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李景隆真的是一個草包嗎?靖難之役的背後是否存在著其他秘密?

2024-04-24歷史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最終打進了南京,成為了永樂大帝。而在這場戰爭中,有這麽一位將領,明明兵力占優,兩次率領數十萬大軍出征,最終都以慘敗告終,而他被網友稱為靖難之役中的廢物。可是,身居高位的明朝大將李景隆難道真的如此草包?他的戰敗是否存在著其他秘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將自己的各個兒子分封為藩王,並鎮守於邊塞,掌握著地方軍隊的呼叫大權。因此,在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上位時,為了避免這些藩王擁兵自重,便展開了一系列的削藩行動。在削藩的過程當中,數位藩王自殺而亡,有的被貶為了庶人。而勢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為了避免如此下場,於是開始密謀造反。

在1399年8月,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史稱靖難之役。之後,朝廷派出長興侯耿炳文在真定與朱棣展開戰鬥,結果戰敗。李景隆於是受任大將軍,率領50萬大軍北伐。在大軍出征之前,朱允炆在江邊舉行重禮,親自為李景隆餞行,可是不久之後傳回的戰報卻讓朱允炆心涼半截,因為李景隆也遭慘敗,最終只能拋棄物資,連夜撤退。

次年,朱棣向大同發起進攻,李景隆於是率軍援救,可是到達之後,燕王早已撤軍回師,李景隆無功而返。對於李景隆的用兵不順,朱允炆並未怪罪,甚至認為是權柄之權不夠所致,所以特賜黃鉞以鼓勵李景隆。

1400年4月,李景隆再次北上,並且合兵60萬,可是最終的結果卻與去年如出一轍,李景隆再次被燕軍擊敗,然後拋棄所有物資,撤回德州。他的兩次失利使朝廷損兵數十萬,不計其數的物資進歸朱棣,直接導致朝廷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征討行動。

曾有多位大臣紛紛上書,認為李景隆懷有二心,故意戰敗,應該將其誅殺,可是朱允炆對於這樣的建議一概不聽。兩年後,朱棣大軍直逼南京,有人再次上書誅殺李景隆,可是朱允炆不但不準,反而讓李景隆到燕軍營地請和。只不過被朱棣拒絕,並在不久之後攻至金川門,而李景隆卻在燕軍來襲之時大開城門,南京城直接淪陷,朱棣最終坐上了皇帝寶座,即明朝第三任國君永樂皇帝。

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朱棣發展的內奸,因為在兵力方面,李景隆的統兵人數是朱棣的20多倍,量級方面占領的絕對優勢,而且李景隆也並非人們想象中的草包。史書記載,他在年輕之時喜讀兵書,他的父親還是洪武年間的兵馬元帥李文忠,而他在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之後,就因為深得朱元璋的重用,多次出征。

即使李景隆的軍事能力不能數一數二,但他所率領的數十萬大軍也不可能輕易潰敗。可事實卻是,他的兩次戰敗更像對是朱棣的神助攻。朱棣越是缺乏物資的時候,李景隆就偏要丟棄物資。

可另一方面,朱棣在靖難之初,以他當時的實力,勝算可以說是非常渺茫,就連他自己也是猶豫不決。那麽既然如此,身為朝廷重臣的李景隆又有何種理由可以讓他冒著誅九族的風險與朱棣密謀造反之勢?而且朱棣造反完全是出於自保,在臨時起意,並不存在蓄謀多年的情況。

其實在整個歷史當中,大多數的王侯將相對於自己各方面的安全,往往要高於那些頭銜和榮耀,而李景隆很可能也是出於自保的目的而消極怠功,朱元璋當年處死了很多的開國功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文臣武將人人自危,而且那些死去的功臣又是李文忠的朋友或戰友,李景隆對於這樣的大規模清算必然是歷歷在目。所以即使是朱允炆一朝,他也不敢確定將來的朱允炆不殺功臣。

如果我們站在李景隆的角度考慮,誰又願意成為那個樹大招風的功臣?朱允炆上台之後,文官的地位和實權已經超過了洪武時期。根據當時的朝廷格局來看,如果李景隆滅了朱棣,那麽手握數十萬大軍的他會不會成為文官口中的心腹大患?

#423讀書日#所以,靖難之役中的李景隆,如果打贏朱棣,他在之後的日子未必安穩,如果打輸儒家思想的朱允炆,也未必殺他。其實,兩軍在第一次交戰期間,幾乎攻破了張掖城門,結果卻被李景隆突然撤回,所有人都無法理解他的做法,可是透過自保的角度再看此事,就能清楚的看到他的真實用意。

而結果也確實如此,朱允炆不僅沒把李景隆治罪,甚至沒有一點責罰的意思。等到朱棣大軍包圍南京之時,雙方的形勢已經一目了然。而在李景隆的心裏,只要保住自身和家族的安全,其實誰當皇帝都是一樣,於是大開金川門迎接朱棣。

他也在朱棣登基之後,被加封太子太師,朝廷每一大事,他都位列在重臣之首,不過這也招來了其他大臣的不滿,最終因為遭遇太多的彈劾,被軟禁於家中,直到永樂末年方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