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武則天是如何從冷清的感業寺尼姑,成為大唐王朝最有權勢的女人?

2024-06-08歷史

盟友帝後

在感業寺中,有一群黯然神傷的新尼姑。昨天還生活在繁花似錦的禦苑宮廷,今日就到了這深山之中的僻靜庵堂,她們痛哭不止,聲嘶力竭,為太宗,更為自己。

進入感業寺,武則天心中那無以名狀的恐懼日日蜿蜒攀爬。 幼時的無憂無慮,父親去世後的辛酸苦楚,後宮十幾年的蹉跎歲月,苦心謀劃,付之東流。萬籟俱靜,明燈已滅。天,黑透了··在絕境中為自己尋找出路,就像是武則天的本能。

占地面積三百余畝的感業寺是唐代禁苑內的皇家寺廟,所以它必然會和宮廷有所往來。

淩亂的思緒,於黑暗中陡然變得清晰。

在太宗身邊時,武則天已經發現李治對於年長的女性有很強的依賴性,在無數個等待的日子中,武則天主動出手,她有自信,拿捏住那個多情敏感的年輕天子,但更多的,她也確實對這位年輕的天子心存愛意。 一段地下戀情總是更容易激發出更深的情感體驗。

不知道武則天在感業寺中寫下了多少滿懷情愫的文字,奇洛基傳書,另一頭接到舊日情人書信的李治被她的深情所感動。

滄海桑田變換,歷史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點痕跡——一首收錄在【全唐詩】中的【如意娘】。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

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

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則天所憶之君,大唐的新皇帝,日子過得很不好。

李治是個新上任的皇帝,他的登基和高祖、太宗都不一樣,高祖是開國皇帝,太宗有自己的文臣武將,李治的輔政大臣都是太宗留下來的,他們對太宗皇帝忠心報效,對高宗的感情就沒多少了。

前朝,十分想做個好皇帝的李治,卻被處處掣肘。

後宮,皇後了無生趣,皇後和蕭淑妃的爭鬥不止,讓人頭疼。 善解人意的武則天,成了苦悶的李治所能抓住的唯一溫情。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二人等到了一個見面的機會。

五月二十六日,太宗文皇帝的周年忌日,按照當時的風俗,李治要到寺廟之中為太宗舉行忌日行香的儀式,太宗皇帝的廟宇就在感業寺旁,所以在舉行完行香儀式後,李治來到了感業寺中。

短短一年的時間,已經恍若隔世。 郁郁不得誌的皇帝李治和身似不系之舟的女尼武則天,相對無言,淚流滿面。無語凝噎時,卻更勝千言萬語。不需要訴衷情,不需要盟誓言,這次見面讓兩個人的心更近了一步。

不論哪個朝代,八卦的傳播速度都很快,流言很快傳入了宮中,皇帝和一個寺廟的女尼頻頻往來。 這引起了後宮之主王皇後的註意。

王皇後出身於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美貌出眾,品行端正,李淵妹妹同安長公主從孫女。 王氏在李治還是晉王的時候嫁給了他,李治被封為太子時,王氏被立為太子妃,李治繼位後,王氏被冊封為皇後。

太宗皇帝對這個知書達禮的兒媳很滿意,曾說李治和王氏是「佳兒佳婦」(【資治通鑒】卷一九九)。

王氏是沈穩端莊的大家閨秀,沒有情趣,刻板無趣,對上對下都不肯違反心意,曲意對待。 「性簡重,不曲事上下。」(【新唐書】卷八十九)

多情的皇帝,無聊的妻子。出身、容貌俱佳的皇後沒有獲得丈夫的愛情,成婚多年的皇後也沒能有個孩子。 無愛又無子,除了皇後的頭銜,她的人生和她的性格一樣,沒什麽生機和樂趣。在深宮之中收獲的只有一年一長的年紀。

當一個女人不幸的時候,常常把這種不幸歸咎於另一個女人。

蕭淑妃,李治為太子時所娶,在太子府時被封為蕭良娣,李治繼位後,封蕭氏為淑妃,正一品。 蕭淑妃出身於南方貴族蘭陵蕭氏,是蕭梁王氏後裔,和隋煬帝皇後蕭皇後、唐開國功臣蕭瑀同出昭明太子一支。

