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是他們與上黨曾經的邂逅,才使長治的歷史如此厚重

2023-12-18歷史

偉大的文明從這裏開始——神農炎帝嘗百草

神農炎帝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最慘烈的相遇——殺神白起和趙括的長平大火拼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前260年),是 周赧王 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名將 白起 率軍在趙國的 長平 (今山西省晉城 高平市 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此戰,是 秦 、 趙 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 趙括 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采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行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 圍殲戰 。

既有詩還有雄壯的路過——曹操太行做詩【苦寒行】

苦寒行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

羊腸阪路真崎嶇,一路顛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發悲號。

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

溪谷荒涼人煙少,大雪紛紛漫天飄。

擡頭遠望長聲嘆息,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郁郁多麽愁悶,真想東歸返回故鄉。

水深橋斷難前進,大軍徘徊半路上。

行軍迷路失方向,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遠,人疲馬乏又渴又饑。

擔著行囊邊走邊砍柴,鑿冰煮粥充饑腸。

想起那篇【東山】詩,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這首詩是 建安 十一年(206年)春,曹操親征高幹途中於鞍馬間作成的。高幹本是 袁紹 的外甥,又系其下屬任並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時,因懾於曹操的武力而歸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舉兵反叛盤踞壺關口。為了平定北方,徹底鏟除袁紹勢力,曹操帶著連年征戰的疲勞,冒著北方冬春凜冽的寒風,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

偉大而艱苦的旅行——法顯西遊

法顯西遊

法顯(334—420),俗姓龔,東晉襄垣縣龔家莊人。東晉時代著名的旅行家、轉譯家、地理學家,佛教高僧。他是中國僧人中最早去印度取經者,比唐僧(玄奘)西域取經早二百多年。法顯有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於幼年夭折,父母擔心他也會夭折,3歲時剃度為沙彌。父母死後,他決心出家,20歲時受比丘尼大戒。法顯「誌行明潔,儀軌整肅」,因感慨經律嚴重缺乏,立誌前往印度尋求。
隆安三年(399),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一行五人由長安啟程西行,到天竺(今印度)等地留學。他們徒步跋涉,歷盡千辛萬苦,途中走了四年,到達印度時,只剩下法顯與道整二人。時法顯已近七旬高齡。法顯取經前後十五年,遊歷獅子國(今斯裏蘭卡)、陀歷國(今巴基史坦境內)等三十多個國家,行程兩萬多公裏,求取佛經戒律。
法顯在遊歷印度期間,在中天竺巴連弗邑抄得戒律有【摩訶僧祗眾律】、【薩婆多律抄】七千偈,還抄得佛典【雜阿毗曇心經】約六千偈、【蜒經】二千五百偈、【方等泥洹經】五千偈、【摩訶僧祗阿毗曇】等。在獅子國求得【彌沙塞律】藏本、【長阿含經】、【雜阿含經】、【雜藏經】等,這些都是中土前所未有的大、小乘三藏中的要籍。
義熙八年(412)九月,法顯乘中國商船離開獅子國,兩日後,海上遇到暴風,「如是大風晝夜十三日」,船隊被暴風吹向東去,偏離了傳統航道,進入太平洋深海地區,「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辰而行」,「如是九十日許,乃到一國,名耶婆提」,「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佛國記】)。據今人連雲山先生考證,法顯所去之地乃是中美洲洛杉磯到墨西哥的耶卡普爾科一帶,比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到達美洲早一千零八十年。
法顯與中國商船的四百余人在耶婆提國居住了五個多月,於次年五月再次下海,西航一百一十五天,九月回到山東青島。
法顯回國後,於義熙九年(413)秋南下建康(今南京),在建康道場寺同佛馱跋 陀羅及寶雲譯出的佛典有【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阿毗曇心】十三卷、【僧祗比丘戒木】一卷、【雜藏經】一卷、【方等泥洹經】二卷,共六部六十三卷。其他佛典,以後在南朝時期為中土西僧陸續譯出,只有【長阿含經】在法顯回國次年由廚賓沙門依據另一底本譯出,法顯此抄本埋沒未傳。
法顯在譯經的同時,把沿途所見寫成【歷遊天竺記傳】,即【佛國記】,也稱【法顯傳】,記述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它不僅是研究各國的地方史、佛教史的珍貴原始材料,而且也是中國與南洋及太平洋海上交通最早的歷史記錄。

