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6個師長,5人被授予元帥,為何唯獨蕭克只是上將?

2024-05-08歷史

二戰爆發後,中國變成了主戰場之一,面對敵人殘忍又迅猛的侵略,中國工農紅軍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1937年與國民黨正式達成協定共同抗敵,南方的紅軍遊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而中央紅軍則改編為八路軍,這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結成。

而八路軍之中也是人才濟濟,不少人都是後來的開國元帥,例如,朱德就是八路軍的總指揮,彭德懷是副總指揮,而參謀長則是由葉劍英擔任。另外還有下轄的三個主力師,115師、120師以及129師,這三個師的正副師長們也幾乎都是元帥,只除了一個人,那就是120師的副師長蕭克,為什麽只有他沒有躋身十大元帥之列呢?

一、由來

說三個師之前,先說說八路軍這個名字的來歷吧,八路軍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可不是隨機給的番號,它原先是粵軍李濟深的部隊,後來李濟深被囚禁在南京湯山,第八路軍就被廣東軍閥陳濟棠給接收了,但陳濟棠公開結盟討伐老蔣失敗,最後這支第八路軍,順理成章地被老蔣給收下了。

國共共同抗敵協定達成時,老蔣又從角落裏把第八路軍這個番號給扒拉了出來,給了紅軍。八路軍下轄的三個主力師也是如法炮製:115師、120師與129師原先是屬於東北軍的,由於在土地革命期間多次圍剿不成,被反圍剿,老蔣也不給糧餉補充,東北軍無心戀戰屢戰屢敗,最終17個師被老蔣整編成10個師,其他全部裁掉,115師、120師與129師就在被裁撤的範圍內。

雖然頂著手下敗將的番號,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紅軍,甚至還將八路軍的名號打響,成了常勝之軍。而初期大約有4萬人的規模也在抗戰結束時發展到了100多萬人,擴大了整整25倍,足可見是民心所向。

二、115師

說完了由來,我們來說說八路軍的115師以及它的師長和副師長。在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裏,115師可以說是臥虎藏龍最多的一個師,這個師出的將帥最多、級別也最高,光是元帥就有3位,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都是,還有一個就是羅榮桓,他在115師裏擔任的職位是政訓處主任。除去三位元帥,115師還有2位大將、10多個上將以及30多個中將,這裏只重點說說師長與副師長。

師長林彪不用多說,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二十五歲的年紀就帶領了一個軍團,十分擅長大兵團作戰,指揮的戰役中有不少被載入史冊的著名戰役,如飛奪瀘定橋、平型關戰役、遼沈戰役等。

其中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的第一戰,也是全國抗戰以來第一次的主動出擊,在平型關一帶設伏,與板垣征四郎帶領的「鋼軍」浴血戰鬥。115師本就擅長山地遊擊,此戰更是發揮了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將所謂的「鋼軍」殲滅1000余人,還繳獲了大量槍支與物資。平型關這一大捷可以說是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士氣與人民的信心。

這一戰後,115師並未滿足於這個殲敵的成績,11月2日,林彪又指揮一個營阻擊在昔陽城西馬道嶺附近的日軍,不久後再次於廣陽殲滅敵軍將近一千人,同時也繳獲了大量物資與馬匹。然而對於林彪來說,這樣的好景並不長。

在經歷了馮家溝戰鬥等幾次戰役後,1938年3月,林彪穿著從日軍那裏繳獲來的日本軍官的大衣,騎著同樣從日軍那裏繳獲來的戰馬出去溜達,被當地駐軍,也就是閻錫山部隊裏的一個哨兵給錯認成了日本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一槍穿胸,傷到了脊髓神經。

事後雖然及時得到了醫治,卻永遠留下了神經系統後遺癥,時不時就要發作一些怪病,如怕風、怕光、怕水等。那個時候林彪因重傷無法再繼續帶領115師,於是便去了延安治療養傷,115師暫時由343旅的旅長陳光代理師長之責。