蕭淑妃家世煊赫,才學修養也不在王皇後之下,和王皇後不同的是她性格活潑靈動得多,長期得寵,給李治生下一兒二女,兒子李素節,女兒義陽公主、宣城公 主。 李治有四個兒子,繼位後長子陳王李忠(劉氏所生)拜為雍州牧,二子李孝(鄭氏所生)封為許王,三子李上金(楊氏所生)封為杞王,四子李素節(蕭淑妃所生)封為雍王,後又拜為雍州牧。

雍即長安,雍王按慣例應該封給皇後生的兒子。 如今封給蕭淑妃的兒子,那不是把蕭淑妃的兒子當成了嫡子來重視?蕭淑妃這是在凱覦自己的皇後之位嗎?無子的皇後妒火中燒。

怒火攻心的王皇後這時得知李治和感業寺的一個尼姑有往來,做出了一生中最令她後悔的決定:接武氏回宮。

武則天找機會回宮的時候,王皇後也在找機會對付蕭淑妃。

這個機會,是生機,也是殺機。

王皇後細心地分析現在的形勢,蕭淑妃生有兒子,他的兒子被封為雍王,這個訊號很危險。她和蕭淑妃鬥了這麽多年,如果讓他的兒子當了太子,自己還有什麽好日子過。

武氏在朝廷中沒有外援,一個小姓女,自己如果營救她於水火之中,帶她回宮,那她一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即使她忘恩負義,過後和自己作對,以她曾是先帝才人這樣的尷尬身份自然比蕭淑妃好對付。

王皇後向李治表達了接武則天進宮的想法,又通知武則天將頭發留起來。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李治為太宗服喪期滿後,八月至十月間的一天,王皇後將武媚娘帶回了宮中,二十八歲的武則天成了皇後宮中的普通宮 女。再次入宮的武則天盡收鋒芒,低調為人,對皇上盡心服侍,對王皇後「卑辭屈體」,對宮女多加籠絡。

武則天可不是那種為了什麽驕傲、什麽面子就矯情的人,她是實用主義者,知道怎麽做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是隱忍、蟄伏,等待時機。 王皇後對武則天的表現很滿意,「數稱其美於上」。

武則天也很順利地完成了王皇後交給她的任務,高宗果然對蕭淑妃日漸疏遠,王皇後獲得了暫時的勝利。

沒過多久,武則天就被封為正二品昭儀,位列九嬪之首。 這時,王皇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皇帝寵愛的壟斷權從蕭淑妃轉到了武則天的手裏。

皇後,還是從前的皇後,無寵,又無子,活得像一個笑話。

王皇後這裏唱的是前門拒狼,後門進虎,飲鳩止渴,抱薪救火。

武則天那邊演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王皇後這次不敢再找什麽女尼、什麽小戶女,她選擇和往日的敵人蕭淑妃聯手,共同對付武昭儀。

王皇後的舅舅中書令柳奭對自己外女的處境實在是擔憂,他為自己的外女謀劃在皇帝庶出兒子中選擇一個,收為義子入嗣皇後宮中。 皇長子陳王李忠的生母劉氏身份卑微,只是一個宮女,收他做義子對雙方都有莫大的好處。皇後有了兒子坐穩皇後之位,庶出皇子變成嫡子拿到東宮的入場券,雙贏。

永徽三年(652年),七月,王皇後養子李忠被立為太子。

永徽四年(653年)初,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一個兒子,李治的第五個兒子出生,起名李弘。

這個小皇子的名字,在作為李治政治旗幟的同時,也把武則天的野心暴露在眾人面前。

道教讖言:「老君當治,李弘當出。」老君化名李弘降臨凡世的時候,世間就會迎來太平盛世。給皇子起名李弘,那不就是想讓他當開創太平盛世的皇帝嗎? 溫順乖巧的武昭儀把她藏在袖中的鐵鞭拿了出來,輕輕揮在了皇後的臉上。你的養子被冊封為太子,我的孩子卻要成為拯救天下蒼生的盛世之主。

表面的和睦已無法維持下去,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王皇後和蕭淑妃聯手一起對付這個毫無背景,卻讓人莫名膽寒的武昭儀。

武則天很多地方都像唐太宗,這可能是他在太宗身邊做才人的時候慢慢學習而來。比如太宗皇帝在打仗的時候,會將所獲得的財物分發給將士,武則天獲得李治的賞賜之後會把財物分給宮女;太宗皇帝打仗的時候很重視情報,武則天在後宮爭鬥中也把情報工作做得非常出眾。

具有超強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武則天,在王皇後的後宮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情報網,把宮中重要人物的言行盡收眼底。

