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熹擔任賑災大臣,他會如何查貪?心系災民,不畏權貴,彈劾官員

2024-01-24歷史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浙東地區接連遭遇自然災害,僅僅紹興府的受災人口就多達一百四十余萬。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南宋朝廷當然要進行賑濟災民。

可是, 究竟應該派誰前往浙東地區 ,全面主持賑災的大局呢?

經過一番商議,右丞相王淮向宋孝宗推舉了正在擔任 南康軍 如今的江西一帶 )知軍兼管內勸農事的 朱熹

此時的朱熹已經五十二歲,在學術界已經擁有很高的聲望。

在南康軍任職期間,朱熹督促星子縣令王中傑重新修建 白鹿洞書院 ,並逐漸發展壯大,與嵩陽書院、嶽麓書院和應天書院並稱為「 中國四大書院 」。

王淮之所以推薦朱熹擔任前往浙東賑災的欽差大臣,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 1.朱熹在南康軍經歷過一次旱災,他帶領百姓興修水利,從而控制住了災情,具有賑災經驗;
  • 2.朱熹身為一介讀書人,為人清高,個性剛直,精明能幹,敢得罪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 事實上,王淮在推舉朱熹擔任欽差大臣的同時,還有一種出於 個人私心 的考慮。

    雖然當時的皇帝是宋孝宗,但是在大是大非上面,依然是由宋高宗說了算。宋高宗自從建立南宋政權,一直采用「 對內穩定秩序,對外妥協投降 」的策略。

    在這種背景下,王淮擔心,若是派去一個沒有威望的欽差大臣,萬一浙東的災民發動起義,自己可就攤上大事了。

    宋孝宗

    因此,王淮認為,朱熹身為一代理學大家,到處建立書院,培養學生,深受百姓的愛戴,在知識階層和百姓階層當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只有他才能鎮住災民

    更有甚者,朝堂之中就有許多朱熹的學生,把朱熹調往浙東賑災,還可以讓他遠離朝堂。

    除此以外,一旦朱熹賑災不力, 王淮就有足夠的理由打垮朱熹,使其無法翻身 。到了那個時候,朝堂上的那些與朱熹走得較近的理學家們也就群龍無首了。

    一般來說,能當上欽差大臣絕對是一件好事,不但手中掌握大權,而且還有晉升的機會,但這一次正好相反。

    每逢自然災害之年,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負責賑災的欽差大臣一旦處理不好,就連 自己頭上的烏紗帽都難保住

    因此, 這次選拔的欽差大臣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然而,朱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接下了這項重任。

    朱熹敢於接下欽差大臣這塊燙手的山芋, 主要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

  • 1.出於理學家的責任使命,兼濟天下;
  • 2.出於對自己賑災經驗的自信;
  • 3.出於許多朋友的鼓勵與支持。
  • 當時,許多知識階層都對朱熹寄予了厚望,一致認為朱熹是這次賑災的最佳人選,其中包括陸遊、辛棄疾和陳亮。

    居住在 越州山陰 (如今的浙江紹興)老家的 陸遊,得知朱熹要前往浙東賑災,他連忙寫了一首題為【朱元晦提舉】的詩寄給朱熹:

    「市聚蕭條極,村墟凍餒稠。勸分無樍粟,告糴未通流。民望甚饑渴,公行胡滯留?徵科得寬否,尚及麥禾秋。」

    陸遊畫像

    身在南康軍的朱熹剛一接到任命,似乎有些滿懷憧憬,抱著堅定的信心,決定要在浙東災區大幹一場。

    可是,朱熹從南康軍啟程,並沒有直接前往浙東災區,而是轉道去了 南宋的都城臨安 如今的浙江杭州 )。

    根據清代學者畢沅編纂的【續資治通鑒】一書中的記載,朱熹深知這次賑災責任重大,就先去臨安面見宋孝宗, 並在延和殿與宋孝宗展開了一次對話

    正是這次對話,改變了朱熹日後的人生命運。

    宋孝宗也對這位天下聞名的理學家十分好奇,於是問道:「朱愛卿,朕即位二十年,不是這裏鬧水災,就是那裏鬧旱災,你是研究【周易】象數的大家,你跟我講一講,這是怎麽回事呢? 」

