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商鞅變法:史上最成功的變法,為何被人非議上千年?(上)

2024-04-10歷史

「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商君書】

商鞅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這個人為何如此牛批,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便將羸弱不堪幾近滅亡的秦國變成了虎狼之國,他的變法主張到底有什麽魔力,讓秦國君主奉若神明,即使因私怨處死商鞅後,而商鞅之法卻能繼續得到沿用?

在歷朝歷代變法者的下場往往不會太好,比如王安石、比如張居正、比如近代的戊戌變法,往往是人死政息,變法一夜之間一敗塗地的例子比比皆是,可唯獨商鞅變法是如此的徹底、如此的成功。

可以說是秦國成全了商鞅,因為沒有秦國,後世不會知曉商鞅,而商鞅也成全了秦國,因為117年後,秦帝國統一了天下,對於商鞅的身後評論,或褒或貶。

褒者佩服商鞅的勇氣,一個異鄉人孤身一人跑到秦國,既無親眷又無關系,面對著命運未蔔的將來,商鞅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壓在了貧瘠的秦國身上, 變法改革者的世界總是孤獨的,我們無從得知商鞅為何會選擇貧弱的秦國,也無法感受到商鞅內心的堅定和無奈,成,則青史留名,敗則身死異國。

可歷史卻跟商鞅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既身死異國又同時青史留名。

而貶者則從人性的角度對商鞅大加鞭撻,痛斥商鞅為人刻薄冷酷,愚民弱民之術讓民眾從此只配當主人的豬狗,嚴刑峻法讓國內之人惶恐不安,連坐制度沿用千年讓百姓苦不堪言,商鞅雖死,而商君之法千年不敗,縱觀【商君書】字字句句都在拿捏人性的弱點,堪稱2300多年前的厚黑之學。

然而,我們走近商鞅,卻發現這些評價對他都太失偏頗,他沒有想到自己在西北小國的一次變法改革竟能影響千年,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成為了歷史上變法最成功最徹底的案例,或許上天註定要成就這樣一位千古大才,所以才在諸侯爭霸的亂世中選擇了秦國。

公元前362年,改變秦國命運的一位君主終於從父親秦獻公贏師隰的手中接過了君位,他就是秦孝公,此時的秦國內憂外患,崤山以東戰國六雄已經形成,開始逐鹿中原,爭霸問鼎,而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戰國六雄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把秦國放在眼中,此時的秦國地位相當尷尬,在列國中相當沒有存在感,但卻被自己的死對頭魏國摁著頭轉圈打。

面對從父親秦獻公手中接過的千瘡百孔的大秦江山,秦孝公感到很崩潰,每次朝會都感到地球快要爆炸了!

目前先不考慮秦孝公同誌的心情,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秦魏這對百年老冤家的實力對比。

魏國自吳起變法後,實力大增,尤其魏武卒簡直是魔鬼一般的存在,這支特種軍隊號稱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不分勝負。」 如此恐怖的戰績基本稱得上是百戰百勝了。

史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裏。

這在當時妥妥的是戰國特種兵啊!

挑選標準是苛刻的,但是待遇也是優厚的,按照魏國法令,只要你成功入選魏武卒,國家不僅免你的各種賦稅徭役,而且還給你買房子置地,等你老了打不動了,國家還給你發退休金,在那個年代,如此優厚的待遇吸引了一大批幻想一夜暴富的青年才俊,加上戰爭狂魔吳起的魔鬼般訓練,說魏武卒牛批是有底氣的!

反觀當時的秦國,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基本只有挨揍的份兒,雖然後來的大秦銳士天下無敵,那是後話,起碼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那是混的相當慘。

最經典的一戰則是秦魏陰晉之戰,秦軍磨刀霍霍籌備很久,好不容易湊齊了50萬人,想一舉奪回河西地盤,但結果卻是:此戰魏國用5萬魏武卒大敗秦軍50萬人。

更可氣的是,吳起專門挑那些沒有立過功的士兵對敵秦軍,換句話說吳起簡直沒把秦軍當人看!太侮辱人了!

按某人的話來說:「就是放50萬頭豬,你抓也得抓好幾天吧!

可是秦軍堂堂50萬人竟然慘敗。

河西之地被魏軍進一步占領,從此秦國東出無望,而且此戰產生的負面影響極大,使秦國成為了東方六國口中的笑話,誰到誰家串門,都要笑話笑話秦國,從此列國卑秦,秦人深以為恥。

此時的秦國危機四伏,一片亡國之象。

軍事上,秦國在與魏國戰爭中失去了河西要地,這塊土地對秦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河西不僅是秦國的重要戰略屏障,而且也是其日後東出的彈板,魏國占領河西讓秦國時刻在魏國的威懾之下,從此戰略處於被動地位。

政治上,秦獻公之前的君主要麽被殺要麽被廢,國內連年內亂,政治動蕩不安,公室威信不再,對於秦國如此貧瘠的國家來說,政治上的混亂不僅讓秦國更加貧弱,也讓老秦人內鬥不斷,國家穩定成為了奢望。

經濟上,秦國土地貧瘠,連年戰爭和內亂讓秦國面臨滅頂之災,國內府庫幾無余糧,連年的窮兵黷武讓勞力大幅減少,生產力低下,根本無法為戰爭提供強有力的後方援助。

如果當初魏國再努努力,可能秦國真的就要被滅了。

但歷史沒有如果,正當秦國處於崩潰邊緣之際,奇跡卻出現了,這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奮六世之余烈。

從秦孝公老爹秦獻公開始,秦國開始崛起了,政治、軍事和經濟逐漸走上了正軌。

秦獻公對內廢除了人殉制度,對於人殉制度,在此要多提一句,當時秦國的人殉制度非常狠,君主死了,不僅老婆要陪葬,而且很多大臣也要陪葬,這就導致很多人才不敢去秦國面試,萬一得到重用,被國君念念不忘,還得陪國君一塊去死,這也是當時秦國人才雕零的原因之一。秦獻公用鐵腕手段廢除了人殉制度,算是給後來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此外,秦獻公還推出了編制戶籍、推廣縣制、打擊奴隸主勢力、提升「野人」和「國人」平等地位等系列改革措施,對外多次用兵,尤其是對三晉用兵尤甚,大大提升了秦國的地位。

可以說秦獻公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經過改革之後秦國終於有了點底氣和東方六國較量,但這還遠遠不夠,這些改革措施僅能自保而已,而想東出爭霸,尤其要擊敗恐怖的魏國,簡直是癡人說夢,但歷史終究沒有虧待秦國,在秦獻公去世不久,一對黃金搭檔牛批組合閃亮登場,從此揭開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