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蘇中七戰,殲敵5萬大獲全勝,他卻直言:是粟裕輸了

2024-06-09歷史

1946年的7月15日,國民黨調集46萬大軍進攻我華東解放區。

作為華東解放區「前哨站」的蘇中解放區,首當其沖,成為敵軍進攻的主要目標之一。

此戰,老蔣點的將,是李默庵。

這位李默庵可不簡單,24年考入黃埔,是黃埔第一期的畢業生,資格老,經驗足,參加過不少著名戰役。

此次蔣介石任命他為第一「綏靖」區的司令官,帶著五個整編師12萬人,浩浩蕩蕩地朝著華中解放區前進,目標是配合淮南淮北的國名黨軍隊,對我蘇皖邊解放區進行夾擊,以達蔣老先生所言「兩星期夷平蘇北解放區」的戰略目的。

這一戰,李默庵的對手,是華中野戰軍第一、六師和第七縱隊,人數大約在3萬左右,指揮官則是毫無軍校學習背景的「野把式」,粟裕。

12萬對3萬,若是常人去打,這一仗恐怕不會有什麽懸念。

但李默庵的運氣不太好,他面對的對手,是盡打「神仙仗」的粟裕。

關於蘇中戰役的最終結局,其實敵我雙方各有看法。我方認為此戰是「七戰七捷」,大獲全勝;而李默庵卻認為,這一仗他不僅沒有輸,而且還完成了任務。

是什麽樣的原因,讓李默庵有了這樣的錯覺呢?

這還得從這場復雜的戰鬥本身說起。

智取

有必要講一下粟裕大將打這場仗的整體思路。

其實就是六個字:鬥力更要鬥智。

敵人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硬拼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必須要想辦法打出優勢,打出氣勢,打出局勢。

具體怎麽實施呢?

簡單來講,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去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當時,國軍兵分多路,試圖將我根據地牢牢包圍。而粟裕同誌則利用了敵人的這個戰術,先發制人,主動出擊。

國軍的兵力主要分為四路,其中最難打的一路,是在宣泰的整編第38師。

這個部隊的前身是100軍,去過緬甸,全師裝備著最先進的美械裝備。師長李天霞是黃埔三期畢業生,狂的沒邊,根本不把粟裕的部隊放在眼裏。

【亮劍】裏頭的李雲龍曾有一句名言: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粟裕大將也不含糊,既然你是精銳,那就專打你!

就在李默庵發起進攻命令後不久,戰爭就打響了。

李天霞駐紮在宣泰的83師第19旅下屬的56、57團,很快就被我軍包圍了。

戰鬥打了半天,國民黨3000嫡系軍隊被殲滅,美式裝備一夜易主,一仗把當了「運輸隊長」的李默庵打上了頭。

李默庵很氣憤,也很著急。

可以理解。在他看來,自己屬於是拿著棒槌打棉花,沒地方使勁兒啊!

但他好歹也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根正苗紅,是有能力的!

在得知戰況之後,他當下即刻發起了反擊攻勢。

他的具體部署倒不復雜,但需要結合地圖來看,總而言之就是要用三路重兵將我軍主力包圍,然後一口氣殲滅。

但這一部署很快得又到了反制。

你只要分兵,我就是優勢!

粟裕直接帶著部隊長途奔襲,出人意料地去打了49師。

為什麽呢?

第一,這個49師距離比較遠,一定不會想到自己能成為打擊物件;

第二,這個49師比較倒黴,李默庵給他們下達的命令是「晝極疾進」,也就是沒日沒夜地趕路。

綜合這兩點來看,49師的警惕性較差,而且士兵疲憊。在這種狀況之下,打49師確實能夠達到「神兵天降」的目的。

果不其然,這一仗足足打了4天,49師的師部都被打沒了,10000多人被殲滅,6000多人被俘虜,師長王鐵漢都被抓了。不過此人後來又逃跑了。

取舍

這一仗打完,李默庵沈默了,蔣介石憤怒了。

但李默庵畢竟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人生經驗豐富,雖然連輸兩仗,但數據總歸是人講出來的。

於是,一場檢討會變成了表彰會。因為李默庵說,己方軍隊雖然遭受損失,但我軍將士浴血奮戰,同樣殲滅了不少「匪部」。

話不在有理,關鍵在你怎麽講。

李默庵顯然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兩場敗仗在他和手下將領慷慨激昂的渲染之下,竟然把陳誠都給打動了,不僅沒責怪他,反而表揚了他一番,讓他再接再厲。

領導都這麽重視你了,你也得打出成績呀!

