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86年,雙銜將軍楊斯德解決「華航事件」後,南懷瑾給他寫詩有何意

2023-12-16歷史

前言

1947年,26歲的楊斯德奉命到韓練成部作內線工作。在奪取萊蕪城時,陳毅給他下令,讓他和他的副手留下做內應,以戰勝敵2萬人馬。

解放後,楊斯德主要做統戰工作。1986年,楊斯德圓滿地解決了「華航事件」,後來為了與台灣關系更上一層樓,楊斯德在南懷瑾先生的香港寓所會見了神秘客人。

「雙銜將軍」楊斯德

1947年,蔣介石要在華東戰場,調動30多萬部隊,組織「魯南會戰」,意圖「南北夾擊」消滅華東解放軍。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的陳毅則想到了「聲南擊北」的策略,悄悄把部隊運到北線萊蕪地區,利用內線工作策應我軍行動,以消滅老蔣南下參加會戰的北線部隊。

所謂的「內線工作」,既要輸送敵軍情報,又要瓦解敵軍工作。遊走在敵人心臟的活計,需要一個集大勇、大智、大忠於一身的人來完成。華東軍區首長幾經選擇,最後決定由時任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員科科長的楊斯德,以及一名助手來完成。助手是楊斯德的副職副科長解魁。

與此同時,國民黨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受命率部到了山東。他接到了白崇禧的命令,讓他想方設法要保存這支隊伍。進攻解放區,與解放軍作戰,何談保存實力?於是,韓練成幾經聯系,找到了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

舒同考慮到內線工作,覺得韓練成是個突破口,便派楊斯德和解魁兩人到韓部做工作。話說回來,韓練成為何要找共產黨求助?原來,此人出身西北軍,大革命時期曾經受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的影響,後在重慶與中國共產黨秘密接觸,由此建立了聯系。關鍵是,韓練成非蔣嫡系,也非桂嫡系。

楊斯德入職前,化名「李一明」。因為是韓練成請來的,所以部隊都親切地管他叫「李秘書」。不過,四十六軍還有白崇禧的親戚,以及南下參加會戰的李仙洲集團、及其所轄的十二軍、七十三軍。這些勢力可對「李秘書」是心存懷疑的。

楊斯德和助手遊走在敵軍核心地帶,不僅要把敵人北線行動情報送出去,還要保護我軍在殲滅敵人時,避開韓部。這任務難度之大,可以想象。好在,楊斯德緊緊抓住了韓練成。韓練成每次遇到棘手的難題,都會向楊斯德請教。

一次,韓練成向楊斯德透露四十六軍進攻解放區會被吃掉的擔憂。楊斯德向他建議,盡量拖延時間,不能在前邊進攻。對此,韓練成聽從了。

可負責北線指揮的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副司令李仙洲偏偏讓四十六軍在前,並催促其加快南下速度。

這種情況下,楊斯德親自返部去找陳毅談。陳毅讓他帶話給韓練成:

「我們打李仙洲集團,將不打四十六軍,待消滅了李總部,和下轄的十二軍、七十三軍後,可以放開東北方向,讓四十六軍回到膠濟線去。」

末了,陳毅叮囑楊斯德:

「若是四十六軍和七十三軍搞到了一起,我們不得不連四十六軍一起打的時候,你就要勸說韓練成放下武器,我們將保證他的安全。」

楊斯德回去後,遵循這一原則貼近韓練成做工作。此後,韓練成不僅把重要情報供給楊斯德,而且聽取楊斯德的建議,盡量拖延南下時間,甚至向李仙洲提供有利於我軍的反建議,為我軍主力北上爭取時間。

當我軍主力對萊蕪城形成包圍態勢後,陳毅透過情報員向楊斯德傳達命令:「為了求得此次戰役的徹底勝利,決不撤出你們兩位同誌,以你們兩人戰勝敵兩萬人。」為了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楊斯德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

