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紅軍長征有多難,11次戰略調整,數次更改目的地,最終才到陜北

2023-12-28歷史

由於共產國際派來的高級軍事顧問,「洋欽差」李德的瞎指揮,致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遭到了巨大的損失,中央蘇區已經不能再待下去了。

中央紅軍被迫離開蘇區,進行戰略轉移,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征。參加長征的一共有四支隊伍,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張國燾和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還有徐海東、吳煥先領導的紅25軍。

這四支參加長征的紅軍隊伍中,中央紅軍走的最為艱難,路途最遠,損失也最大,從出發時的80000多人,最終到達陜北的時候僅剩下了7000余人。

我們通常提到的長征一般都是指中央紅軍,也就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這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具傳奇色彩和史詩色彩的事件,有人把紅軍長征同【聖經】中的出埃及記相比較,這兩個故事差不多,都是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在偉大的人物的正確帶領下,走出困境,開創一片嶄新的天地的故事,不同的是一個是神話故事,另一個是我們革命先輩創造的歷史神話。

紅一方面軍的長征總共25000裏,途中是不斷地在打仗,除了打仗之外,還不斷地在開會,不斷地進行戰略調整,最終才到達正確的目的地——陜北。

據統計,紅一方面軍在長征中一共經歷了12次戰略調整,也就是說,紅一方面軍在長征中經歷了至少12次重要的會議,最少經歷了12次爭吵,也意味著12次的戰略方向的失敗,長征,也是紅軍從一次次失敗中走向成功的勵誌之路,所以長征精神一直值得我們去學習。

今天這篇文章就試圖探討紅軍在長征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他們怎麽進行戰略調整,一點一點的走向成功的。

1.最初的目的地

紅軍進行長征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李德和博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而是繼續由毛主席領導,那麽第五次反圍剿不會失敗,紅軍或許不會進行長征。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是我們看當時蔣介石的戰略,即便是換了毛主席指揮,最終估計也難以在蘇區繼續待下去,其他根據地沒有李德的指揮,最終也都走上了長征的道路,從這一點上來看,長征或許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經之路。

當86000多紅軍浩浩蕩蕩的走出蘇區的時候,他們的目的地並不是3000多裏外的陜北延安,更不會想到他們這一走就是25000多裏,他們最初的目的地是湘西,和那裏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這是極其秘密的計劃,但是在透過蔣介石布置的四道防線之後,出發時的86000多紅軍,僅剩下30000多人了,就連到湘西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這個戰略計劃,也清晰的暴露給了蔣介石。

隨後,識破紅軍意圖的蔣介石在紅軍的必經之路上布置了五六倍於紅軍的兵力,設定了四道防線和口袋陣,就等紅軍從大山裏出來,一頭鉆進去。

所有的這一切李德和博古渾然不知,但是躺在擔架上的毛澤東早就覺察到了危險。

2.第一次戰略調整-通道會議

毛主席是用兵高手,像什麽圍點打援、步口袋陣之類的把戲,他早就玩的出神入化了,雖然他生病躺在擔架上,隨著大軍在大山裏行軍,但是早就透過一些有限的情報得知了蔣介石的部署,他明白如果還按照之前的戰略行進,那麽這剩余的30000多紅軍也可能不保。

於是毛主席聯合張聞天、王稼祥去找周恩來,向他提議:目前去湘西的計劃已經暴露,敵人在前面已經布置重兵,如果再按原計劃行進,就是自投羅網,現在應該及時改變戰略方向,出其不意,向敵人薄弱的貴州行進。

在毛主席的爭取下,紅軍在湖南通道縣舉行了一次緊急會議——通道會議,會議的議題是改變原定的行動計劃,向貴州進軍。

博古和李德不同意毛主席的提議,他們仍然堅持到湘西去,但是絕大多數人早就忍受夠了李德的瞎指揮,同意毛主席的提議,所以雖然李德和博古強烈反對,會議還是決定按照毛主席的提議,向貴州進軍。

