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雙方都是12萬人馬,為何中野敢圍困黃維兵團?劉伯承算準了這三點

2024-03-02歷史

恐怕許多人都認為:黃維是個書呆子,不適合統兵打仗,理由有如下兩條。

其一:蔣介石組建第十二兵團時,誰來當兵團司令,發生過一次爭鬥?本來胡璉最合適。

他是第十八軍的老軍長,打仗刁鉆,奈何卻遭到白崇禧的強力阻擊。再加上胡璉統領十八軍時,軍紀太差大搞燒殺,被人捅到蔣介石那裏。可胡璉卻還是嘴硬,導致蔣介石大怒。

由此胡璉算出局了,後來在陳誠極力舉薦下,脫離軍界多年的黃維這才回歸,當上了第十二兵團司令。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黃維的軍事才能比不了胡璉,能當第十二兵團司令,純屬內鬥結果。

其二:黃維當上兵團司令後,為了救援黃百韜,竟然開啟了「暴走」模式。也就是說,別的國軍都小心翼翼試探性救援時,最遠的黃維卻「暴走」成出頭鳥,這才被中野圍困,直至全軍覆沒。

黃維從出場——1948年8月當上第12兵團司令,到覆沒——1948年12月15日,僅四個月左右時間,且為人囂張、一根筋,自然就證明了是書呆子一枚,若換成胡璉當司令,斷不會如此。

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想搞明白此問題,就要結合著國民黨內鬥,否則無法解釋清楚。皆知國軍內有兩個實力最強大的派系,一個是何應欽系,一個是土木系(陳誠)系。

在解放戰爭初期,何應欽被蔣介石踹至美國聯合國總部後,才有了陳誠一手遮天。結果陳誠卻「橫掃」何應欽系戰將,如王耀武、杜聿明等。

比如萊蕪戰役,李仙洲就是不聽王耀武的,卻非聽陳誠的,導致「五萬頭豬」事件發生。杜聿明也一樣,被陳誠排擠出東北。哪料隨後東北就被翻盤,搞得陳誠也逃離了東北,並還引發了「殺陳誠以謝罪」的呼聲。

就這樣陳誠變成了公敵,所以在1948年5月,蔣介石只得又請回來了何應欽,自然陳誠就必須靠邊了。這等於何應欽系回歸,土木系失勢。如此才又發生了杜聿明翻紅,開始東北、淮海兩頭跑。

那麽黃維呢?他是土木系戰將,而第12兵團又是土木系的看家班底。站在黃維角度來言,如何才能讓「老長官」陳誠擺脫如今這不利局面?自然是他統領著12兵團打出彩來——這就是為啥,黃維「暴走」救援黃百韜的原因。

即,只要黃維率領第12兵團,解了碾莊之圍並救出黃百韜,陳誠才能重新回來。這同時也是後來,為何杜聿明對救援黃維很不情願,直至被蔣介石空投手諭逼回的深層次原因。

更是在組建第12兵團時,胡璉遭阻擊後,陳誠為啥那麽玩命推薦黃維的原因——只要手握這精銳的第12兵團,他就有「翻紅」希望。

明白了黃維出任第12兵團司令的這些幕後爭鬥,為啥在同等兵力下——雙方都是12萬人馬,中野卻敢圍困黃維兵團也就,很好理解了。概括說來就是:劉伯承算準了這三點。

其一:黃維兵團是以原第十八軍基礎上組建的,下轄覃道善的第10軍,熊綬春的第14軍,楊伯濤(胡璉)的第18軍,吳紹周的第85軍,共十個師,12萬兵馬。其中,第18軍是王牌,五大主力之一。

那麽中野呢?在人們普遍印象中,由於之前挺進大別山,實力嚴重消耗,是當時最弱的野戰軍之一,起碼沒法跟東野(四野)和華野(三野)比。但在劉伯承看來,中野的實力卻不弱於黃維兵團。

比如在1947年7月19日,劉陳鄧曾給軍委發去電報認為:中野加上華野一、三縱既可將胡璉集團(整十八軍、整十師、整八十五師,即後十二兵團)的一兩個整編師打掉。

但軍委卻復電要求,若華野一、三縱不能西調,那麽你們中野,就要準備獨立作戰。

即,當時無論毛主席,還是劉伯承都認為:以目前中野的實力,跟黃維兵團是大致相當的。若僅憑中野的力量,就幹掉黃維兵團,有點不現實,但卻能跟黃維兵團,打個旗鼓相當——畢竟當時,粟裕正在圍殲黃百韜,一切都要以粟裕那裏為主。

同時,這也是黃維的認識。即,黃維之所以敢搞「暴走救援」,也是吃準了對手的實力,難以給自己的第12兵團,造成淪陷性打擊——甚至還有輕視的意思,認為劉鄧大軍已經在大別山地區,被嚴重消耗,他拿啥跟我打?

其二:從劉陳鄧和毛主席的電報往來中還可以看出,中野對友軍是無條件信任的。即中野跟華野的配合,不存在問題。這就保證了中野可以玩命幹,不存在什麽後顧之憂。

事實也是如此,哪怕粟裕在最困難的時刻,也依然派陳士榘前去支援中野作戰。這就等於一下子就完成了電報中所說的,中野聯合華野,幹翻第十八軍(胡璉)的預想。

再來看黃維,他雖明白國軍內鬥讓人絕望,卻又不得不如此——不打出彩來,陳誠就無法復出。所以黃維事實上,就只能期待左右友軍配合,哪怕是紙面上唬人,起到威懾作用也好。

結果黃維失算了,連他的老同學杜聿明都想扔下他逃……須知,杜聿明是國軍難得的清醒者,他都如此作為,莫非你還指望孫元良、李彌這些逃跑健將嗎?換句話說就是,黃維兵團的實力註定了只能不斷消耗和損失。而中野的實力,卻能做到不降反增,有華野支援。

如此一算,雖開打前雙方實力相當,但只要圍困住黃維兵團,就能做到讓其不斷失血,無法救援碾莊。而自身實力卻能得到補充,甚至關鍵時刻的增長,自然劉伯承就敢圍困黃維兵團了。

其三:後勤補給。這個就不用說啥了,小推車推出的淮海勝利,就是明證。反觀無論黃維兵團,還是黃百韜和杜聿明,他們的後勤補給,最初靠搶老百姓,最後靠空運,可一旦天氣不好,空運也扯犢子。

所以,黃維那12萬人馬,就要分出一部份去搞後勤(起碼初期)。至於後期哪怕空投胡璉也沒用了。

再看中野12萬人馬,就是純打仗,後勤有老百姓,甚至連戰壕都是老百姓搶著給挖,讓咱戰士好好休息。如此一算,雙方兵力還對等嗎?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就是欺負你國軍失了民心,你又能怎麽著吧——須知無論算啥,若是忘了算老百姓(民心),那就註定了百分之百的無效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