    朱熹回答說:「皇上即位以來,自然災害頻繁,流民遍野,這叫天遺,根本原因是朝廷沒有順應天理,貪欲過甚。 」

    朱熹的言外之意,則是暗指自然災害是由於宋孝宗的貪欲造成的。

    聽了這番話,盡管宋孝宗的心裏有些不高興,但他還是要裝作大度的樣子,繼續問道:「那你說一說,應該怎麽辦啊? 」

    朱熹回答說:「皇上貪欲過甚,下面的人就會上行下效,從今往後,皇上務必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 」

    放眼滿朝的文武大臣,敢跟宋孝宗這麽說話的,估計也找不出來幾個。

    朱熹

    宋孝宗知道自己自討沒趣,馬上轉移話題問道:「你們這些理學家,整天空談道理,那你有沒有切實可行的賑災方案呢? 」

    朱熹回答說:「目前的權宜之計就是撥款撥糧,救濟災民,而且還要減免稅租,改變國富民窮的局面,使得老百姓享受實惠,並趁天災之機,全面清理紊亂的賦稅制度。 」

    面對宋孝宗的問話,朱熹都能對答如流,可見他是有備而來。

    其實,朱熹雖然擁有欽差大臣的名分,但實際 職務就是一個浙東提舉,並不是直接負責分發賑災物資 。他的主要職責是掌管兩浙東路糧食和茶鹽價格,負責平抑物價,打擊不法商人,以及監察州縣的地方官員。

    當朱熹在浙東監察出來問題之後,就要向朝廷匯報, 朝廷能不能及時回復 ,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所以,朱熹與宋孝宗之間的對話,目的就是想要宋孝宗一定要多多重視和及時回復自己的奏折。

    憑借朱熹的三寸不爛之舌,終於說動了宋孝宗, 宋孝宗同意了他的全部請求

    這樣一來,朱熹就可以安心前往浙東賑濟災民了。

    宋孝宗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的正月,朱熹來到浙東地區進行第一次巡視,巡視的範圍很廣,主要集中在越州( 如今的浙江紹興 )、婺州 (如今的浙江金華 )、衢州等地。

    在將近兩個月的巡視時間裏,朱熹果然發現了一批地方官員在救災過程當中存在腐敗和瀆職。

    劇中的朱熹

    對於腐敗和瀆職的地方官員,朱熹毫不手軟,接連向朝廷呈上奏折進行彈劾。

    但是,卻遲遲得不到朝廷的回復......

    直到六月八日,朱熹實在等不及了, 於是就給當初舉薦自己來浙東地區賑災的右丞相王淮寫了一封書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上宰相書】:

    「六月八日,具位謹奉書再拜獻於某官:

    (朱)熹嘗謂天下之事,有緩急之勢;朝廷之政,有緩急之宜。當緩而急,則繁細苛察,無以存大體;當急而緩,則怠慢廢弛,無以赴事幾。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為當緩而急者,其害固不為小,若當急而反緩,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遲頓寬緩之咎,自列於明主之前,務以盡變前規,共趨時務之急,而於(朱)熹所陳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盡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信中的大致意思是說,朱熹在巡視當中發現了許多貪官汙吏,多次向朝廷呈上彈劾奏章。而王淮卻一味地迎合宋孝宗,導致朱熹彈劾的官員沒有一個被處理,甚至連回復都沒有。