這是毛主席在長征中第一次發聲,正是他的這一次力爭,使紅軍度過了長征中的第一個最大危險。

3.第二次戰略調整-黎平會議

通道會議3天之後,紅軍就攻占了貴州黎平縣城,並又一次召開了會議,討論紅軍下一步行動的戰略方針問題。

因為原定進入湘西的計劃被否,李德心裏很不服氣,所以在這次會議上,李德堅持要從黔東北繼續前往湘西,而毛主席則堅持向黔北方向前進。

經過了十分激烈地爭論,最終毛主席的提議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會議透過了新的決議,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進入湘西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計劃已經不可能了,這基本是給李德的計劃判了死刑。

既然湘西已經不適合作為新的革命根據地了,那麽新的革命根據地應該在哪裏呢?會議討論認為,新的革命根據地應該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地區。

通道會議是在危急情況下的緊急討論,而黎平會議直接否定了紅軍出蘇區時的戰略方向,放棄了湘西,把貴州地區當做未來新的革命根據地。

戰略方向既定,紅軍立即朝著遵義城行進,渡過烏江天險,然後紅軍在幾個黔軍俘虜的帶領下,化妝成黔軍,詐開遵義城門,毫不費力地占領了遵義城。

黎平會議中決定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的革命根據地,現在遵義已經解放了,看起來戰略轉移已經結束了,但是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進占遵義後的紅軍很快發現,這個地方不適合作為新的革命根據地。

4.第三次戰略調整-遵義會議

紅軍占領遵義後,就立即召開了長征途中最重要的遵義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以周恩來助理的形式回到了軍事指揮崗位,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可以說這個決定挽救了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因為從之後的戰鬥來看,如果沒有毛主席的天才指揮,中央紅軍是不能跳出蔣介石的重兵包圍圈的。

遵義是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家,紅軍想在這裏建立根據地,王家烈想奪回自己的家,而蔣介石更把貴州看成一塊肥肉,他想借圍剿紅軍的機會,一同收拾掉貴州的王家烈。

所以蔣介石又重新調集幾十萬大軍,朝著遵義而來,形勢又一次危急起來,剛剛確定的戰略計劃不得不進行更改。

這時劉伯承提議北渡長江,到四川去發展,因為那裏是劉伯承的老家,他對那裏十分熟悉,覺得適合作為新的革命根據地,再加上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也在四川,兩支隊伍會師後力量加強,可以赤化四川,作為新的根據地,再進行全國的解放。

四川是天府之國,比全是大山的貴州強太多了,漢高祖劉邦就是以四川作為根據地,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統一了天下的。

北渡長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前途看起來又是一片光明了,在確定了新的戰略方向後,紅軍立即北上,打算北渡長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合,與此同時,紅四方面軍也開始南下接應中央紅軍。

但是隨後的土城戰役讓這個美好想象成了泡影。

5.第四次戰略調整-紮西會議

遵義會議上的北渡長江計劃沒有錯,錯就錯在低估了川軍,劉伯承基於以往的印象,認為川軍是和王家烈的黔軍一樣戰鬥力低下的軍隊,但是劉伯承錯了,川軍經過劉湘的大力改革,早已今非昔比。

得知紅軍要北渡長江進入四川,劉湘除了派重兵把守長江天險外,還派出大量川軍進入貴州,參加對紅軍的圍剿。

復出後的毛主席躊躇滿誌,面對尾追不舍的川軍,想殲滅這股川軍,去掉這個煩人的尾巴,於是雙方在土城開打。

槍聲一響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川軍可不像黔軍那樣一打就潰,他們不但裝備好,作戰也十分頑強,本來以為是一塊肥肉,咬到嘴裏卻發現是一塊硬骨頭,差點把牙給崩了。

川軍將領郭勛祺在土城戰役中一戰成名,幾乎將我軍將領虐了一個遍,就連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都親臨前線指揮,依然不能啃掉這塊硬骨頭,敵人的增援更是源源不斷。

