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魏國公徐達的封號長達33個字,如果拆開來看,分別代表什麽意思?

2023-12-09歷史

洪武三年十月,隨著北伐、西征的戰事告一段落,朱元璋開始對開國功臣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六個公爵,和清代比起來,明代的爵位比較復雜,如果不是對明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恐怕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就拿文武排名第一的徐達和李善長來說,徐達的封號是: 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參軍國事。

李善長的封號是: 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南韓公,參軍國事。

這其中的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中書右丞相,等具體是什麽意思呢?禦史借助相關的文獻資料,與諸位來聊一聊明初時期的爵位。

首先是勛號

朱元璋所封的六個國公皆是早年跟隨他南征北戰的知己故交,也是大明開國後第一批受封的大臣,公、侯、伯都屬於 「本爵」 ,他們開頭都以 「開國輔運推誠」 稱之,此即勛號。

同時,六個國公中有五個是武臣,只有李善長一人是文臣,所以李善長的封號和其他五人是不同的。武臣稱「宣力武臣」,文臣叫「守正文臣」。之下的侯、伯其實也是一樣的,都會在封號中註明是文還是武,這個制度後來一直被沿襲。

此外,同樣是開國功臣,劉基和汪廣陽的封號又略有區別,稱「開國翊運」,這是因為他們二人並非朱元璋嫡系成員,在封號上加以區別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不是開國功臣,而是由兒子繼承爵位的,那麽就沒有「開國輔運」的字樣,比如常遇春的兒子常茂雖然也是六國公之一,但他的封號就要簡短很多,即 :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鄭國公。

洪武二十一年,常茂因罪被奪爵,朱元璋改封常遇春的次子常昇為開國公。其封號大頭的是 欽承父業推誠宣力武臣

洪武一朝,還用過 「推忠協謀」 等號,但為數並不多。永樂時期分封的主要是以「 奉天靖難」、「奉天翊運」 等勛號。

其次是散階、勛官

明代繼承唐宋制度,文武大臣都有散階、勛官,以示朝廷恩寵,封號中的特進光祿大夫屬於散階,左柱國屬於勛官。洪武時期,開國功臣們的散階、勛官都明顯高於一般的品官。

我們知道,正一品文官的散階應為光祿大夫,二品為榮祿大夫。朱元璋所封的六個國公分別是「特進光祿大夫」和「特進榮祿大夫」,地位十分顯赫。而特進光祿大夫的名號,只有徐達和李善長兩人。

左柱國是勛官最高級別,六個國公中,同樣只有徐達、李善長二人是左柱國,其他四人皆為右柱國。這是因為明代尚左,左比右的地位更尊,這也表明朱元璋對徐達、李善長功勞的高度認可。

至於 「參軍國事」 則是朱元璋借鑒元朝制度授予公爵的特殊稱號,從字面意思理解,參就是參與國家軍政事務的意思,和清代的議政王有點類似。這個稱號僅限於洪武初年使用,且只分給了徐達、李善長二人。

徐達、李善長之後的李文忠、馮勝、鄧愈三人為 「同參軍國事」 ,檔次有所降低,就和科舉考試中三甲的「同進士」一樣。六個國公中,唯有常茂沒有參軍國事的頭銜。

第三是實品官職

封號中太師、太傅以及中書左、右丞相都是正一品文官,屬於實品官職(三公雖是虛銜,但也列入品官的行列)。

六個國公當中,徐達領中書右丞相,李善長領中書左丞相,李文忠領大都督府左都督,馮勝領大都督府右都督。常茂、鄧愈二人則無實品。

常茂當時尚年幼,不領任何官品可以理解。而鄧愈為何也不領官品呢?這是因為朱元璋在封爵前就已經決定讓湯和、鄧愈領兵出征四川、湖廣,故而未授實職。

當然,勛臣封爵而不兼領實職者,也不是說他們的實際權力就受到削弱,只能說明他們不再專門管理某一個衙門或其他事務。

實際上,開國功臣兼領實職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各種戰事的增多,軍政經驗豐富的勛貴們基本上都被派往了前線直接指揮部隊。

比如徐達名義上是中書右丞相,可他在中書省根本沒 呆幾 天,他長期領兵在外,也不管理中書省事務,右丞相對他而言,不過是個虛銜而已。

洪武十三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曾兩次大規模清算開國功臣,能善終者十不足一,盡管如此,朱元璋並沒有將功臣們的爵位一擼到底,而是讓他們的子孫承襲。

洪武晚期,異姓爵位制度不斷完善,規定凡開國功臣死後,俱追封三代。 其襲爵之子孫非建立奇功者,生死止依本爵 。相比較於清代而言,明代的勛貴們如果想要得到更高一級的爵位,難度是相當大的。

又,洪武朝之功臣死後,大多數都會追封高一級的爵位,基本上是國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國公,伯追封為侯,但也不絕對,其中也有一部份功臣沒有享受到這一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