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吳忠性:拒絕跟國民黨去台灣,為解放軍入藏繪地圖,兒子是正國級

2024-04-15歷史

1950年,為了解放西藏,盡快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解放軍部隊於當年10月份入藏。然而西藏地區遼闊,將士們卻了解甚少,這給解放工作帶來了重重困難。首當其沖的便是缺少藏區地圖,這個時候,有位技術人員站出來解決了這個問題。

解放軍入藏時,他幾乎憑借一己之力畫出西藏地圖,為解放工作作出了關鍵貢獻。

這個人原先曾是國民黨的技術人員,由於不願意跟隨國民黨去往台灣,所以選擇留在了新中國。後來他的兒子參加工作,一路高升,官至正國級。這個人究竟是誰?他為何拒絕去往台灣?又是如何畫出入藏地圖呢?

農村少年

吳忠性原先畢業於中央測量學校,學的是制圖專業,在那個年代,像吳忠性這樣的技術人員是非常稀缺的,因此畢業後就被分配去國民黨測量總局工作。對於家境貧寒的吳忠性來說,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養家糊口是不成問題的。

由於吳忠性出身在安徽的一個農村,小時候家裏很窮。祖上雖然做過官,也算是書香門第,但到了吳家這一代已經沒落了。為了振興門第,改變命運,吳忠性從小就勤奮讀書。後來成功考入中央測量學校,也是為吳家爭了一口氣。

學校的學習雖然很苦,但比起吳忠性家鄉的窮苦卻不值一提。其他的富家子弟大多不好好讀書,有的翹課逃學的,也有退學不上的。唯獨吳忠性一直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在知識的海洋裏孤軍奮進,最終憑借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

1936年,吳忠性成為國民黨測量總局制圖科一名技術員,剛剛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次年抗日戰爭就爆發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隨之北平淪陷,上海淪陷,南京政府也被迫遷移至武漢。

先國後家

吳忠性跟著工作單位一起遷徙,第二年,家鄉安徽被日本人占領,妻子和母親只能逃到武漢來找他,帶著的還有吳忠性一歲的兒子吳邦傑。只是武漢很快也成了不安穩之地,日軍的鐵蹄很快又踏到了武漢來。一家四口又只能前往桂林,整個抗戰時期,吳忠性一家一直在跟著工作單位到處遷移,直到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後,1944年,到了重慶才基本穩定下來。

遷移期間,次子邦國和三子邦勝相繼出生。吳忠性也從一名技術員調任為中央測量學校的老師。然而令吳忠性感觸最深不是升職或者長年遷徙之苦,而是大漢名將霍去病說過的那名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如今若改為「日寇未滅,無以家為」便是吳忠性最深刻的感受了。

日寇侵華期間,吳忠性一家跟隨單位相繼遷移至桂林、平壩、鎮寧、貴陽等地。一路走完,越是看到老百姓受到戰亂之苦,越是爆發出強烈愛國意識。吳忠性也下定決心,要透過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國家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去往印度

抗戰勝利後,為了提高測繪能力,國民黨當局派出了三名專業的技術人員,前往英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吳忠性一直是專業技術最優秀的技術員,否則也不會調往中央測量學校任教,因此成功被選中。

能去往英國留學讓吳忠性非常開心,這時的吳忠性決心靠專業技能為國家做貢獻。然而無論是在平時工作中還是教學時,他還是經常會覺得能力上有所不足,如果能夠透過學習洋人的技術,提升中國的測量水平,那會讓中國的測量繪制技術提升許多。

吳忠性經過精心準備後,滿懷期望地去了英國。但並未向他預想那樣在英國學習到先進技術,而是被英國人送去了殖民地印度。雖然中國成為了二戰時期的戰勝國,但洋人對中國的態度仍沒有太大改觀。對於中國學者也沒有太多重視,派往印度殖民地,算是將其簡單打發了。

印度距離英國較遠,那裏的測量機構不會掌握太多英國資訊,英國人也比較放心。沒有達成去往英國的目的,吳忠性等人不免失望。然而能夠去往印度也算是一定的安慰吧。吳忠性很快調整好心態,牢記自己為國為民的目的,認真地留在印度學習。

吳忠性本身窮困出身,又讀過幾年私塾,因此吃的了苦,耐得住寂寞。在異國他鄉努力學習英國的測量技術,由於刻苦,且本身底子好,他進步很快,國外的技術遠比國內精確先進,令他大開眼界。更加增強他希望提升中國測量技術的決心,畢竟我們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太大了,如果不奮起直追,將來必然被別人遠遠甩在身後。就這樣,吳忠性抱著滿腔熱枕努力的學習起來。

一次學習中他突然發現,印度的一些地圖,居然將中國西藏的一部份領土畫到了印度領土中。吳忠性常年從事制圖工作,對這些東西非常敏感。尤其是涉及中國領土的範圍的地方,從來不敢有一絲一毫大意。

考慮到印度的劃分方式,將來和中國必然會產生領土紛爭問題。當下,吳忠性不敢大意,將兩國邊界測量繪制問題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除了兩國領土的接壤地帶,他還對整個西藏地區,和印度地區都做了充分研究。以便將來兩國沖突時,把這些東西作為領土爭奪的依據。

登記退黨

經過兩年的學習,到了回國時候,吳忠性便將自己學習和研究得到大量書籍資料一並帶回國內。都是他這兩年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包括他對西藏問題的所有研究。畢竟土地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領土的問題就是一個國家根本的問題。吳忠性的專業技能就在這上面,這些資料就對國家非常重要。