本來想吃掉這股原本認為好打的川軍,而現在卻在背水陣上陷入險境,反而有被敵人吃掉的危險。

在危急時刻,長征中的禦林軍-陳賡帶領的幹部團出陣應戰,抵擋住了川軍的進攻,穩住了陣地,毛主席立即提出,放棄北渡長江計劃,渡過赤水河回師貴州。

紮西會議上做出新的戰略調整:各軍團迅速擺脫川軍的追擊,並改為在川黔滇邊境發展根據地。

這個決定也是在緊急情況下做出的,這次戰略調整幫助紅軍暫時脫離了險境。

6.第五次戰略調整-會理會議

為什麽說紅軍暫時脫離了險境呢?因為這個時候周邊幾股勢力全都盯住了中央紅軍,劉湘的川軍不想紅軍進四川,王家烈急著想把紅軍攆出去,而雲南的龍雲更不想紅軍進雲南,這幾個軍閥平時互相不對付,這個時候目標卻出奇的一致,他們都派出大量軍隊,和蔣介石的中央軍一起圍剿紅軍。

所以很快啊,中央紅軍又陷入了險境,比第五次圍剿的時候還要危險的險境!不過總算是遵義會議上做出了正確決定,讓李德靠邊站,毛主席實際重新指揮了紅軍。

在毛主席這個天才軍事家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四次渡過赤水河,在幾十萬圍剿大軍中往來穿梭,終於精妙的指揮藝術,讓幾萬紅軍跳出了敵人數路大軍的圍攻,在向雲南昆明虛晃一槍後,巧妙渡過金沙江,進入到四川境內。

對於四渡赤水,毛主席一生引以為傲,因為這是向死而生的決定之戰,如果當時沒能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那麽也就沒有之後的一切故事了,或者說故事就是另外一個版本了。

5月12日,在會理城召開了會理會議,此時已經在四川境內了,會議批評了林彪對毛主席軍事指揮的懷疑,肯定了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是正確的,隨後做出新的決定:在川西或者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7.第六次戰略調整-禮州會議

川西和貴州一樣,都是十分貧窮的地方,況且遠離國家中心,加上蔣介石並沒有放棄追擊,這個地方並不適合作為新的革命根據地。

禮州會議上,重新討論紅軍的行軍路線,經過一番討論,遵義會議上的決定重新被翻了出來,此時已經在四川境內,因此同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師看起來是最為可靠的計劃了。

於是再一次調整戰略,決定過彜族區,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同紅四方面軍會合。

隨後紅軍成立先遣隊,向彜族區進發,在劉伯承與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之後,紅軍部隊安全透過彜族區,到達了安順場,準備渡過大渡河。

這是當年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曾經走過的路,當年石達開是在這裏兵敗被俘,蔣介石看到紅軍也走這條路,在感嘆歷史如此相似的同時,馬上調兵遣將,想憑借大渡河天險,一舉把中央紅軍消滅在安順場,讓毛主席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然而毛主席不是石達開,也沒有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隨後在船只太少無法快速渡河的情況下,急行軍120公裏,飛奪瀘定橋,保證了紅軍大部隊透過瀘定橋渡過大渡河,蔣介石的計劃又一次落空。

8.第七次戰略調整-瀘定會議

紅軍在占領瀘定縣城後,張聞天主持召開了會議,討論之後的行軍問題,因為川軍不想中央紅軍進入四川,所以在紅軍前進的險要地段把守,等待紅軍前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議作出決定,改變行軍的方向,繞開大路走鄉間小路,避開人煙稠密的區域,盡量避免與敵人交戰。

這個決定雖然避免了與川軍部隊遭遇,但是也加大了紅軍的行軍困難程度,正是在這個決議下,紅軍第一次翻越了終年積雪的大雪山,隨後占領天全和蘆山,然後在翻越了夾金山之後,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會師。