在延安休養了一段日子後,神經後遺癥並未好轉,於是林彪又去了蘇聯求醫,但蘇聯提出的治療方案太過冒險,九死一生,最終也沒有采用實施。後來林彪回國,這個神經後遺癥伴隨了他一生。雖然經常遭受到怪病的折磨,但林彪並沒有就此黯然結束軍教生涯,反而在往後的日子裏,他屢屢打勝仗,幾乎是將所連心力放在了保家衛國之上。

而作為林彪的老搭檔和老師,115師的副師長聶榮臻就是完全不同的命運。在他與林彪共同指揮平型關戰役之後,就率領獨立團留在了五台山這塊地區附近,開辟了一個抗日根據地,這個抗日根據地就是著名的晉察冀根據地,此舉是為了防止日軍隔斷115師及其他部隊與總部的聯系。

但是到了1939年,僅僅是兩年的時間,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就發展到人口1200多萬、主力部隊將近10萬人的規模,可以說是完全超出了預期,就連主席都稱贊聶榮臻是五台山新的魯智深,並讓大家都向晉察冀根據地學習。

但是這麽大的規模也很顯眼,就在同年的秋天,日軍開始對晉察冀根據地的周邊進行冬季掃蕩,聶榮臻指揮所部用遊擊戰術在雁宿崖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還在黃土嶺配合楊成武殲敵1500多人,擊斃了阿部規秀。

這阿部規秀是何許人也,他是「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這個級別的指揮官可以說是非常高了,在這之前沒有這種級別的指揮官在戰場上被擊殺,在這之後也沒有。這次戰鬥中擊殺這位中將,不僅是狠狠給了日本一個震懾,也振奮了國內,各路人士紛紛發來賀電,各家報紙也爭相報道這次的勝利。

三、129師

說完了精兵良將紮堆的115師,再來說說129師。129師雖然沒有像115師那樣將帥遍地跑,但它是三個主力師中殲敵人數最多的,至少有42萬敵軍死在129師的槍炮之下。它的師長就是大名鼎鼎的軍神劉伯承,而副師長則是徐向前,這兩位同為十大元帥。

劉伯承早年曾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在將校學堂畢業後就到了川軍第5師,1913年參加了討伐袁大頭的戰役,之後就加入了中華革命黨。1916年,劉伯承在攻打豐都的時候不慎頭部中彈,子彈從太陽穴射入,右眼射出,感染化膿之後差點要了他的命,還好當時有位德國醫生幫他及時做了手術清理傷口。

但是由於眼睛離大腦太近了,為了保護大腦,劉伯承便拒絕使用麻醉劑,3個小時的手術過程中硬是一聲不吭扛了下來。手術結束後德國醫生問他會不會非常疼,而劉伯承竟回答他說他還數了一下醫生在手術過程中下了多少刀,醫生震驚之余不敢相信,又問了他多少刀,劉伯承答道:72刀。這下醫生徹底驚呆了,並表示劉伯承簡直就是軍神。於是乎,軍神這個稱號從此就與劉伯承形影不離了。

由於劉伯承在加入共產黨之前就有豐富的指揮作戰經驗,1927年,在他加入共產黨僅一年後,就與朱德、周恩來、賀龍一起發動了南昌起義,而他擔任總參謀長。南昌起義之後不久,他又因在此前表現出色,被中央送去蘇聯留學,此行還有吳玉章、葉劍英等30人。

剛去蘇聯那會兒劉伯承甚至連俄語都說不利索,然而才短短半年後,俄語就不再是攔路虎,他的蘇聯老師被他的刻苦與努力驚呆了。俄語不再是問題之後,劉伯承又因為成績優秀被推薦到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去,在伏龍芝學院學習期間,他的軍事素養與理論知識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他回國後,這些知識為他打了一場又一場的勝仗,也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抗日人才。