王皇後把武則天接回宮中的時候不會想到,這個敵人的敵人,不僅不能是永遠的朋友,當她變成敵人的時候,自己將面臨這世界上最可怕、最殘忍的進攻,那就是她的丈夫和這個女人站一起,把她當成了敵人。

永徽五年(654年)二月,李治追贈十三位武德功臣官爵,武昭儀的父親武士彟名列其中,被追贈為並州都督。

六月,王皇後的舅舅中書令柳奭請求辭去宰相職務,李治欣然批準,把他降職為吏部尚書。

皇帝和後宮的天平已經徹底倒向武則天,是到了籠絡前朝的時候了。 武則天在前朝沒有勢力,武姓是小門小戶,父親和舅舅又都已經去世,借著他父親功勞得了官職的叔伯兄弟又勢同水火,她只能靠自己。 如果沒有皇帝的愛,她將失去一切。可愛情是多麽虛無縹緲,難以捉摸,說不定哪天就沒了,到時候的自己就會像現在的王皇後和蕭淑妃一樣。

不,沒有家族勢力支持的她,只會更慘。

皇後,只有當上皇後才能有所保障。但是皇後廢立不僅是天子家事,更是國家大事,皇帝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聯盟。皇後犯錯或者死亡,才能換人。現在的皇後沒犯錯,又沒得什麽會死的大病,怎麽才能讓這些大臣同意廢黜王皇後立自己為皇後呢?

李治和武則天決定先去長孫無忌府上探探口風。長孫無忌是百僚之首,又是李治的舅舅,如果得到他的支持,這個事情就好辦了。

武則天跟隨李治,來到長孫無忌府上。 不論李治怎麽明示暗示,給舅舅的兒子封官,又送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纖尊降貴,好話說盡,長孫無忌仍然大打太極,顧左右而言他。

離開長孫無忌的府邸,一路上皇帝和武則天都沒說什麽話。

身為皇帝的李治感到胸中壓著一口氣,已經當了五年皇帝,居然還如此受制於人,「窩囊」二字怕是已經寫滿了太尉府到太極宮的道路。

幼年時對舅舅的依戀之情,在長期的皇權和相權之爭中被磨滅殆盡。 他再不是那個會摟著舅舅脖子的稚奴了,他是這天下的主人,大唐的皇帝。

武則天安靜地陪著李治。她的身份已經從一個受寵的妃嬪,升級成了皇帝的戰友、搭檔、同盟。

在一次次共同面對外界壓力的過程中,兩個人的感情日漸深厚。

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二個兒子李賢出生。

永徽六年(655年),二人攜手作戰,終於徹底消滅長孫無忌集團。再沒有人能阻止她走向母儀天下的位置。

十一月初一,武則天在太極宮接過皇後璽綬,冊封大典隆重莊嚴。

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在這個典禮之後,加了一項議程,那就是在肅義門接受百官朝見。帝國的新皇後,是在百官請求下才被冊封,立武氏為後代表的是民意,代表的是皇權。

信任與忌諱

追贈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封武則天母親楊氏為代國夫人,後又徙封榮國夫人。榮國夫人是正一品,位分在王公母妻之上,僅次於皇後。

在開創百官朝拜皇後的先例後,高宗又下旨追贈武則天父親爵位。

透過追贈能擡高皇後一族地位,也能讓皇後一族獲得很多實際的好處,比如蔭官、升學、免勞役。但是這還是改變不了武氏是小姓的現實地位。 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廢王立武」過程中多次用出身攻擊武則天。

「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這句話總是縈繞在高宗和武則天腦海中。

令族如何,寒族又如何? 一個人因為出生在等級高的家族,不用做任何努力就能婚配望族,謀得高官;而如果生在小門小戶,縱然一生,也難有進益。

皇後武則天要擺脫寒門庶族身份,皇帝高宗也要以突出皇後身份來立威,你們不讓我立武氏,我卻非武氏不可,還要讓武氏躋身令族。 誰敢質疑皇帝的權威,就打誰的臉,如果有必要,還會要誰的命。

許敬宗、李義府體察上意,上表以【氏族誌】「不敘武後世,又李義府恥於其家無名」(【新唐書·高士廉傳】)為理由,奏請重修【氏族誌】。

顯慶四年(659年)六月,高宗下令重修【氏族誌】,改【氏族誌】為【姓氏錄】,再次提高武氏一族地位。

【姓氏錄】以後族為第一姓,其余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共分為九等。 宰相許敬宗、李義府等為第二等,當朝五品以上官員全部錄入其中。