當萊蕪戰役打響後,韓練成收到了前往增援的命令。此時,楊斯德告訴他不能增援,增援就等於送死。韓練成說上級命令難違,楊斯德考慮後,向他建議「假打」。

我軍攻城炮火猛烈,敵軍亂作一團。在飛機上指揮戰事的王耀武命令韓練成率部進城,與李仙洲面商突圍之事。韓練成找楊斯德商議,楊斯德主動要求一同前往。

由於事先溝通不足,韓部進城竟然遭遇了李仙洲七十三軍的守城部隊攻打。槍林彈雨中,韓練成險些中彈。危急關頭,楊斯德迅速把韓練成拉到身後。等守城部隊上報後,韓部才順利進了城。之後,經商議,得出結論當夜突圍。

此時,楊斯德認為韓練成現在起義,或率部放下武器已經不太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讓韓練成脫離部隊。他想,若是讓敵軍失掉一大將,必會挫其銳氣。於是,楊斯德將想法向韓練成說了,韓練成深受感動。

韓練成隨後問他:「那你呢?」楊斯德微微一笑,說:「我個人犧牲了,對於一個共產黨員來說,是沒有關系的。」

不久,楊斯德在四十六軍集合準備突圍的時候,借口「軍長到後面看看部隊」之由,把韓練成藏在了一個防空洞裏。這樣,致使李仙洲整個部隊的突圍時間,整整延遲了一個小時。加之,韓練成脫離了軍長的位置,造成了四十六軍的指揮混亂,進而波及了七十三軍。這對我軍取得大勝,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戰後,楊斯德被授予了特等功,獲獎金一萬元現金。面對榮譽,楊斯德微微一笑說:「勝利歸功於陳、粟首長指揮的好。」他旋即把獎金全部作為黨費交給了組織。

在淮海戰役開始,楊斯德又以國民黨少將高參的身份,深入到國民黨第三綏靖區部隊內部,協助何基灃、張克俠兩位將軍,策動該部在賈汪地區起義。

那時,楊斯德扮演的角色有多厲害!連起義部隊的口號都是:「楊斯德部隊!」

此次起義中,楊斯德歷險之多、用智之巧,遠不少於萊蕪戰役之內線工作。所以,後來藝術家把這次起義搬上了大銀幕,名為【軍刀將軍】。

回顧楊斯德的早年經歷,他是山東滕州人,1938年,不滿十七歲的他參加了革命,26歲就被委以重任,27歲甚至當了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司令部少將參謀。建國後,楊斯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1955年,楊斯德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由毛主席簽發命令,他又被授予少將軍銜。可以說,「雙銜將軍」的名號是用實力換來的。

解放後,楊斯德較長的時期在總政聯絡部,主要從事統戰工作。這一幹就是幾十年。

「華航事件」的談判結果,由楊斯德拍板

1984年,楊斯德由於統戰工作做的出色,遂被調任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

早在50年代,中央就成立了「中央對台領導小組」。開始,鄧穎超直接領導該組,後來,楊尚昆兼任組長。作為「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的下轄部門,楊斯德由楊尚昆直接領導。

楊斯德每天所要處理的事務很繁雜,比如,安排海峽兩岸高層領導會晤、有關「三通」工作的準備、吸引台商投資等等。但對於楊斯德這位老聯絡部長來說,似乎都打理的井井有條。

此外,楊斯德還常作為楊尚昆的代表,出席一些重大活動,以及處理一些突發事件。

1986年5月3日,楊斯德突然接到一份緊急報告:

台灣中華航空公司B198號波音747貨機機長王錫爵駕機飛抵廣州白雲機場,要求在祖國大陸定居,與家人團聚。機上還有副駕駛董光興、機械師邱明誌倆人,以及貨物二十二萬磅。如何處理?

楊斯德看過後,立即向有關部門下達了三項命令:

一、遵照中央來去自由的政策,盡快幫助王錫爵與家人聯系,以使其早日團聚;

二、要接待好飛機上的另外倆人;

三、要絕對保證飛機及貨物的安全。

在楊斯德的命令傳達不久,我民航總局致電邀請華航:

盡早派人來北京商議有關飛機貨物和機組其他成員的處理問題。

民航總局等了數天都不見對方給出回復。原來台灣那邊早已亂作一團。當時,台灣實行「三不」政策,「不對話、不通航、不通郵」,王錫爵突然駕機回歸像是給他們敲了一擊悶棍!

