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最令人動容的軍事決策,兩位偉人的淚水深層含義

2023-12-19歷史

1947年,我軍在中原戰場上由防守態勢轉向進攻態勢,劉、鄧大軍奉中央命令直紮大別山。然而,原計劃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進軍過程卻因一起悲劇而出現波瀾,一名基層軍官因違反軍紀被執行槍決。當時,劉、鄧大軍司令部決定在鄂東黃岡暫時駐紮,全軍休整。黃岡當地的老百姓聽說解放軍駐紮在鎮上,紛紛選擇躲進附近的山林中,街道上只剩下寥寥幾個居民。解放軍士兵意識到老百姓對他們的誤解,開始清掃道路,準備休整。中午分時,鄧小平走出指揮部,發現街上的兩個打柴男子躲避著他,引起了他的憂慮。他意識到需要消除老百姓對解放軍的誤解。突然,一個解放軍走出一家店鋪,肩上掛著兩卷紙,手裏拿著毛筆,匆匆走向街口。鄧小平想叫住他,卻來不及,於是命令保衛科長查明情況。保衛科長得知後立即前去查證。得知事情緣由後,他準備向鄧小平報告,卻發現劉伯承和李達等首長也在場。

鄧小平讓他慢慢說,不要著急。張之軒和其他人稍微平靜下來後,他說:「我剛剛做了調查,那位街邊店鋪出來的軍人是一個副連長,而店鋪的老板好像已經逃跑了,店裏空無一人。副連長進了店鋪,拿了兩匹布和一捆粉條,然後就離開了。」鄧小平聽後怒氣沖天:「那不就是搶劫嗎?店鋪裏的老板都不在,這明顯是在當眾搶劫百姓財產!他還是副連長呢,難道沒有遵守‘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嗎?擅自拿走民眾財產就是搶劫,這是要槍斃的行為!他怎麽能這樣輕視法紀?如果我們解放軍都效仿他這樣做,百姓還會怎麽看待我們?我們還能稱得上是人民的軍隊嗎?」劉伯承接著問:「那個副連長是哪裏的?怎麽會做出這種事?」張之軒支支吾吾地說:「應該是直屬警衛團的人。」劉伯承震驚地說:「沒想到,這樣的人竟然在我們警衛團裏,真是丟人啊!」然後他轉向李達和張際春,「你們怎麽看待這個副連長?應該怎麽處理?

」李達和張際春的回答都強調要嚴肅處理,尤其是因為他是直屬警衛團出身,必須讓同誌們時刻保持警惕,絕不能姑息縱容。鄧小平作為政委,看到大家都要嚴肅處理這個副連長,於是商量了一下,立刻做出了決定:「之軒同誌,請你組織一支隊伍,今天下午在全體人員面前進行公開審判,按照紀律處理這個副連長。另外,派一些能言善辯的士兵去山上尋找躲起來的鄉親們,正好透過這次大會讓百姓看看我們解放軍和過去的國民黨有何不同!」然而,盡管命令已經釋出,張之軒卻沒有表示要行動,顯然有些難以啟齒,「首長,這個副連長說,中秋夜那天對不起劉、鄧兩位首長。」劉伯承聽了一楞,「是他?在中秋夜,劉伯承和鄧小平在指揮部周圍巡視時,發現一個哨兵裹著被子站崗。哨兵是來自警衛團三連的副連長,因感冒讓小戰士替他站崗,自己則被安排去看中秋晚會。副連長的關心讓劉伯承感到欣慰,但他也理解小戰士的為難。

不久後,這個副連長趙桂良犯了錯誤,現在他坐在禁閉室裏,一碗面條放在面前卻無心動口。張之軒詢問趙桂良是否有什麽想對首長反映的,趙桂良表示願意接受組織的處理,只希望能給同誌們一個教訓。同時,他希望組織能告訴他的老母親,他在戰場上犧牲了。整個故事充滿了人情溫暖和對家的眷戀。兩位領導對待副連長的問題也讓人感到心疼。在禁閉室內,一個年輕的士兵決定要冒險闖進來,張之軒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想要聽聽這位小戰士的看法。士兵說,「首長,我們被誤解了,那些布料是副連長想給我做一身棉衣,毛筆是為了給連裏使用,粉條……是因為劉司令瘦了好多……」 張之軒將這些新收集到的資訊整理後向鄧小平報告。在聽完整個前因後果後,鄧小平說,「無論如何,解放軍隊伍必須遵守紀律,可以滿足副連長的‘要求’,但具體處理方式還是要等待公判大會。

」 在下午的公判大會上,大部份人都是解放軍戰士,還有一些大膽的群眾也加入觀看。當李達宣布趙桂良被處決的命令後,會場頓時沸騰起來。突然,一個焦急的中年人沖進會場,「首長們,不能這樣做,我就是那個掌櫃,那些東西並不值多少錢,不能因此殺人啊。你們的軍紀怎麽會這麽嚴格!」 中年人的求情引起了其他群眾的呼籲,副政委張際春向大家解釋道,「我也不願意看到我們自己的同誌被處決,但解放軍的軍紀不容改變,犯錯就要承擔後果。」 隨後,張際春向劉、鄧匯報了情況,最終鄧小平做出了最終決定,「群眾都是善良的人。但這件事情影響很不好,不能處理不慎導致整個隊伍軍紀混亂,軍紀如同山嶽,必須按照判決執行。」 隨著張際春的離開,劉、鄧決定出去散散心,希望能夠遠離公判大會的痛苦。這些士兵都是優秀的戰士,可惜犯了八路軍的底線。劉、鄧一邊行走,一邊流淚。

事後,老百姓認識到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不同,他們並不是人民的敵人,反而是人民的子弟兵。這支軍隊舉止得體,展現出真正的人民解放軍的形象,這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