    由此可見,朱熹在寫這封【上宰相書】的時候,非常生氣,他還這樣寫道:「使人憤懣,自悔其來,而求去不得 」。

    朱熹一直堅信理學家程頤說的那句「 天下安系於宰相 」,他寫【上宰相書】的目的, 就是為了刺激一下王淮 ,或許能夠喚起王淮的憂國憂民之心。

    然而,再次讓朱熹感到失望的是,這封信同樣也是石沈大海。

    朱熹當然也不知道,這封信竟然成為了他和王淮交惡的開始。

    沒過多久,朝廷就頒布一道詔令,由於王淮舉薦朱熹前往浙東賑災有功, 將他升職為左丞相

    南宋朝廷的官職講究「 左尊右卑 」,左丞相的權力和地位遠遠高於右丞相。

    王淮畫像

    得知這個訊息,朱熹的心裏難免有些不安,因為他在那封【上宰相書】中,使用了大量言辭激烈的詞匯,必然會得罪王淮。

    經過一番考量,耿直的朱熹顧不上那麽多了, 他還是決定勇往直前 ,繼續仔細地調查浙東地區徇私舞弊的問題。

    面對浙東地區迫在眉睫的賑災工作,朱熹來不及等到朝廷的回復,再次整裝出發。

    七月十六日,朱熹開始了來到浙東地區之後的第二次巡視, 這次巡視的主要目的地是台州

    在前往台州進行巡視的途中,朱熹乘坐的馬車被一群逃荒的災民攔住,其中一位老者從人群中走了出來,對朱熹說道:「我們來自台州,那裏從今年五月份就一直幹旱,地裏蝗災遍野,幾乎顆粒無收,但是台州知州唐仲友非常迫切催收各種賦稅,我們只好被迫背井離鄉。 」

    災民

    除此之外,災民還揭發了一些台州知州 唐仲友徇私枉法 的事情。

    對於唐仲友這個人,朱熹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了解的。

    唐仲友於公元1180年年底調到台州擔任知州,他的大哥的唐仲溫的妻子,是當朝左丞相王淮的親妹妹。而且,唐家也是婺州當地的名門望族,又和王家是兒女親家關系,王淮也就成為了唐仲友背後的靠山。

    朱熹內心深知, 這次是碰上硬茬兒了 ,想要上疏彈劾唐仲友簡直是難上加難。

    面對這種情況,朱熹的心裏百感交集, 究竟是否查出唐仲友徇私枉法的證據,然後進行彈劾?還是顧及王淮的情面,知而不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唐仲友畫像

    若是對唐仲友網開一面,朱熹既不用攤什麽責任,又可以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但對於賑濟災民來說,可是一個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然而,朱熹又擔心, 若是對唐仲友進行彈劾,上疏的彈劾奏折恐怕依然不會得到回復

    總而言之,朱熹想要彈劾浙東地區的普通官員,都已經十分困難,這次又要彈劾擁有靠山的台州知州,面臨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唐仲友畢竟是手握台州行政大權的最高官員,再加上他背後的靠山王淮,一想到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朱熹開始變得猶豫了起來

    朱熹認為,自己手裏並沒有掌握真憑實據,只是根據災民的道聽途說,若是在此時上疏彈劾唐仲友,恐怕會得到左丞相王淮的不滿。

    唐仲友身為台州的父母官,為了完成業績,不顧處於災難之中的老百姓的死活,強行催繳稅收。

    盡管朱熹的內心十分糾結,但 出於一位理學家的責任和良知 ,他極其看不慣唐仲友的這種行為。

    經過內心多次的思想鬥爭,幾天之後,朱熹 還是向宋孝宗呈上了一道彈劾唐仲友的奏折

    由於只是從災民口中聽來的訊息,沒有具體的證據,朱熹上奏的寫道彈劾奏折只是寫道:「台州知州唐仲友在災荒中催繳稅收,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致使災民的數量急劇增加,希望朝廷追究唐仲友的責任。 」

    在朱熹來浙東地區之前, 宋孝宗曾經親口答應 ,會及時回復自己呈上的彈劾奏折。

    朱熹

    朱熹猜想,自己第一次巡視上疏的彈劾奏折,可能還沒有轉交到宋孝宗的手裏。

    所以,朱熹一邊滿懷期待地等待朝廷的回復,一邊繼續對唐仲友進行深入調查。

    但是,畢竟朱熹還沒有抵達台州,無疑給唐仲友的調查工作增加了難度。於是, 朱熹命人加快行進步伐, 只有親自到了台州,或許才能有所突破。

    當時的台州州府設定在台州的臨海,朱熹來到臨海以後,並沒有直接前往台州州府,而是走在街道上暗訪。

    朱熹發現,街道上呈現一派蕭條的景象,滿街的衙役五步一崗,三步一哨, 有的衙役正在強迫老百姓繳納稅收

    見此情景,朱熹的腦海裏浮現出了一個問題: 為什麽唐仲友如此著急催繳稅收呢?

