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曹甸之戰後,粟裕黃克誠再也沒有合作,這場戰役兩人出了什麽事

2024-06-07歷史

1940年11月,粟裕和黃克誠在一場戰役結束後,相對苦笑。

這場仗打的窩囊,殲滅國民黨軍八千人,自家傷亡二千多,人員傷亡比倒還不算難看。窩囊之處在於,我軍原定目標是攻下曹甸城,最終只到城墻邊轉了轉,連敵軍的核心堡壘都沒碰到,就撤了。

我們回顧這場戰役,倒不是去分說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粟裕、黃克誠兩位大將的一段獨特經歷。

此戰獨特之處在於,這是兩位大將級人物在戰術層面的唯一一次合作。此後,粟裕、黃克誠再也沒有打過配合。

有道是,物以稀為貴。事亦以稀為貴。我們來看看粟黃二位在這場戰鬥前後的歷史軌跡。

一、大將合作有多稀奇?

大將級的人物配合作戰,在革命戰爭年代是很罕見的。我們簡單地分說一二。

開國十位大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眾所周知,國初排定將帥,兼顧考慮了很多條件,戰功、資歷、山頭等等,尤其是山頭,這個詞並不是貶義,我軍組建之初來自於好幾個系統,紅軍時期,有紅一、紅二六、紅四,三大方面軍;抗戰時期,又分為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內部又有三大主力師和山東、華北、陜甘寧幾大根據地之分;解放戰爭時期,四大野戰軍就無煩筆者贅敘了。

評定各個層級的將帥,要兼顧各個系統,也就是山頭,要均衡各個系統,每家都有代表,資歷較淺、職務遠遜於其他九位大將的許光達,之所以能評為大將,就是出於照顧一野系統的考慮。

十大將在各個山頭分布之散、互相之陌生,是十大元帥和五十七上將所不能比的。

十大元帥中,徐聶二帥在華北,林羅在東北,林聶紅軍時期又有悠久的合作歷史,朱彭葉三帥是中樞的代表,劉帥和徐帥、賀帥都合作過。尤其是紅軍時期,除了賀龍,其他九位元帥在江西低頭不見擡頭見,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老熟人。

上將人數較多,每一家野戰軍都有好幾位縱隊司令級人物評為上將。像華野的老幾位,陳士榘、唐亮、許世友、王建安、葉飛、宋時輪、韋國清、張愛萍,互相之間都非常熟悉。

唯獨十位大將,分處於不同系統,合作的機會非常少。例如粟大將,與許光達、譚政、蕭勁光、羅瑞卿、徐海東幾位幾乎沒怎麽打過交道。與陳賡稍有交集,這也是在解放戰爭末期才有過短暫的合作。

所以,大將級人物在戰術層面的合作有多罕見,大家能意識到了吧。

當然,我們不能為了說罕見而說罕見,還要看罕見本身有無意義。

為罕見賦予意義的,是粟裕、黃克誠兩位獨特的性格作風。粟裕大將為人謙和,品質高潔,這都是人所共知的。其性格和作風中最不令人註意的,是他的執拗與堅忍,他一旦認定的事,很難有人能說動他。

戰爭年代與粟大將以平等身份地位共事過的人不多,陳毅不管黨內身份還是軍內職務,都高粟裕一頭,粟裕不管內心還是外在,都對陳毅非常尊重,而陳帥在軍事問題上又甘心情願地讓賢,幾乎不幹預粟裕指揮作戰,所以兩人共事相對來說比較融洽。

但如果遇到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會怎麽樣呢?比如同樣極富有主見、極不「善於」保留意見、極富「鬥爭」精神的黃克誠。

這就是今天話題比較有意思之所在。

二、粟黃之會

抗戰初期,粟裕是新四軍蘇北部隊的副指揮,陳毅的副手。黃克誠是八路軍115師344旅政委。一個在江蘇,一個在華北,兩人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1940年8月,黃克誠率部進入豫皖蘇地區,不久在鹽城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會師,粟裕與黃克誠見面了。

粟黃之會,最大的推手是劉少奇。

少奇同誌以中央領導之身份在中原局坐鎮,1940年前後,新四軍出了一些問題,項英遲遲不同意部隊渡江北上,中央十分憂慮,葉項是主力,華中抗日局面就靠新四軍開啟,而彼等遲遲淹留,不利於開啟豫皖蘇各省局面。