遵義會議作出的決定終於實作,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了,整體力量得到了壯大,前途看似一篇光明,然而在看似光明的表象之下,卻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9.第八次戰略調整-懋功會師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根據當前的形勢研究下一步的計劃,張國燾主張西進,到西康、青海、新疆等地,或者南下取成都,渡過長江,打到武漢去。

毛主席不認同張國燾的提議,西進的地區都是極度貧困落後的地區,而南下更不現實,剛從那裏出來,想要回去是十分困難的。

毛主席的提議是北進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據地,然後向北發展,占領川陜甘地區。

兩種提議存在嚴重的分歧,張國燾仗著兵強馬壯,堅持自己西進和南下的主張。

10.第九次戰略調整-兩河口會議

在兩河口的一座寺廟裏,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會議,討論紅軍會師後的下一步行動計劃。

經過討論,駁斥了張國燾的西進或者南下的計劃,但是同時也發現川西北不適合作為新的革命根據地。

原因是川西北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口稀少,物資匱乏,同時川西北的地形復雜,以山地和高原為主,根本不適合紅軍擅長的運動戰,一旦戰爭爆發,又很容易被敵人封鎖。

所以川西北作為暫時的休整地可以,作為可以依托的革命根據地,這裏是不適合的。

因此,兩河口會議作出決議:

「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陜甘蘇區根據地,使中國蘇維埃運動放在更鞏固更廣大的基礎上,以爭取中國西北各省以致全中國的勝利。」

可以看出,在兩河口會議的時候,中央就已經把川陜甘作為未來革命根據地的首選地了,但是這一次做出的戰略調整,張國燾從心裏就不贊同。

11.第十次戰略調整-俄界會議

按照最新的戰略計劃,會師後的紅軍分為左右兩路軍北上,但是張國燾對於上一次會議做出的決議不服,拒絕執行北上的命令,秘密命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並要求徹底開展鬥爭。

關鍵時刻葉劍英報告了毛主席,隨後毛主席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暫時同紅四方面軍分離,率領右路軍中的原紅一、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先行北上。

同紅四方面軍的會師不但沒有增強紅軍的力量,反而導致了紅軍的分裂,毛主席稱這一時刻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紅軍又面臨時刻可能覆滅的命運。

脫離險境的中央紅軍在俄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紅一、紅三軍團縮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北上與陜北紅軍匯合後,到蘇聯邊境打遊擊,爭取蘇聯的國際援助,擴大隊伍,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從俄界會議的內容可以看出,當時的紅軍幾乎已經無處可去了,根據後來人的回憶,當時紅軍的情緒普遍很悲觀,甚至有暫時解散紅軍,等到條件適合的時候再出來革命的想法。

12.第十一次戰略調整-哈達鋪

紅軍在渡過天險臘子口之後,脫離了前堵後追的危險,到達了哈達鋪,在這個較為富裕的小鎮子裏,所有紅軍戰士都發了一塊大洋,放了幾天假,這是紅軍長征途中難得的休整時刻。

在這個鎮子裏,毛主席從幾張國民黨的舊報紙上,看到了陜北還有革命根據地的訊息,這對於處於黑暗時刻的毛主席和中央紅軍來說,無異於暗夜裏投出的一絲光明,毛主席立即找來相關人員詢問,在得到陜北確實還存在著一塊革命根據地,並且徐海東的紅25軍和劉誌丹的陜北紅軍已經會師的訊息後,毛主席在心裏就做出了改變戰略的想法。

隨後,在召開的會議中,毛主席提出改變去蘇聯邊境的計劃,到陜北去,和劉誌丹與徐海東的紅軍會合。

這個訊息也掃除了張國燾帶來的蒙在所有指戰員心頭的陰霾,大家一致贊同毛主席的建議,隨後會議作出決定:進軍陜北,將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就這樣,在進行了長征中的最後一次戰略調整後,陜甘支隊進軍陜北,到達吳起鎮,在擊敗尾追的騎兵後,中央紅軍的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的勝利標誌著蔣介石圍剿紅軍計劃的破產,而紅軍又迎來了新的「長征」,進入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