    南宋時期的台州

    七月二十三日,朱熹來到台州州府的時候,已經是黃昏分時了。

    按照南宋時期接待皇帝委派的欽差大臣的慣例,台州州府的所有大小官員全部都要齊聚在門口,迎接朱熹的到來。

    根據【朱文公文集】一書中的記載,剛一進入台州州府,朱熹就向官員詢問了台州的災情,以及落實賑災的具體措施,並向台州州府交割了賑災糧款。

    與此同時,朱熹還講述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對逃荒的災民感到十分痛心。

    隨後,朱熹把目光投向了台州知州唐仲友,對他說道:「唐知州,我已經下令減免老百姓的稅收,你們為什麽還私自把稅收日期提前,而且催繳的如此之急。你馬上把台州的收支賬簿送過來,台州本就是富庶之地,財政收入不會太差,難道是台州的財政空虛了? 」

    災民

    說完這番話,還 沒有等到唐仲友進行解釋 ,朱熹就轉身離開了台州州府,返回自己的住處。

    當天晚上,朱熹連夜寫下了彈劾唐仲友的第二道奏折。

    這次,朱熹所寫的彈劾內容,主要還是以「 鑒於台州的災情嚴重,台州州府依然強行催收賦稅,導致災民外出逃荒 」為由,要求宋孝宗 直接罷免唐仲友的台州知州 的職務。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朱熹真正想要調查清楚的事情,是災民口中所說的「 唐仲友徇私枉法 」。

    憑借在台州親眼看到的景象,朱熹斷定,災民所說的話應該是真的。

    朱熹

    身為台州知州,唐仲友當然也不是傻子,他肯定不敢把收支賬簿交給朱熹。一旦交出收支賬簿,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將暴露出來,甚至還會危及自己的性命。

    但是,面對朱熹下達的「 察看收支賬簿 」的命令,唐仲友也沒有辦法拒絕。

    老奸巨猾的唐仲友深夜來到朱熹的住處,他 並沒有送來台州的收支賬簿,而是送來了一套價值不菲的「四子」書籍 ,分別是【簡子】【揚子法言】【文中子】和【韓昌黎集】。

    朱熹隨手翻看幾頁,就知道這套書籍是出自「公使庫」,非常珍貴,在當時有著「一頁 宋版,一兩黃金 」的說法。

    唐仲友深知,讀書人的共同特點就是「 嗜書如命 」,而朱熹就是這麽一位文學大家,於是他就拿出這套既精美又珍貴的書籍,企圖行賄朱熹。

    看到唐仲友的這種行為, 朱熹更加堅信他身上一定存在問題。

    按照南宋朝廷的規定,公使庫印刷的書籍主要是提供給國子監的,也可以少量贈送給當地的書院或在職官員。

    因此,即使朱熹收下了這套書籍,也是 合情合法 的。

    唐仲友想當然的認為,若是朱熹收下了自己贈送的書籍,他就不會再提察看收支賬簿的事情。

    然而,唐仲友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 朱熹收下了這套書籍以後,依然催促他趕快把收支賬簿拿出來。

    面對朱熹的咄咄逼人,唐仲友只好尋找各種借口推辭......

    唐仲友越是支支吾吾地進行辯解, 朱熹越是感覺疑點重重 ,更加堅定要從收支賬簿開始著手調查的決心。

    朱熹若是狠起來,絕對不會給任何人留情面

    七月二十四日,天剛剛亮,朱熹就下達命令查封台州州府,並且派人嚴密監視台州知州唐仲友的府邸。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找到台州的收支賬簿,朱熹把這個任務交給了 台州通判趙善伋,讓他負責向唐仲友索要收支賬簿

    可是,盡管趙善伋好說歹說,唐仲友還是不肯交出收支賬簿。

    無奈之下,朱熹只好派人尋找唐仲友徇私枉法的其它證據。

    在對州府府庫進行搜查的時候, 朱熹卻意外發現了一本收支賬薄的草本

    唐仲友之所以要弄一本收支賬簿的草本,或許是為了掩蓋他的犯罪事實, 由於事發緊急,他還沒有來得及將這個草本銷毀

    與台州收支賬簿的原本相比,草本上面記載的時間不連貫,金額不詳細,並不能反映出台州最近兩年的財政收支。

    但是,透過對唐仲友身邊親密官員的詢問,朱熹得知,僅僅從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二月到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四月, 期間的一年多時間裏,唐仲友就支走了兩萬八千多貫錢

    關於這些錢的去處,唐仲友有的送給了上級,有的送給了親戚,還有的送給了女人......

