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華野10萬人被50萬國軍包圍,毛主席點撥粟裕,關鍵時刻扭轉戰局

2023-12-28歷史

1946年6月,國民黨集結重兵對華東解放區發起進攻,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導致全面內戰爆發。
華中野戰軍主力已經從淮陰撤退,向北行進。山東和華中兩支主力部隊正在逐步接近,並且並肩作戰,在鹽城的漣水、棗台等地不斷打擊敵軍的進攻。
在毛主席的指點下,粟裕果斷行動,逐步挫敗了國民軍對山東根據地的進攻,成功扭轉了華東戰局的嚴峻形勢!

讓老閻今天為你揭秘毛主席是如何在哪裏指導粟裕,並且他又是如何逐步扭轉了失敗的局面!
國民黨歷經將近五個月的時間,從6月打到11月的內戰中,以十萬余人的傷亡為代價,最終奪取了蘇中、淮南、淮北地區。
因此,蔣介石還召開了一場「國民大會」,高調贊揚了兩淮的勝利。
隨後計劃趁勝追擊,擬定了一個兵分四路的進攻方案,企圖切斷我山東與華中的聯系。五十萬大軍逼近時,華野與國民黨之間爆發了宿北戰役。
國民黨曾在此之前采用過調虎離山之計,透過晃攻魯南來迫使我軍分兵抵抗,從而實施山東的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軍隊規模僅有十萬余人,要面對這種未知情況又該如何對付呢?
毛主席在這危急關頭敏銳地觀察到了國民黨的動向,緊急發電示警粟裕、陳毅:「切勿分兵,務必謹慎應對!」
粟裕是天生的將領,一舉一動都透著軍事智慧,他立即接近陳毅的華東野戰軍,準備集中兵力迎擊敵軍。
粟裕兵力明顯不足,他究竟打算怎麽做?而且面對即將來臨的臨城危機,應該采取何種破解方式?
盡管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戰略上互相協作,但它們的作戰行動是分開的。盡管粟裕在蘇中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在其他戰役中卻表現平平,甚至只打一些消耗戰!
就拿9月份來說,華中和山東野戰軍一起參與的兩淮保衛戰,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

與圖文無關的是網路圖片。
薛嶽集中25個半旅,兵分四路,於12月13日從東台、淮陰、宿遷和棗地向蘇北、魯南解放區發動進攻,企圖先占領蘇北,然後消滅山東、華中野戰軍主力在鹽城、漣水的部隊。這是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主任的行動計劃。
國民黨軍隊此次調動兵力充沛,主力編組有序,迅速抵達淮海地區,數十萬大軍逐漸包圍,形勢危急,給我軍帶來了內戰後最為艱難的局面。
此刻,華野兩軍合計人數僅約十萬,只能在戰鬥中不斷後退,利用靈活機動制造戰機,攻擊敵軍薄弱處。按照粟裕的話來說,就是「叫花子打狗,一邊打一邊走」。
各位師長們齊聚山東臨沂,參加了山東、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的會議,就敵軍情況展開了分析。
毛主席一直強調「先攻擊弱敵,後攻擊強敵」,根據他的戰略理念,兩支紅軍對國民黨四路軍隊的實力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並成功地找到了敵軍的要害!
華野軍究竟取得了怎樣的研究成果?他又是如何成功突破困境的呢?
毛主席的戰略指導使得宿北之戰扭轉了危局。
盡管國民黨的四路軍隊聲勢浩大,但卻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各路軍隊之間的間隔極為巨大,這一直是國民黨部隊最大的缺陷,即缺乏團結。
在這段時間裏,發生了一個特別巧合的事件。紅二方面軍正在進行長征時,被國民黨軍隊圍困,但最終卻成功地悄無聲息地從國民黨兩支部隊之間溜走了。這表明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之間的糾紛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戰術配合。

當然,這也為我軍提供了各個殲滅敵軍的絕佳機會。但是,首先應該從哪個方向著手卻成了一個問題。東台、淮陰和棗地這三路已經遭受到我軍的打擊,所以現在前進要格外謹慎,因為只剩下宿遷還未與我軍交鋒。
敵軍宿遷方向是國民黨第69師,原為廣東部隊,剛剛調往山東。他們對我軍和地形都不太熟悉。師長戴之奇還是蔣介石的忠實支持者。此外,他們還得到了11師的增援,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從12月13日開始,敵軍分成兩路,分別從宿遷新安鎮和沭陽發動進攻。隨著時間推移,敵軍部隊之間的間隔越來越大。國軍69師預備隊中的3旅、41旅、60旅和92旅均是臨時組建的,分別從三個師抽調而來,因此內部存在較多矛盾。
我軍還有一個優勢,即69師的進攻方向恰好對準了我軍主力的待機位置,因此無需進行過多調動,就能夠實施南北夾擊,這可謂是主動送上門來的經驗值。
完成對敵軍的分析後,粟裕、陳毅等人開始研究作戰計劃,他們考慮了先攻擊新安鎮方向的敵軍和先打沭陽的敵軍兩種方案。
首要考慮第一方案,只有當新安鎮方向的敵軍左縱隊行軍速度過慢時,才會考慮第二方案。