副師長徐向前沒有去蘇聯留過學,但是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在畢業後留校擔任了排長。他本身是小學教員,在考進黃埔軍校之前教了幾年的書,畢業後又當了一段時間的教官、指導員。

1927年,在國民黨中看到了太多昏庸無能之輩的徐向前意識到國民黨救不了中國,此前他曾徹夜通讀的列寧的著作、魯迅的文章讓他產生了投身共產黨的念頭,於是在3月,徐向前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在樊炳星和楊得魁這兩位同誌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了共產黨。

加入共產黨之後徐向前的軍事才能逐漸顯現,他指揮的川峽蘇區反六路圍攻一戰,是完完全全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時以劉湘為首,四川大大小小的軍閥們集結了110多個團、20多萬人在老蔣的物資與武器支援下,分六路圍攻僅僅只有8萬兵力的紅四軍,還不止,另外還有18架飛機配合進攻,在如此天羅地網的包圍之下,不管怎麽想都是必敗的一戰。

然而徐向前並沒有被嚇到,他迅速思考出了對策,那就是收緊陣地、伺機反攻。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布局與時機上萬無一失,因為雙方懸殊的兵力,容錯率非常非常的小。

最終在經過山地防禦戰消耗了一定敵方兵力以及敵方運輸糧草的士兵之後,徐向前判斷可以開始反擊,兩個小時就殺到了敵方總指揮部,把敵軍截斷成兩個部份。緊接著又迂回包抄到敵軍後方截擊,最終之戰,我方殲滅敵軍10個團,8萬余人,20萬大軍潰散四逃。

這一戰堪稱是經典戰役,除此之外,徐向前還有太原戰役、晉中戰役等,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前文說過,129師是三個主力師中殲敵最多的一個師,有劉伯承與徐向前這兩位師長坐鎮,129師是名副其實的敵軍收割機。

四、120師

120師的師長是賀龍,副師長是蕭克。相比其他兩個師,120師看上去好像沒有那麽能打。但實際上,這是因為戰略不同導致的。120師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根據地,發展敵後革命武裝力量,因此基本沒有辦法沖出去主動攻擊敵軍,所以能打的仗就少了。就算是領導了南昌起義的賀龍,指揮作戰的機會也屈指可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副師長蕭克能發揮的地方就更少了,所以在整個八路軍時期,蕭克都沒有太多的戰功積攢下來,然而這並不是蕭克只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唯一原因。

與其他師長們相比,蕭克的資歷與軍功距離元帥尚有一點距離,這是其一;他曾經站錯了隊,偏離了黨中央,這是其二;他有資格成為大將,但大將名額有限,除了看軍功資歷,還得考慮大將的職位,各自代表的軍種,所以他無法替換任何一名大將,這是其三。綜上幾個主要原因,他最終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但在上將當中,他的資歷與軍功又是最高的,於是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共和國開國上將之首。但好在蕭克對於這個軍銜沒有一點異議,他在戰爭時期看到過太多戰友犧牲在戰場上,對於好不容易得來的和平生活他十分珍惜,是以對於該得什麽軍銜,他並不是很在意。

這樣的豁達心胸讓他在後半生醉心文學,寫出了許許多多的著作,更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而他本人也開心快樂地活到了101歲,妻子相伴、兒子也非常出色,不僅考上了北京大學,更是成為了一名少將。

總結:十大元帥、十大大將以及57位上將,這些軍銜的評定除了看軍功、資歷和職位之外,還有一些別的因素影響,例如軍種代表,政治表現等等,而這些軍銜評定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評好的,早在1952年其實就有過一次評級,1955年的授銜基本是參考了1952年的評級。

每位將領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最清楚那些故事的莫過於當時的中共中央,所以將領們的軍銜都是中共中央經過深思熟慮才評出來的,而我們這些幾十年後的後輩在不了解當時的詳細情況下,可能會覺得哪裏不公平或是不合理,這種時候就應該先去全面了解一番,再回頭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