    除此之外,朱熹還從收支賬簿的草本上發現,台州的公使庫一共刊印了六百零六套「四子」書籍, 但是卻有三百七十五套去向不明 ,占據了刊印總數的一半還多。

    對於朱熹這個「 嗜書如命 」的讀書人來說,一下子少了那麽多的珍貴書籍,讓他感到非常敏感。

    透過一番調查,朱熹終於查清楚了這批「 四子 」書籍的去處。

    原來,唐仲友已經將這些「四子」書籍摻夾在普通的書籍當中, 先後分成三批運到婺州老家的書店售賣

    也就是說,唐仲友拿著朝廷印刷的書籍私自售賣,賣出的錢卻裝進了自己腰包,朱熹肯定不能容忍這種行為。

    直到這個時候,關於調查 唐仲友徇私枉法的事情,終於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朱熹

    此時的朱熹決定一鼓作氣,繼續加大力度對唐仲友展開調查。

    七月二十七日,負責監視唐仲友府邸的士兵傳來了一個好訊息,他們抓到了一名企圖翻墻逃跑的人犯。

    朱熹馬上展開審訊工作,得知這個人犯名叫 蔣輝

    看到蔣輝的臉上還刺有金印,他竟然還是一個被判發配充軍的罪犯,朱熹審問說:「你為什麽不在牢城軍營裏面待著?怎麽會跑到台州知州家裏去了?為什麽不從大門走出來,反而選擇翻墻外出呢? 」

    根據蔣輝的交待,他和唐仲友同為婺州老鄉,幾年前因為私自制造四千五百錢 會子 (南宋時期流行的錢幣) ,事情敗露而被抓捕,臉上被刺金印,被判發配到了台州牢城軍營,在軍營的酒坊裏面做著釀酒的雜活。

    南宋時期的會子

    當時的台州知州還是沈揆,他發現蔣輝竟然能夠制造出來假幣,必定擅長雕刻工藝。恰巧台州的公使庫印刷書籍需要人才,他 就把蔣輝從台州牢城軍營中提了出來

    後來,沈揆被朝廷調任為江東轉運副使,並任命唐仲友擔任台州知州, 唐仲友更加重用蔣輝這個「人才」

    有一次,唐仲友派出自己的侄子「三六宣教」出面,讓蔣輝帶著刻印工具來到自己家裏,還專門為蔣輝騰出了一個房間,一天的工作和睡覺都在這個房間裏面,由一位名叫金婆婆的老婦人負責送飯。

    唐仲友對蔣輝說道:「你本來是一個死罪之人,我把你安置在這裏,你要幫我制造一些會子。 」

    蔣輝連忙回答說:「此事萬萬不可,若是日後敗露,就連大人您也脫離不了幹系啊! 」

    會子樣版

    唐仲友接著說:「你不用管這些,你若是不答應我,就只有死路一條! 」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蔣輝只好被迫答應唐仲友的要求。

    就這樣,蔣輝花了整整十天的時間,雕刻出了制造會子的樣版。

    單從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的正月到六月,唐仲友就命令蔣輝印刷了二十次會子,一共有二千六百多錢。

    到了七月,聽說宋孝宗任命的欽差大臣朱熹要前來台州進行巡視,唐仲友就暫時停止了印刷會子。

    面對朱熹的進一步審訊,蔣輝繼續交待說:「直到今天,金婆婆急匆匆地跑進來對我說:‘你快跑吧,欽差大臣已經查封了知州大人的府邸’,所以我才想要翻墻逃跑,不料被你們抓住。 」