陳毅和粟裕
敵軍在14日對我軍位於五花頂以南的陣地發起突然襲擊,但遭到了我軍的反擊。隨後他們縮回了嶂山鎮,之後,敵軍的41旅、60旅和276團相繼進攻,但都被我軍擊退。可以說,他們做了一系列嚴重錯誤的示範。
我軍主力毫發無失真,反而透過對這支小部隊的進攻,完全掌握了69師的進攻部署。
決定在15日的拂曉分時對69師進行反擊,此舉徹底改變了蘇北的局勢!
烽山位於宿北戰役的制高點,盡管海拔只有883公尺,但宿北地形廣闊開闊,以平原為主,只有少數小山丘,村落也分散稀疏。
烽山高聳入雲,超過八百米,顯然是這片平原上最為雄峻的防禦要塞。
經過多次進攻的失敗後,敵軍63師將註意力集中在烽山上。師長戴之奇將預備部隊分散至周圍村莊和烽山,同時在山頂派遣了一支「精銳」的加強團進行守衛。
他們不僅搶劫,還砍伐樹木,湊集了數萬根柴火,將它們堆放在山頂挖出的戰壕外,形成一道火墻和土墻防線。此外,他們還布置了10多門口徑各異的大炮,嚴密地控制著周圍2000公尺範圍內的目標。
戴之奇相信這樣的戰術可以確保進攻並為部隊提供掩護,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所面對的是我軍第8師的魯南隊伍,他們在山地作戰方面經驗豐富,擅長攻堅。僅僅經過一夜的戰鬥,他們就成功奪取了烽山,並在當天傍晚將敵軍第3旅圍殲。次日,他們又殲滅了69師41旅、60旅的大部隊,一路凱歌向前,一直戰至19日的黎明。
69師大營在我軍逼近時,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被俘,整個69師幾乎全軍覆沒。
我軍不僅未能實作國民黨4路圍攻的計劃,而且成功打垮了其中一路,切斷了南北聯系,使其暴露出側翼。
粟裕原本計劃趁勝追擊殲滅增援的敵11師,但在69師被全殲後,敵軍變得異常警惕,轉而利用運河采取防禦姿態。
宿北戰役的勝利並非終結,而只是開啟國共內戰的序幕!
魯南戰役的勝利扭轉了華東的形勢。
經過宿北一戰,我軍俘虜了1.3萬余名敵人,擊斃傷8000余人。盡管嚴重削弱了敵軍宿遷東進的行動力,但卻失去了兩淮地區,因此總司令陳毅受到了批評。
饒漱石向中央建議,提出用粟來代替陳。這樣一來,盡管粟裕仍然是副司令,卻擁有指揮華東部隊的絕對權力。
粟裕原本計劃進攻敵方的第74師,但在蘇北戰役後,備受挫折的11師和74師卻紋絲不動,使得他難以下手。
魯南敵軍打算兵分4路,趁虛而入,打不了74師,反而粟裕當即將目光轉向了魯南地區國民黨77師的馮治安部。
毛主席此刻又發來電報,指示先攻擊實力較強的敵軍第26師,迫使較弱的第77師後退。
盡管這與我軍先弱後強殲敵的戰術不符,但華野軍在經歷宿北戰役的鍛煉後,其戰鬥狀態已完全改觀。
即使敵方是被稱為「國軍精銳」的26六師,粟裕和毛主席均認為,我軍可以集中兵力,完全有能力與其交戰。
敵26師的第一快縱隊,配備有汽車營、通訊營、工兵營和戰車營等加強部隊,同時還裝備了美械榴彈炮,可謂是國民黨最強大的機械王牌。
其他三路的敵51師、59師、77師可以說黯然失色,相比之下,這一枝獨秀。

然而,26師的位置十分突出,受到了左右鄰軍空襲的嚴重影響,這對我軍有利,可以更容易地將其分割殲滅。
中央的電報解釋了為何要先打26師:「魯南戰役對整體形勢至關重要。即使蘇北各城全部失守,只要這場戰役取得勝利,我們也有辦法奪回城市,因此必須集中兵力,並優先進攻第26師。」
粟裕率領參戰部隊於1946年12月23日開始分路向魯南地區隱蔽開進,同時下令各部利用行軍間隙進行各種臨戰準備,特別是重點動員打擊敵機械化部隊。
我軍於1947年1月1日抵達作戰位置,並在次日傍晚突然發動進攻,左右縱隊共15個團分別向目標敵軍發動了進攻。
敵軍此刻還在享受元旦的喜悅,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直被視為軟柿子的華野軍竟然對他們發起了突襲。
可以預見,戰役的結果將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26師的師長馬勵武正在嶧縣盡情享樂。

蔣介石精心策劃了魯南進攻計劃,但不到20天就宣布了失敗。
51師的兩個團覆沒,被俘人數高達8000名,就連師長周毓英也被我軍俘虜。
1947年1月20日,魯南戰役結束,共有8000余人傷亡,殲敵5.3萬余人,成為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殲滅戰。
這次戰鬥不僅捍衛了山東根據地,還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殲滅了兩個整編師的敵軍,對國民黨高層造成了震撼,蔣介石認為這是 「二十年來剿匪最大的損失。」
毛主席具有遠見卓識,多次為粟裕、陳毅等提供戰略指導,引領華野軍成功挫敗國民黨軍對山東根據地的進攻,取得了解放戰爭中的重大勝利。這不僅扭轉了華東戰局的嚴峻形勢,更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為後來的淮海戰役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