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饒書記建議被否定,主席堅定支持陳毅

2024-01-15歷史

陳毅元帥一生中,解放戰爭初期可謂是他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階段。有傳記記載,在1946年10月舉行的華中局幹部會議上,陳毅受到多位部下的嚴厲批評,甚至有人直言質疑他的作戰能力,因而這次會議被稱為「七人批陳會議」。這一說法源自當時山東野戰軍參謀處處長王德的回憶錄,盡管個人回憶錄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和需要驗證的地方。然而,從邏輯上分析,「七人批陳會議」似乎有些令人費解:在當時,華東局的主要領導饒漱石離開參加軍事工作群組後前往延安,陳毅代理了其職責,因此部下怎會在主要領導主持的會議上集中批評他呢?當然,陳毅在戰爭年代受到部下批評並非罕見。那個時期,在組織內部,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司空見慣的,也是完全正常的。陳毅曾多次前往華中局機關陳師庵與同誌商討工作,在此期間,華中局幹部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等曾對他進行過批評,而陳毅則以虛懷若谷、心胸開闊的態度對待這些批評意見。

然而,根據已知史料,部下專門在一次會議上對他進行集中批評的可能性很小。陳毅遭到部下批評的主要原因在於泗縣戰役失敗和兩淮失守,陳毅沒有及時察覺薛嶽的意圖,在判斷局勢上犯了錯誤,並且在兩淮危急時未能及時增援,導致戰局失利,形勢惡化。粟裕在蘇中的「七戰七捷」之後,扭轉了整個華東戰場的局勢。在戰爭年代,無論將領在其他方面表現得多麽出色、多麽魅力四射,一旦遭遇失利就必須對部隊和部下負責。因此,這一時期的陳毅可謂「壓力山大」,不僅受到部下的批評,上級也會有意見。主席曾考慮派徐向前去山東指揮作戰,而在延安的饒書記建議「以粟代陳」。然而主席再三考慮後,仍堅定地支持陳毅,讓饒帶話給華東局,說「陳粟不可分」。這個建議是饒向主席提出來的,陳毅並不知情,這是否會在陳粟之間產生誤會?從實際情況看,兩人的親密搭檔關系是牢不可破的。

就在兩淮失守之後,華中軍區粟裕、張鼎丞等人聯名給延安發報,建議把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聯合起來,先打下宿遷,然後向西擴充套件,擊破津浦路,配合劉鄧主力圍攻徐州,把李延年部給調出來,在運動中殲滅。這個建議陳毅完全贊同,而且建議總部把兩個野戰軍指揮部合二為一。蘇中戰役後,蔣軍集中兵力,向蘇北和魯南兩個方向進攻,企圖迫使我軍在兩個戰場分兵作戰,最終各個擊破。當時的山東根據地形勢不妙,北線之地已經逼近臨沂,而山東野戰軍的主力都被陳毅帶到了淮北,留下的只有幾個軍區的地方部隊,相互之間還隔得老遠,沒法集中。山東唯一戰鬥力強的野戰部隊只有葉飛的1縱,但這支部隊是來自江南的原新四軍部隊,山東某些地方領導把他們當作外人看,連正常的補給都不給,以至於8個月損失了幾千人卻補充不了兵員,部隊肯定是有情緒的。華野部隊裝備精良,是回山東救急呢,還是按原計劃留在蘇北和華中部隊聯手作戰?陳毅一時未決,內心側重於回山東。

曾山等華中的領導對此不滿,直接給延安發密電,陳述了意見。在是否入魯這個問題上,粟裕看得更深。在他看來,我軍目前的態勢是戰略防禦,把魯南當作殲敵的誘餌有著很大的操作空間,因此陳毅想回山東本身並沒有錯,將來遲早也要入魯,但在入魯之前一定要在蘇北打上一仗,理由有四:。華東野戰軍的歷史轉折點在敵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是華中的當下,如果我軍全面北調,敵軍的主要進攻勢頭將會轉移到山東,這樣過早放棄華中將對長期作戰造成不利影響。而且,在失去兩淮之後,敵軍已經形成了對我軍的三麵包圍態勢。若不在蘇北對敵進行重創,大軍在轉移過程中將會面臨前後夾擊的危險。此外,我軍撤出兩淮後,老根據地的民眾情緒開始不穩,部隊內部也存在思想情緒問題,如果此時不取得一次勝利再北調山東,軍心民心將會更加動蕩。主力部隊撤離蘇中後,仍需要在撤退之前取得一次勝利,以便為遊擊戰爭的開展奠定基礎。

粟裕明確地認識到,華中必然需要暫時放棄,我軍主力必定會北調山東,但這並不意味著北調就能輕松進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全力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殲滅戰是北調山東之前的必要舉措。主席也認為,將山野都調回山東並不妥當,仍需在蘇北配合粟裕進行作戰。經過反復考慮,陳毅最終決定在淮北殲敵。在這個關鍵時刻,主席發來電報指出,陳、張、鄧、曾、粟、譚必須密切合作,六位領導人必須經常商議重大政策,並將戰役指揮交由粟裕負責。華東野戰軍的領導架構基本確定,集中兵力作戰的構想終於得到統一,但要想在蘇北取得大勝利,仍需要合適的戰機。由於華中根據地大面積淪陷,蘇北僅剩下沭陽、漣水、鹽城、阜寧四個縣,內線作戰的空間越發狹窄,因此粟裕之前設想的西出津浦路、圍攻徐州的計劃已不可行。因此,陳毅、粟裕、譚震林決定改變計劃,在宿遷和沭陽一帶殲敵,由粟裕前線指揮。到了11月中旬,戰機終於出現。

蔣軍集中25個半旅,四路向蘇北和魯南發動進攻,這證實了粟裕的判斷是正確的,敵軍的進攻重點確實在蘇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著名的宿北戰役爆發了。在陳、粟首長的正確指揮下,華東野戰軍用時五天殲敵2.1萬人,繳獲大炮100多門,蔣軍整編的69師從此覆滅。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選人用人之道何其重要。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確保合適的人員被安排到適合他們的崗位上。在軍事領導方面,策劃和組織執行戰役需要像粟裕這樣的專家。而陳毅則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崇高的聲望,他胸懷寬廣,能夠承受壓力,善於自我批評,並且具有團結各方力量的能力。唯有他才能夠將山東和華中這兩個「山頭」凝聚在一起。這種作用是徐向前或者粟裕無法達到的,因此主席堅定地認為「陳粟不可分」。【專註深入挖掘戰爭史,傳播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