太宗皇帝在貞觀年間修【氏族誌】也是為了壓制世族,提高皇族地位。 這次重修【氏族誌】打破「士庶之際,實自天隔」的界限,對「崔盧李鄭王謝」等一概不論,更好地完成了太宗皇帝想要實作的目的。門閥氏族集團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寒門庶族的子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皇帝的權力進一步加強,相權被削弱。

武則天,高宗皇帝的皇後,也名副其實地成了大唐王朝最有權勢的女人。 勝利不僅沒有沖昏武則天的頭腦,還讓她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要讓所有的臣民看到一個不同以往的皇後,一個古今中外最為人稱道、最讓人嘖嘖稱贊的皇後。

武則天,一方面適時適度地出手配合高宗處理朝廷事務;另一方面她打理宗親關系,對太宗嬪妃和女兒優禮有加,在皇族內眷中廣受贊譽。 武則天盡心撫育皇子,組織文人編寫教材教育皇子。武則天帶內外命婦躬行親蠶之禮,做天下婦女的表率。

親蠶之禮始於周代,是一種國家大典。武則天對這個復雜累人的儀式十分熱衷。越是重大的典禮,參加的人數越多,越能彰顯氣度,營造輿論,確立權威,她樂此不疲。

皇後最讓皇帝感動的是她能主動抑制外戚掌權。

冊立皇後之後,高宗下旨將武士兄長之子武惟良自始州長史超遷司衛少卿,武懷運自瀛州長史遷淄州刺史;武士彟原配相芮氏之子武元慶自右衛郎將為宗正少卿,武元爽自安州戶曹累遷少府少監。 楊氏所生長女,武則天同母姐姐,已故越王府法曹賀蘭越石妻子號南韓夫人。

楊氏置辦酒宴,慶賀武氏兄弟升遷。席間,楊氏問惟良等人 :「還記得以前的事嗎?今日的榮華富貴是從哪裏來的呢?」

武氏兄弟一點也不了解面前這個老人,也不了解自己的皇後妹妹,他們說:「我們兄弟都是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才幹有限,不求富貴飛黃騰達,沒想到因為皇後的緣故,獲得了非分的恩典,現在夙夜憂懼,不敢以此為榮。」

武士彟去世後,這兄弟幾個人對楊氏母女極盡刻薄。 楊氏只是想讓他們認個錯,服個軟,否則也不會問他們,直接和皇後商量怎麽處理這幾個人就好了。以前被你們刻薄,現在女兒做了皇後,要個態度平復一下心境,這是多麽正常的心理,而且這事本來也是武氏兄弟做得不地道,父親死了,他們不照顧繼母和年幼的妹妹,還把人逼得去投奔娘家。

武氏兄弟為他們的不知好歹付出了代價。楊氏怒不可遏。隨後武則天上書高帝,請求讓武惟良兄弟幾人改任偏遠之地的刺史,以表示對外戚的貶抑。 高宗於是任命武元慶為龍州刺史,武元慶到任後,憂心而死。武元爽被外放為濠州刺史,又因獲罪被流放振州,死於振州。惟良被外放為始州刺史。乾封元年(666年),武則天找到機會,陷害武惟良、武懷運,毒殺受高宗寵愛的魏國夫人,武惟良、武懷運被殺,改其姓為蝮,這是後話。

如此裁抑外戚的皇後古今少有,實在是讓人放心。

慶五年(660年)二月,高宗皇帝巡幸皇後故裏並州(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並州是武則天的家鄉,也是李唐皇室的龍興之地,夫妻二人衣錦還鄉。

高宗命有司祭祀功臣,佐命功臣子孫、大將軍府僚、並州長史、司馬等各有封賞,八十歲以上老人賜刺史、縣令或郡君爵位。

武則天「宴親族鄰裏故舊於朝堂,命婦婦人人會於內殿」(【舊唐書·高宗本紀】)。

皇帝、皇後伉儷情深,執手共看河山。

如果按這個「劇情線」走下去,他們可能會和太宗、長孫皇後一樣,成為史書中的名主、賢後。只是,世事無常,「劇本」突然改變了走向。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皇帝得了嚴重的風疾,當年奪去高祖、太宗生命的家族遺傳疾病又將無情魔爪伸向了高宗。嚴重的時候高宗「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這種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只能慢慢將養,不能過度勞累。高宗只好讓皇後協助處理朝政。