於是李默庵又開始醞釀起了蘇中的第三戰。

這一仗,李默庵把目標瞄向了海安。

海安,地方不太大,但卻是個戰略要點,可聯通南北,是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

然而對於李默庵來講,海安除了是個戰略要點之外,還是他能否繼續「混」下去的關鍵所在。

領導表揚你,你也應該拿出成績,不然就要承擔後果。

於是,李默庵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在總結了兩場戰鬥失敗的教訓之後,他決定以錐形攻勢徐徐前推,壓縮縱深,防止被各個擊破。

海安一戰,或許就是李默庵認為自己在蘇中戰役當中並沒有失敗的原因。

因為這場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確實是「贏了」。

原因是,粟裕帶人撤出了海安。

海安很重要,沒錯,但部隊的有生力量也很重要。

敵人的兵力很多,是我方的好幾倍,固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但撤退的話,有些同誌又感到不理解,叫嚷著要和李默庵決一死戰。

於是,粟裕同誌左思右想,最終決定:開會,討論!

但軍區的其他領導都在淮安,怎麽辦?

沒有辦法,只能跑去淮安開會討論。

於是,粟裕大將帶著一個警衛員,立馬就奔向了淮安。

他們騎的是摩托車,但那時的交通環境很差,再加上很多地方都是草蕩水網,所以摩托車騎到半路沒辦法騎了,怎麽辦?只能跑了!

跑吧!兩個人跑了大概五十裏,終於找到了一輛自由車,於是又騎著自由車上路了。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他們按時趕到了淮安。

華中分局召開了緊急會議,最後決定:撤出海安。

但撤也不能直接撤,得發揮己方優勢打一波狙擊呀!

於是,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以傷亡200多人的代價,擊斃了3000多名敵軍,之後主動撤出了海安。

海安到手了!

成績有了,李默庵放心了,蔣介石高興了!

但,意外發生了。

戰機

成功將海安收入囊中的李默庵,此刻十分的激動。

他立刻將此次的「海安大捷」進行了上報,同時上報的,還有「殲敵兩萬人」、「蘇北共軍一敗塗地」等字眼。

這些字眼對於李默庵而言,可能只是必要的修飾詞,但到了一個人的眼中,卻成為了難得的「戰機」。

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看到李默庵的這篇電文,那是非常的興奮,立刻要求各部加強「清剿」,鞏固戰果,繼續追擊。

於是,已經占領了海安的敵整編第49師105旅分兵東進,準備進攻李堡。

巧的是,敵軍的這個行為,在粟裕眼中也是一個戰機。因為敵人分兵了。

於是,剛剛抵達李堡的敵105旅314團,屁股還沒坐熱,就被我軍直接圍殲。

得到訊息的海安方面,立刻派了兵前去增援,結果正好被粟裕同誌安排的打援部隊等了個正著,一番戰鬥下來,敵一個團的增員部隊全軍覆沒。

吃了這個虧之後,李默庵又調整了出兵計劃,派剩余的機動兵力,開始向四周的公路幹線、城鎮據點進發,目的很簡單,就是占領這些地方。

明知道分兵就會挨打,李默庵為啥還要分兵?

這其實就反映出了敵我雙方戰略目標的根本差異。

在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的作戰理念,就是快速占領全國各地的各大城鎮,然後控制交通道路,壓縮我軍活動空間,以達到對我軍慢慢蠶食之目的。

而我軍則不同,毛主席的作戰理念是,盡可能多地去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最好是能打幾場大仗,能夠扭轉全域態勢的大仗。比如後來的三大戰役。

李默庵為了達到上級目的,分兵是必然的,因為只有將兵力分散出去,才能盡可能多地去占領城鎮。

但分兵的後果也很直接,那就是被圍殲,被逐個擊破。

粟裕同誌甚至派人直接鉆進了敵人的包圍圈,在裏面攪了個天翻地覆,不僅殲滅了大量敵軍,還繳獲了大量的美械裝備。

這就是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

這七場戰鬥,一共殲滅了五萬多敵軍,被延安方面認定為「對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是妥妥的大勝仗。

但如果換一個視角,你會發現,國軍方面的李默庵則認為,這場蘇中戰役,是自己贏了。

李默庵曾經這樣回憶:

我當時奉命作戰目的主要在於收復地盤,以占領城市,驅走解放軍,維護占領區安全。所以,盡管損失了一些部隊,但最終收復了...。

從這點上看,我部隊達到了作戰目的。我指揮的部隊較多,損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從來沒有怪罪我什麽。

由此也足以見得敵我雙方作戰方針的不同。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同,勝敗或許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