義字當頭,濃濃的兄弟情——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驃馬到西門外的二賢莊去賣。

秦叔寶將黃驃馬拴在莊南大槐樹下。

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托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他叫王伯當。王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後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莊精心養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並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隨後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農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業績。唐朝興起後,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盡管單、秦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的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的「秦瓊建祠報雄信」,說的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的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後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祠堂」,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一個悲情故事的起點——潞州別駕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臨淄王的封爵和衛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第一次來到潞州(今長治市)。景龍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長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時,多方延攬人才,收取民心,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理政之余,還修造了一所宏麗的府第,後面建有「德風亭」(舊址在今長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輦道接「盾花梳洗樓」(舊名遊嶺,即今牛嶺)。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這裏賞景賦詩、評論國事。談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績,他往往仰天長嘆,似有無限感慨;談到當時秉政的中宗、韋後,他不過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顧。而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卻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辭。大家問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大家才知道他的誌趣不凡。由於他風雅博學,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有識之士都樂於歸附。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如後來封為霍國公的王摶仲,「本高麗人」,父親犯罪,沒有官奴,只因「性識明悟」,他就引為心腹,讓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後來封為成紀侯的李宜德,為人家奴而「矯捷善騎射」,他就「以錢五萬買之」。同時暗中蓄積武力,伺圖展露身手。景龍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頻著精銳將士卸任回長安,就讓毛仲、宜德二人「挾弓矢為翼」,後來,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誅韋後及其黨羽,擁立他的父親睿宗,為他不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參加了誅除韋後的行動。王毛仲則參加了陳鎮壓太平主謀亂的行動,為李隆基當皇帝掃除了最後一道障礙。三年後,李隆基即帝位,開創了與「貞觀之治」齊名的「開元盛世」。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來到潞州。侍駕而來的,還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苗晉卿等名臣。他初九日進入潞州後,大擺筵席「宴父老」。並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宮」,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舊宮述聖頌】,樹碑勒石;還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東遊泰山,回程途中又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再次賞賜「父老」。
開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來到潞州,對老年人普遍「賜粟帛」,讓已經征募、即將開拔的士兵歸裏;另從別處征集,並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稅。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死了以後,玄宗整天郁郁寡歡,十分頹喪。後宮數千人中,又沒有一個中意的。最為貼心的高麗仕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宮尋覓,在壽王府見王妃楊玉環花容月貌,蓋世無雙,立即稟報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楊玉環接到臨潼溫泉宮。一見果然姿質豐艷,而且能歌善舞,聰穎過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懷頓開。他已不顧什麽老公公娶兒媳婦了,禮義廉恥已不復存在,先將楊玉環度為女道士,賜號「太真」,收入後宮受用。其時唐玄宗56歲,楊玉環剛22歲。

一個不平凡的抗爭——陳卿起義

陳卿,平順縣青羊裏石埠頭村人,明朝嘉靖年間平順農民起義軍首領。

嘉靖三年(1524年),陳卿因不滿統治者的欺壓,來到青羊山組織起義,一年就組織起2萬多人,正式在太行山的高峰風則嶺上插起了農民起義軍的大旗。

義軍日夜活動於山西、河南之間,殺富豪,救貧民,聲威震驚了明王朝。嘉皇帝於1525年派大軍,第一次對青羊山起義軍進行圍剿,結果被起義軍打得大敗。潞城、黎城、壺關、潞州大部份地區被起義軍占領。河南林縣、河北涉縣也成了起義軍基地。

1527年農歷十一月,明王朝對起義軍進行第二次圍剿,起義軍采用正面迎擊和迂回敵後奇襲的辦法,再次粉碎了圍剿。

經過戰鬥的嚴峻考驗,起義軍聲威大震,兵分三路主動出擊敵人。起義的迅猛發展嚇得明王朝魂驚魄散,又派10萬兵力分三路圍剿起義軍。義軍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英勇不敵眾退到馬武寨據險固守。後因河南林縣鄉紳郝世昌告密、指路,官兵才攻下馬武寨。陳卿率軍突圍轉移,行至常軍山遭敵伏擊被抓,解往北京斬首。為了防止農民再度起義,明嘉靖八年(1529年)劃潞城16裏、黎城10裏和壺關10裏設為「平順」縣,意即平息了暴亂,讓百姓依順朝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