台灣方面層層上報,最後到了蔣經國那裏,蔣經國只有一句話:「小心處理」。後來有人建議:「要談判,主動應戰!」蔣經國思慮良久後,才作出決定:「談判!」

這樣,華航透過香港太古集團姚剛給民航總局傳話,說願意派人在香港商談。

隨後,中央決定由楊斯德牽頭、民航總局局長胡逸洲等人組成赴港談判領導小組,並賦予楊斯德有最後決定權。

會談過程中,台灣方面多次要求由第三方出面,盡量回避與我方直接接觸。楊斯德則明確指出:

「這完全是我們兩家公司、同胞兄弟之間的事情,你們完全有技術力量,沒有必要委托他人辦理。」

接下來,雙方先後會談了四次,對每次談判,楊斯德等人都做了充分準備。最後,楊斯德強調:

「始終貫徹原則問題寸步不讓,枝節問題靈活掌握的方針。」

在會談紀要上,對方提出要去掉:「台灣中華航空公司」中的「台灣」二字。而要增加:「中華航空公司要求中國航空公司,應該基於人道立場,並按民航慣例,迅速交回飛機、三名機組人員及貨物。」

我方對前者同意,對後者則沒有理睬。接受王錫爵回國定居是我們早就定下來的,這樣,台灣方面也沒再堅持。

會談紀要簽字後,雙方鼓掌透過。談判結束後,楊斯德將機組人員的花銷都給結算了。他說:「都是同胞兄弟,都是一家人,這點錢就算了。」這個行為,讓台灣代表很感動。

後來,這件事在香港引起了不小轟動。美駐香港官員普遍認為:

中國在處理華航事件上幹得非常漂亮,合情合理,其誠意令人敬佩!

也正是如此,「華航事件」實作了海峽兩岸對話的零突破。此後不久,楊斯德先後三次與李登輝、蘇誌誠進行了秘密會談。

楊斯德與南懷瑾先生互贈詩詞

為了讓兩岸關系更上一層樓,楊斯德與代表李登輝的蘇誌誠進行了幾次會談,他們選擇的談話地點——著名國學大師、禪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香港的寓所和講堂。

為什麽要選擇南懷瑾先生作為中介人呢?原來,南懷瑾先生除了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外,他更贊成擁護祖國統一大業。南懷瑾先生曾對李登輝說過:「不要做歷史的罪人!」而李登輝對南懷瑾先生向來是尊重的,常有大事向他請教。

在與蘇誌誠會談中,楊斯德多次申明希望台灣當局「停止軍事對峙、停止一切敵對行動、停止一切危害兩岸關系和統一的言論的行動」。這也被稱為「三停止」主張。

而蘇誌誠的眼神總是躲躲閃閃,說話支支吾吾。最後,雙方的談話也沒有達到什麽效果。

對此,南懷瑾先生深表遺憾。後來他詢問身邊人:「楊斯德先生業余愛好是什麽?」得到「喜歡釣魚」的回答後,南老當即書寫一首詩,贈送給楊斯德:

尚父精神老更道,一桿垂首釣神州。

八百諸侯皆吞餌,唯有夷齊不上鉤。

楊斯德看過後,當即和詩一首:

萬馬奔騰驥當道,丹心一顆向神州。

和平誠信非香餌,眾望所歸無須鉤。

南懷瑾先生的詩,並非表面所指的「釣魚」,而是在大陸代表與中國台灣代表會談之後寫下的,尤其是後兩句更為明顯。

而楊斯德的回答也是格外出色,他指出大陸是滿載著誠意去的,沒有彎彎繞繞。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是和平、誠信,就會收獲人民的信任。

楊斯德退休後,依舊關心黨、國家、軍隊的事情。尤其是台灣方面的情況。他生前對子女們說過:「台灣回歸是遲早的事!我是看不到了,我希望你們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