三十七歲的武則天,聰慧明敏,文史皆通,處理事情非常符合高宗的要求。有她協助,高宗輕松了很多。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一日,高宗和武則天的第四個皇子李旦出生。高宗看著抱著小皇子的武則天,這是他自己選的皇後,雍容且端莊,溫柔而強大。他們共同生育了四個皇子,共同面對後宮、外朝那麽多的風風雨雨。 現在,他有些迷惑,覺得自己從來不曾了解過皇後,她精神之充沛、行事之果斷、權謀之深遠,都讓高宗隱隱感到擔憂。

高宗是太宗手把手教出來的「關門弟子」,武則天也是以才人身份在太宗後宮「偷師學藝」了十二年。夫妻二人,師承同一人。

太宗皇帝處理朝政的很多手段,武則天都看在眼中,作為旁觀者,更多了幾分清醒的判斷。在政治上,武則天有著靈敏的嗅覺,生殺予奪的權力在她的手中被用得遊刃有余,多少棘手的朝政她都處理得得心應手。

龍朔三年(663年)的一天,高宗突然想起這幾年,李義府蹦得太不像話了,應該敲打一下。

李義府靠什麽被提拔到中書令這個位置上的呢?靠的是響應高宗擁立武則天為皇後。可這幾年,他響應的不再是高宗,而是皇後。他所做的事也越來越過分。

顯慶元年(656年),他垂涎被關押在大理寺監獄中的犯人淳於氏,逼迫大理寺丞畢正義枉法釋放淳於氏,而後他納淳於氏為妾。 事情敗露,畢正義被捕入獄,李義府竟然狗急跳墻,強迫畢正義自殺滅口。當時高宗還要用他對付長孫無忌,暫時放過了他,反而把彈劾李義府的禦史王義方貶為萊州司戶參軍。

顯慶二年(657年),李義府被擢升為中書令,他實實在在地唱了一出小人得誌便猖狂,公然賣官鬻爵,生意好到門庭若市。顯慶三年(658年),李義府和同為中書令的杜正倫不睦,他就讓人密奏杜正倫暗算他,高宗把兩人都貶出了京城,杜正倫被貶為橫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刺史,李義府被貶為普州(今四川省安嶽縣)刺史。

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努力下,李義府被調回京城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主管官員任命相關事務,於是李義府「重操舊業」,又開始賣官鬻爵。 李義府就這樣在權力中樞蹦跶了三四年。

李義府直直地站著聽高宗說話,高宗讓他管束一下兒子、女婿,說他們很不檢點,做了很多非法的事,皇帝沒有把事情公開處理,壓了下來,讓他回去警告一下兒子、女婿。

這幾年李義府被驕縱出了脾氣,他居然質問高宗:「是誰告訴陛下的?」

剛才還和顏悅色的高宗沈下臉問李義府 :「你只需要回答朕到底有沒有這些事,不必管是誰告訴朕的。」

李義府沈默半晌,然後在高宗錯愕的目光中,一聲不響地走了。

李義府敢這樣得罪皇帝,倚仗的是什麽呢?是皇後。

因為權力,皇帝和皇後之間慢慢生了齟齬。

人若作死,是真的一定會死的。

有一個名叫杜元紀的術士告訴李義府他家中有不祥之氣,會有牢獄之災,要用兩千萬錢化解。為了化解這場災禍,李義府帶著兒子、女婿更加瘋狂地收受賄賂,廣撒網,不管大魚小魚,蝦米螃蟹,只要能賺到錢都可以。

李義府的兒子李津,賣給長孫無忌之孫長孫延一個司津監的從六品官,他正在家裏數那七十萬錢的時候,高宗已經知道得一清二楚,情報戰,太宗擅長,武則天擅長,高宗也擅長。 高宗早就派人對李家父子進行監控。李義府還和杜元紀一起跑到郊外的墳包包上,「候望氣色」,高宗很快又收到了李義府「陰有異圖」的匯報。

高宗命司刑太常伯劉祥道會同禦史審理李義府,請司空李勣監審。案子很快審結,證據確鑿,龍朔三年(663年)四月,劣跡斑斑的李義府被流放州(今四川省西昌市), 李義府之子李津被流放振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兒子、女婿全部除名,流放庭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李義府被流放,「朝野莫不稱慶」。

【資治通鑒】中記載:「義府容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狡險忌克,故時人謂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謂之李貓。」李義府不過是被高宗和武則天利用的杯有野心的政治打手,現在他對高宗不再有用處,又作孽太多,當然會被遺棄。

後來高宗和武則天封禪泰山,大赦天下,李義府不在被赦的名單裏,他憂憤成疾,一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