回國之後,吳忠性依靠優秀的專業技術,升任為測量學校制圖科主任。這時也恰逢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在國內形勢上逐漸敗退。1948年,國民黨打算精選幹部,要對國民黨黨員重新登記。

在之前,吳忠性曾加入國民黨。後來眼見國民黨的所作所為,把國家搞得一片混亂,逐漸喪失人心。身為技術人員的吳忠性等人都產生了反感情緒,這一次國民黨重新登記黨員,更讓眾人十分憤慨。

一開始眾人由於工作原因加入國民黨,如今國民黨一路倒行逆施且不說,就連入黨退黨都如此兒戲,對於因信仰而入黨的那些人來說,簡直就是莫大侮辱。在他們看來,國民黨哪裏還有威望可言。吳忠性與科室一幫工作人員果斷選擇拒絕登記,毅然結束國民黨。

隨後歷史的行程也證明眾人的判斷,國民黨倒行逆施,在國內最終一敗塗地。不得不在1949年逃往台灣。臨走之前,蔣介石極力搜刮民財,能帶著的全部帶走,帶不走的也毀了。

吳忠性所在的測量學校也包含在內,要一並搬去台灣,吳忠性一個人也阻止不住,但本人卻表示堅決不去往台灣,就要留在這裏。絕不願再跟隨蔣介石,那也是繼續助紂為虐罷了。最終,吳忠性帶著一家老小都留了下來。

留下來的吳忠性繼續秉持心中的理想,把自己所學到的技術貢獻給國家,幫助國家發展進步。而對於吳忠性這樣的技術人才,中國共產黨給予非常高的重視。1950年,吳忠性被任命為西南軍區測繪分局制圖科科長,又重新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崗位上。

解放西藏

也是在這一年,全國各地基本都迎來解放,西藏地區卻還沒有被解放。這主要是因為藏區民族問題比較復雜,於是新中國中央政府打算采取和談的方式和平解放西藏。多次通知藏區政府,派出代表來北京商議解放西藏的事宜。但遲遲不見成效,武力解放也不得不早做準備。

解放軍進入西藏要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由於西藏海拔高,且區域遼闊,對於作戰的解放軍部隊而言,要適應高原氣候。第二個問題是,我軍對於西藏的了解非常少,如果冒然入藏作戰,迷失方向,必導致部隊承受不必要的損失。

如何規劃作戰方案,以及了解西藏具體情況成為當務之急。所以解放軍部隊急需一份專業化的藏區軍事作戰地圖。在此之前,關於西藏的地圖資料一直都非常少,且相對老舊。新的地圖資料短時間裏又難以找到,如果現在派人探查測量則又更加費時費力,解放西藏的時間又不知將會推遲到什麽時候。

而吳忠性在印度專門研究這些內容,當初為了確定邊界線問題,他在印度仔細的研究繪制了西藏和印度的地形地貌,以便將來雙方發生沖突時能用到,對於藏區的地形規劃可以說了如指掌。因此當解放軍部隊一籌莫展之際,吳忠性拿出了自己的研究內容,並為解放軍畫出了入藏作戰路線圖,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眾人都疑問道,你是如何對西藏了解這麽清楚?地圖如何繪制得這麽精準無誤?吳忠性當下把自己在印度的經歷一一說了,眾人這才明白是怎麽回事,心中不禁大感佩服,同時又感慨吳忠性竟有如此之遠見。

有了這些地圖幫助,解放西藏前行的障礙基本被掃平了,剩下的只是用兵的時間問題。針對一些冥頑不靈者,中央政府派解放軍越過金沙江,以雷霆之勢解放了昌都。藏軍哪裏見過這麽勇猛的軍隊,被打得四散奔逃,膽寒不已,更別提再戰了。

這時西藏內部的愛國人士站出來呼籲,接受北京中央政府的和談。同時解放昌都後中央政府也再次發出和談的敦促,提前親政的達賴便同意了和平談判的意見。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共識,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一共十七條。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受到熱烈歡迎,西藏迎來和平解放,全國人民都歡欣鼓舞。

吳忠性尤為激動,他曾飽受戰亂之苦,深知有國才會有家的道理。因此努力工作,希望報效國家,為國家的強大作出一份屬於自己的貢獻。如今西藏和平解放,其中就有他的一份功勞,能為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貢獻,可算是得償所願,如何能夠不高興。

傳承精神

對於吳忠性的功勞和貢獻,國家和中央也非常肯定,贊賞了他的愛國精神和精湛的專業技術,為祖國統一作出的巨大貢獻。之後,把他調任到解放軍測繪學校任教,希望他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出來。

吳忠性也不負國家期望,在教師的崗位上繼續貢獻自己的所學所長。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技術和經驗都教給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測繪技術人才,就培養出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就有近千人之多。對於自己的子女吳忠性也認真教導,並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其中二兒子吳邦國秉承著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投身政治,後來一路做到了正國級的官職。

而吳忠性自身則一直是作為中國測繪界的權威人士,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較知名的有【地圖投影論文集】、【國家大地圖集地圖投影的選擇和設計】等諸多作品。

後記

吳忠性一生雖然沒有投身過軍教,但他憑專業的技術一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付出著。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吳忠性這樣的人才支撐,國家才能走過漫長的艱苦歲月,最終迎來新中國的成立。我們緬懷先輩的同時,也要一直牢記並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