。日軍在進軍途中遭遇的種種困難是岡村戰前沒有預料到的,也是他從未遇到過的戰術。

關麟征於9月23日撤出新墻河防線,隨後撤到汨羅江南岸,而日軍拖著沈重的裝備和疲憊的身軀,直到25日才勉強到達汨羅江畔。26日,日軍對汨羅江南岸的國軍陣地發動進攻,國軍奮力抵抗,雙方激戰數日,日軍始終無法全部拿下汨羅江南岸。日軍在汨羅江防線被國軍拖住,兵員和補給受到了極大消耗,而後勤部隊因為惡劣的交通環境和國軍遊擊部隊的不斷襲擾,無法保障前線部隊的供給。

27日,蔣介石批準了薛嶽在長沙伏擊日軍的計劃,國軍開始撤出汨羅江陣地,日軍主力又一次在折損巨大的情況下眼睜睜看著國軍部隊整建制撤退。此時的日軍已經突破了國軍苦心經營的兩道防線,下一步就是進攻長沙,但岡村對於目前的戰場局勢卻產生了極大的疑惑。

日軍已經按照岡村的作戰計劃突破國軍防線,但國軍此次的作戰方式卻與以往截然不同,他們似乎不像以前那樣重視陣地的得失,這次他們的目的就是保存實力。如此,日軍雖然連破兩道防線,但戰鬥目的沒有達到,並且,岡村此時不斷得到日軍各部的報告,無一例外都在訴苦,抱怨天氣惡劣不停的下雨,所有的道路都被挖成了泥坑,汽車、火炮、坦克甚至士兵都陷到泥沼裏,根本無法行軍。

國軍和當地遊擊隊的零星襲擾更讓日軍不勝其煩,不僅行進困難,還得不到好好地休整,彈藥和補給也已經不多了。岡村透過這些戰場情況,敏銳地察覺到事情絕對不會像參謀長們意料的那麽樂觀,中國軍隊主力是在有目的、有組織地撤退,並且日軍所遭遇到的抵抗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是得到了數倍的增強。岡村寧次此時似乎感覺到現在的形勢有可能是薛嶽設計的一個局,為了弄清楚真正的戰場態勢,岡村親自乘坐軍機在天空中觀察戰場動態。

經過幾天的空中盤旋,岡村驚訝地發現,有大批中國部隊正在向長沙快速集結,而日軍方面已經有一小部份軍隊接近撈刀河防線,但大部份部隊行進受阻,速度緩慢。岡村寧次猜測,如果薛嶽將中國主力部隊集中在長沙堅持抵抗,以11軍現在的狀態絕不可能輕易地突破國軍防線。況且現在的日軍已經疲憊不堪,彈藥和補給已經告急,如果隱蔽於山川和村莊中的遊擊隊向日軍補給部隊發動全面進攻,那麽第11軍有可能在長沙陷入彈盡糧絕的險境。

萬家嶺的一幕又浮現在岡村的腦海中,他被自己這種猜想驚出了一身冷汗,他堅信這就是薛嶽真實的目的,換做是他也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10月1日,岡村寧次突然嚴令日軍各部調轉方向,立即撤退。

此時,薛嶽正在長沙緊鑼密鼓地備戰,在他看來長沙就是和岡村決戰的戰場,此戰不成功便成仁!但岡村突然撤軍,大大出乎薛嶽的意料,一時間也看不明白岡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身在前線的關麟征很快就察覺了日軍撤退的痕跡,於是命令部隊嘗試追擊日軍,日軍竟然沒有發起強力反擊,而是繼續向北撤退,關麟征立即命令十五集團軍各部立即向日軍發起攻擊。

日軍各部且戰且退,不斷加快撤退速度,第十五集團軍不斷收復失地,10月4日,薛嶽確定岡村真的在撤退,於是下令各部對日軍全線追擊,不過此時日軍已渡過汨羅江,在丟棄大批輜重後,快速向北撤退。國軍奮力追擊,對北撤途中的日軍造成一定殺傷,至10月14日,國軍各部收復此次長沙會戰中被日軍攻陷的所有陣地及城市。第一次長沙會戰以國軍勝利而告終。

戰後,岡村對於此戰失敗的說法並不認同,他聲稱1939年的這場戰鬥目的就是重創國軍,當達到戰略目的之後隨即撤軍,因此不能說日軍是戰敗一方。從當時日軍的戰前準備和各方面情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岡村寧次此戰的目的一是要消滅九戰區主力,二是攻陷長沙進而占領湖南。這兩個目標實際上都沒有達到,最關鍵的是日本人打通中國南北交通線的戰略計劃無法達成,岡村在此後不久也被調離11軍軍長的職位,不在參與具體作戰指揮。由此也可以看出,日軍高層對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結果是很不滿意的。

此戰,國軍以四萬余人的代價,斃傷俘敵三萬余,重創日軍,是抗戰爆發以來對日軍的最大勝利,也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日的決心。不過,日本人不會因為一次挫敗就認輸,他們的南進戰略仍然不可缺少了長沙這個戰略重鎮。

日軍高層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就已經開始醞釀下一次更加猛烈的進攻,也就是第二次長沙會戰,而這次和薛嶽過招的是日本軍隊中真正的武士,陸軍猛將---阿南惟幾!欲知後事如何,敬請期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