少奇同誌這時來到蘇北,開始與陳毅聯手經營蘇北皖北各路兵馬。

中央領導的能量及格局,皆非項英所比。一到蘇北,就主持了兩件大事。

第一,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指揮部,統領蘇北皖北及豫東部隊。

第二,陳毅進入中原局任委員。

可能有人不太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華中成立指揮部,實際上分了新四軍軍部的權。劉少奇起初想讓葉挺來江北指揮,中央應少奇同誌之請,任命葉挺為總指揮,但葉挺遲遲未至,便由副總指揮陳毅統管軍事。

少奇同誌苦心孤詣,想改變新四軍力量部署,將重心轉移到華中,終因項同誌的固執而未能如願。由此,華中總指揮部所轄部隊,實際上成為獨立於新四軍軍部的另一股重要軍事力量。

假以時日,華中部隊會不會發展成與八路軍、新四軍並列的另一支大軍呢?筆者認為這個可能相當大。

陳毅任中原局委員,意圖更加鮮明,少奇同誌不懂軍事指揮,把陳毅列入中原局,提高其身份地位,即是請陳毅總領軍事,當華中部隊軍事一把手,盡快開辟出新局面。

黃克誠南下鹽城與粟裕會合,就是少奇同誌在華中這盤大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黃克誠與粟裕,是八路軍、新四軍中新近湧現出的最能打的兩位戰將——當然,對於黃克誠,有些領導人可能看走了眼,並沒有發現黃大將真正的長處,這也是曹甸之戰沒有打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會師之後,兵強馬壯,劉、陳二位想趁此東風,來一個大動作。

只可惜,劉陳二位都沒有充分了解粟黃二人特點,尤其是粟與黃能不能配合好的問題,根本沒有人意識到這個也會成為問題。曹甸之戰沒打好的苗頭,從此時起就開始萌發了。

三、打韓之爭

劉陳醞釀的大動作,就是徹底趕走盤踞在蘇北的韓德勤勢力。

韓德勤時任國民黨軍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

此人抗戰有功,反共有罪,被日本人打得只剩殘兵2萬,卻仍然積極摩擦,使盡渾身解數企圖遏制華中共軍的發展勢頭,黃橋戰役被粟裕痛扁後,緊急向蔣介石求援,請求駐紮於河南的湯恩伯部進入蘇北。

劉少奇與陳毅都主張迅速以武力解決韓德勤,不料向中央報告時遭到否決。

蓋因當時周恩來、葉劍英正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爭取中國共產黨我軍更多生存空間。尤其是皖南新四軍北渡之事,雙方爭得面紅耳赤。

而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這是統領抗戰事業的旗幟。此時如果自食其言,豈不給了國民黨口實,引發更加瘋狂的反共摩擦?所以中央復電劉陳,暫時不要打韓。

劉少奇、陳毅算定,蘇北我軍實力已經超過韓德勤,此時不打,又待何時?真要等到湯恩伯開到,那時就難辦了。

劉、陳再度上書,態度非常強硬。毛澤東親自回電說,真要打那就打,但是不能把韓德勤打死,也不能徹底把他從江蘇趕走,也不能攻打韓德勤的江蘇省主席駐節之地興化縣。

劉、陳興奮異常,當即召開作戰會議,部署進攻事宜。作戰目標是韓德勤多年經營的重鎮曹甸鎮,這是興化縣東北的一個城鎮,建有高墻、堡壘,駐紮著五千多國民黨軍。

就是這時,時任第五縱隊司令兼政委的黃克誠,站出來反對進攻。理由有三:

第一,我軍華中部隊大多是新到的,比如八路軍第五縱隊,都是從華北遠道而來。部隊剛剛進駐陌生地域,敵、偽、土、頑、匪勢力錯綜復雜,我們尚無法穩定地立足,此時主動進攻韓德勤,似有不妥。