    結束對蔣輝的審訊之後,朱熹馬上派人火速前往臨安,請求宋孝宗秘密派出正直的大臣,重點檢查從台州送往國柯瑞的會子,查驗是否真偽,防止流入市場。

    從朱熹下令查封台州州府的那一天起,唐仲友就沒有露過面,而負責向唐仲友索要收支賬簿的台州通判趙善伋也是無果而返。

    在這種情況下,朱熹只好暫時將收支賬簿草本的相關涉案人員關押起來,以便對他們進行深入審問。

    根據初步掌握的證據, 朱熹再次寫了彈劾唐仲友的第三道奏折

    在這次的彈劾奏折中,朱熹一連列出了唐仲友的二十四條罪行,強烈要求宋孝宗立即罷免唐仲友台州知州的職務,並且要求嚴厲追查唐仲友的案件。

    朱熹

    朱熹自信滿滿地認為, 這次一定能夠將唐仲友定罪。

    然而,事情遠遠不像朱熹想象的那麽簡單,他呈給宋孝宗的第三道彈劾奏折,依然和之前一樣, 得不到任何回復

    沒有皇帝的旨意,朱熹雖然名義上是浙東地區的賑災欽差大臣,但他實際上只有監察和彈劾的權力, 並沒有權力將唐仲友革職查辦

    在這種情況之下,真是讓朱熹有些騎虎難下,他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麽辦了!

    想來想去,朱熹覺得,自己身為宋孝宗任命的欽差大臣,也不能一直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朝廷的回復上面,自己必須繼續進行調查。

    由於找不到台州收支賬簿的原本,朱熹只好按照草本上的記述, 繼續提審相關的涉案人員

    透過這次的提審,還真審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這個人在台州知州唐仲友徇私枉法的道路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 南宋歷史上著名的女性詞人嚴蕊 ,當時的她只是台州 天台縣軍營當中的一個官妓 ,俗稱營妓。

    按照南宋朝廷的規定,在軍隊取得勝利或者其它事情需要慶祝的時候, 營妓可以提供歌舞表演,但是不能陪睡侍寢

    朱熹馬上派人將嚴蕊緝拿歸案,透過初步審訊得知,嚴蕊可是台州天台縣營妓當中的頭牌,她除了長相美貌之外,還多才多藝,精通琴棋書畫,歌舞絲竹。

    營妓

    早在公元1181年春天,在一次州府舉辦的宴會上, 唐仲友第一次見到了嚴蕊 ,當即就被她的容貌所吸引。

    唐仲友問道:「聽說你是一位滿腹才華的女子,你真的會作詞嗎?你就寫一首外面的紅白桃花吧? 」

    略加思索之後,嚴蕊馬上作出了一首詞,驚艷了唐仲友和在場的所有官員。

    從此以後,每逢州府慶功擺宴的時候,唐仲友必然會邀請的一位營妓就是嚴蕊, 時間一長,兩人之間便產生了感情。

    雖然說是感情,但註定就是一段不應該發生的感情。

    此時的唐仲友已經被嚴蕊迷得神魂顛倒,心裏只想著如何取悅這位佳人。

    然而,作為台州知州,唐仲友想要得到這位營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唐仲友的為難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1.嚴蕊身為台州天台縣營妓之中的頭牌,日常的衣食住行都不像常人的開銷那樣,靠自己的俸祿是遠遠不夠的。
  • 2.想要得到嚴蕊,就要幫助嚴蕊脫離營妓的身份,因為當時朝廷有明確規定,嚴令禁止官員包養營妓。
  • 為此,唐仲友首先要做的 就是想辦法撈錢 ,正式開啟了他徇私枉法的第一步。

    面對朱熹的審問,嚴蕊繼續供述說,公元1181年深秋,唐仲友的兒子唐士特舉辦婚禮,所需的一切花銷全部都是公款,事後還給四十多個營妓每人分得一副真紅大袖帔子、背子、紅裙、衫緞和幃子,價值不菲。

    在調查唐仲友貪腐一案的過程當中,朱熹把嚴蕊抓捕入獄的同時, 還下令把她扒光衣服,實施嚴刑拷打,逼迫她招供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朱熹將嚴蕊關押期間,「 兩月之間,一再杖,幾死 」。

    盡管如此,嚴蕊依然寧死不屈,此事甚至驚動了身在臨安的宋孝宗。

    宋孝宗認為朱熹是「 秀才爭閑氣 」,嶽飛的兒子嶽霖負責這件事情之後,將嚴蕊釋放出獄。

    嚴蕊從此 脫離營妓,改過從良

    正是由於對嚴蕊「 動用大刑,屈打成招 」的事情上,也讓朱熹背上了一個「 心胸狹隘,假道學,偽君子 」的歷史罵名。

    參考文獻

    1.清代·畢沅【續資治通鑒】;

    2.南宋·朱熹【上宰相書】【朱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