第二,中央反復強調過,不可釁自我開。只要韓德勤沒有主動進攻我們,我們不能先動幹戈。似乎要等到韓德勤先開火,我們才好反擊。

第三,從軍事上看,曹甸、興化、平橋等韓軍地盤,河流縱橫,地勢利守不利攻,我們在沒有掌握充足兵力、充分熟悉地形的情況下,更不宜貿然發動進攻。

劉、陳都非常生氣,戰前你黃克誠是同意軍事解決韓德勤的,怎麽出爾反爾。黃克誠說從政治上看,軍事解決韓德勤是終極途徑,但現實條件暫時不允許,不能打。

劉、陳二位忍著不痛快,強行壓制住黃克誠的意見,命令各部迅速出擊。

四、粟黃配合出了什麽問題

這場戰鬥過程比較簡單,我軍以二萬之眾,進攻曹甸鎮,結果因為地形不利、組織指揮混亂,只殺傷了國民黨軍八千余人,我方傷亡二千余人,但攻陷該城的目標未能達成。

陳毅見強攻無法奏效,遂叫停此戰。軍事解決韓德勤的企圖化為泡影。

令人蹊蹺的,是粟、黃兩位對此戰的看法,尤其是對彼此的態度。

粟裕、黃克誠均有戰爭回憶錄,即【粟裕戰爭回憶錄】【黃克誠自述】。但遺憾的是,這兩本以第一口吻寫成的、最能體現真實想法的著作,對曹甸戰役都是一字未提。

這場戰鬥並不是小到可以忽略,兩位大將不約而同不提,可見內心都有一定顧慮吧。

官方出版的【粟裕傳】【黃克誠傳】記載這段戰史也很有意思。

【粟裕傳】正文中對此戰仍然不置一詞,只在傳末的大事年表中提到,粟裕「指揮發起曹甸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8000余人。」

【黃克誠傳】的記載稍微詳細一些,黃克誠與劉少奇、陳毅的爭論,黃克誠被撤掉第五縱隊司令之職,曹甸攻城的過程概略性描寫了一段。但傳中未提粟裕一字。

【陳毅傳】對此戰一字未提,【葉飛回憶錄】幾用寥寥幾行字進行了略寫,而且一字不提黃克誠部隊的事。從這些記錄看,似乎粟黃兩部各打各的,並沒有什麽交集。

然而真相並非如此。

筆者檢索史料,終於在【新四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2017年出版)中發現了蛛絲馬跡。

畢竟是專門的戰史,此書中專設了【曹甸反頑戰役】一節。

此節記載,參與進攻曹甸的是兩路部隊,一路是黃克誠第五縱隊的第一支隊,另一路是粟裕指揮的蘇北部隊第一縱隊(司令葉飛)、第二縱隊(司令王必成),共十個多團,二萬人的兵力。

此書指出,之所以沒打好,其中一條原因是八路軍、新四軍首次配合作戰、協同不夠。

也就是說,粟、黃兩部是配合作戰的,而不是各打各的。

再找相關史料,在【新四軍的組建與發展】(軍事科學院2001年出版)發現了更直接的材料:

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團攻入曹甸西北角炮樓,但此時新四軍在東北、東南兩線的攻勢尚未展開,使韓軍得以集中兵力在西線組織反擊;22時許,新四軍第一縱隊經過近迫作業,越過濠溝,不久突破東小圩,占領了部份陣地。可是,此刻八路軍在西線的進攻都處於間歇期,致使韓軍得以在東線進行反擊。……曹甸東、南、西三面均各自為戰,未能形成統一的進攻步調。

粟黃配合不好,沒有發揮出全部功力,基本實錘了。

再回溯粟裕、黃克誠、陳毅、葉飛等人的傳記和回憶錄,語焉不詳或是幹脆閉口不提,都可以理解了,大都是為尊者諱吧。

粟、黃二位都是我軍頂尖高手,為什麽在小小的一場曹甸之戰中,竟然沒打好呢?

總結原因,大概一則陳老總沒有充分發揮協調總領的作用,二則粟裕、黃克誠都是極有主見之人,自己指揮能上天入地,與人配合卻處處縛手縛腳。三則粟裕雖然久居江蘇更有發言權,但他為人極其謙虛,不敢自居地主指揮黃克誠。否則,若是以粟為主,以黃為輔,小小一個曹甸城,我軍還不是手拿把掐!

戰爭並非簡單地一加一等於二,配合得好,兩只狼加起來能幹掉一只虎,配合得不好,興許兩只虎也幹不掉一只狼。

不過好在在我軍將帥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過而能改。經過此戰,陳毅迅速認識到把粟裕、黃克誠放在一起並非最優解,隨後調整了分工,粟裕到蘇中,黃克誠在蘇北,各自為戰,各撐一片天空。

黃克誠真正的強項是發展根據地、發展部隊,陳毅、劉少奇非常尊重他的獨立性,委以蘇北軍區軍政一把手之重任,黃克誠幹得如魚得水,很快就把局面開啟了。

至於粟大將,原本就長期戰鬥在大江南北,打仗、建軍、建設根據地,樣樣都是一等一的頂尖高手,在筆者看來,綜合實力甚至可以擠進十位元帥,江蘇抗日頭一等功勞,大概無人能與粟大將競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