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時,薛嶽因何未能入選四大剿總?是資歷不夠還是另有隱情

2024-01-22歷史

1948年,為與我軍進行戰略決戰,老蔣在全國各大戰區成立了4個剿總司令部,分別華北、東北、徐州和華中四大的剿總。每個剿總司令部下轄若幹綏靖區和3-5個用於機動作戰的兵團和直屬部隊(直屬數個軍,炮兵、裝甲兵、輜重兵和工兵等多個特種兵)。

其規模也是在30-80萬人不等,可以說是當時國軍最大的戰略方面軍。

因此老蔣對於這些剿總司令官的人選安排也很慎重,強如湯恩伯、胡宗南等老蔣親信也沒能入選,而想要成為剿總司令官必然得要是國軍中能征善戰深得老蔣信之人。

而出人意料是,作為抗戰時期最為活躍的將領,被稱與白崇禧齊名的「戰神」薛嶽卻未能入選,這又是何故呢?

是薛嶽沒資格呢?還是另有隱情……

國軍戰神薛嶽和白崇禧

滿足四大剿總標準

先來看看老蔣對於剿總司令部的定義。

國軍焦總司令部實際上就是由當分時散在全國的各大行營組成。當時國軍在地方的軍政機構為:行營——綏靖公署——綏靖區。

而綏靖公署主任實際上就是由抗戰時期的戰區司令來擔任,比如抗戰末期,胡宗南擔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在抗戰結束後就擔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同樣的11、12戰區司令官孫連仲和傅作義,也轉為保定和張垣綏靖公署主任。

孫連仲和傅作義,都是戰區司令長官

理解這個,再來看看剿總司令部。

實際上剿總司令部是介於行營和綏靖公署之間,除了白崇禧這種行營主任級別(之前是國防部長,也擔任過武漢行營主任)的高職低就之外,其他3位剿總司令官也是綏靖公署主任或者副行營主任職務擔任。比如劉峙和傅作義都是綏靖公署主任(劉峙之前是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東北剿總衛立煌是東北行營副主任。

1948年6月以後老蔣為了便於指揮,直接將行營去掉,由剿總司令直接掌管片區軍政。

那麽從職務的角度上來看,薛嶽有能力擔任麽?

國軍四大剿總

1945年抗戰勝利後,老蔣為了搶奪底盤,直接從西南往中原、華東、華北和東北增派大量軍隊,特別中原和華東兩地。更是堆集了將近數十萬大軍,並成立了幾大綏靖公署指揮這些軍隊。在這些綏靖公署中,徐州綏靖公署的戰略地位最為重要和特殊。

徐州作為隴海和津浦鐵路之樞紐,是華東和中原8省之要沖,當年老蔣在徐州成立規模達100萬人的陸軍總司令部,就是以徐州綏靖公署為班子成立。

徐州綏靖公署首任綏靖公署主任是忠將——顧祝同,可顧祝同忠心有余,才幹不足,為此到了1945年末老蔣有了換將的想法。鑒於當時薛嶽因為和參謀次長劉斐關系惡劣,於是為了安撫薛嶽,老蔣就任命其接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

在任上,薛嶽一直幹到了1947年上半年。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薛嶽按照職是有資格擔任。

解放戰爭時期的薛嶽

說完資歷,再來看看軍銜。

老蔣對對於剿總司令部的門檻標準是——綏靖公署以上長官,和國軍二級上將以上軍銜。

白崇禧不用說,抗戰時期就是一級上將(桂南會戰被降級為二級上將,抗戰勝利後恢復),乃北伐時期國軍副總參謀長,又是國軍軍訓部長和居委會委員,光這些資歷那就是與何應欽、陳誠(薛嶽老大哥)等人齊名。至於劉峙和傅作義,那也是1935年國民政府在統一軍銜之後,於1935年4月3日,欽定的國軍首批二級上將。

同樣在1935年的4月5日,薛嶽才被升任為陸軍中將,不說比不上二級上將,其在中將中的順序也在衛立煌之後。1936年9月26日,衛立煌和薛嶽,連同陳誠、張治中等人一起領中將加上將銜。1939年6月衛立煌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而到了1944年4月,薛嶽才正式任命為陸軍二級上將。

被授予陸軍上將的薛嶽

因此相對而言,薛嶽在資歷上要弱於之前老蔣欽點的4位元剿總司令官,但如果以老蔣的硬性門檻來看的話,薛嶽確實也是滿足條件的。同為上將的他是有資格角逐四大剿總司令官的,而且連劉峙都能上,薛嶽這位抗日名將,總不會輸給他吧。

因此薛嶽當不上剿總司令官的原因,並非資格不夠而是其他……

戰績不爭氣,老蔣不用他

其實最大的因素在他自己,以及身後的老蔣。

剛開始攜著抗戰戰績的余威,老蔣還是頗為信任薛嶽的,在薛嶽和劉斐鬧掰想要隱退的之後,老蔣甚至以陸軍總司令為籌碼要求薛嶽留下,要知道陸軍總司令這個位置前面是何應欽,後任是顧祝同,皆是老蔣心腹。

顧祝同、何應欽和老蔣

1946年5月在山東和華中讓粟裕和陳老總打了一頭包的顧祝同被老蔣從徐州綏靖公署主任位置善擼掉,轉而讓薛嶽接任,當時蔣對薛嶽吩咐道:

「顧墨三在徐州指揮,已無法開展,你雖閑居上海,亦不可能,為了國家的存亡,你非到徐州接替顧墨三不可。」

就這樣的1946年6月,薛嶽接替顧祝同擔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這也開始了他在山東半年的「挨打」生涯。初期我軍知道薛嶽接替顧祝同之後,也是給予了其高度的評價,比如粟裕大將就說:

「薛嶽用兵,尚稱機敏果斷!相對於顧祝同薛嶽更不好對付」

我軍戰神粟裕

而薛嶽在走馬上任接替顧祝同主持中原和華東的作戰後,也在就職儀式上宣布,要在半年之內清除掉山東和華中我軍之威脅,但沒想到這個FLAG立的為時過早,最終卻成了自己催命符。

來看看薛嶽在徐州綏靖公署上的戰績:

1946年7-9月,其指揮以王牌第5和7軍為主力的9個軍進攻我新四軍蘇皖根據地,先後攻占如臯、蕭縣、盱眙、淮陰等十六座縣城,企圖將我軍趕出蘇北,並在山東與我軍進行決戰。其戰法為 「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步壓縮」,自信在均勢的情況下能擊敗日軍的薛嶽的,自然也覺得在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消滅裝備劣勢的我軍易如反掌。

可戰役開始後,薛嶽卻遭到當頭棒喝。先是蘇中地區,華中野戰軍發動蘇中戰役,司令員粟裕帶領劣勢的新四軍7戰7捷,殲敵將近7萬人。雖然薛嶽親自指揮中路作戰占領了淮南地區,但配合蘇中作戰的陳老總率領山野奔襲淮北作戰,直接消滅國軍整編69師,隴海路方向劉鄧幾次外線支援,也薛嶽顧此失彼,消滅蘇中粟裕的作戰也成立空談。

七戰七捷時期的華野

1946年10-11月,薛嶽集中8個整編師(軍),先後占領了 巨野、鄆城、濮陽,雖然暫時阻止了劉鄧向山東地區的滲透,可毫無疑問並沒有對山東和華中地區我軍造成實際性損失。不過薛嶽還是洋洋得意於他將粟裕逼出了蘇北和蘇中。可令他沒想到的是,粟裕在和陳老總組成的華東野戰軍,在合並之後幾次作戰中,連續取得大捷。

1946年12月中旬,薛嶽指揮25個整編旅進攻蘇北,分三路進攻蘇北和魯南,我軍阻擊其兩路,聯集中優勢兵力擊其第三路,全殲國軍整編69師及其他部隊,合計3個半旅。

華野在為魯南戰役進行動員

在宿北之戰後,華野誘敵深入,在魯南擊敗了深入解放區腹地的國軍整編26師(馬勵武)所部以及一個快速縱隊,此戰殲敵5萬人的同時,繳獲了大口徑火炮將近200門,還有大量的坦克,此戰之後,獲得補充的華野立馬建立了自己的特種兵縱隊。

1947年2月,已經被華野聲東擊西、虛虛實實的戰略戰術打蒙的薛嶽,依然頭鐵的令李仙洲集團孤軍深入臨沂和萊蕪一線,此戰直接導致了李仙洲集團覆滅,韓練成的整編46師(桂軍)也選擇投誠我軍。

萊蕪戰役的大勝,以及薛嶽的一敗再敗讓老蔣再也按耐不住火氣,直接撤了薛嶽的職。直接任命顧祝組成「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所」,統一指揮原徐州、鄭州兩個綏署的部隊。

國軍徐州陸總

就這樣薛嶽上任不過半年時間,卻多次在和陳粟的交手中處處落下風,就連昔日的老長官陳誠都保不住他,不得已只能讓其回南京擔任參軍長這個閑職。

可以說在解放戰爭初期,薛嶽在徐州的指揮不當讓其失去了老蔣的信任最終被放棄。

而除了前線作戰不利這個原因之外,還在於薛嶽心態的轉變。

顧祝同在徐州屢戰屢敗卻依然還得到老蔣的信任,劉峙就更不用說,因此即便是薛嶽戰敗,老蔣在1948年大廈將傾之時,也會想到找薛嶽來救場,換句話來說薛嶽即使輸給我軍,卻依然是一個水準級以上的名將。

但到了1948年前後,久居南京的薛嶽心態卻出現了變化。

在指揮崗位時期的薛嶽

相對於帶兵打仗,薛嶽這時更偏向於從政,在南京期間,薛嶽就經常喜歡和老大哥張發奎(薛以前是張發奎第4軍下面的師長)一起與余漢謀、陳濟棠等粵籍國民政府政要們會晤,私下裏更是拉幫結夥討論時政,研究「粵人治粵」的方案。

老蔣是什麽人?眼裏揉不得反對聲音的,薛嶽等人公然拉幫結派,又怎能被老蔣所容?

在孫科高調宣布參選副總之後,薛嶽等人更是走上前台積極為其拉票,和桂系的李白針鋒相對,把南京國民政府內部搞的烏煙瘴氣,甚至於還出現了薛嶽帶人前往報社圍堵那些反對孫科報社的鬧劇。很顯然相較於帶兵打仗,此時的薛嶽是更喜歡從政。

而這個心態的變化,在老蔣看來就更不能作為剿總司令官了。

粵軍大佬薛嶽、余漢謀和張發奎

一方面,薛嶽在後方閑了下來,早已沒有了軍人那種馬革裹屍的心態,在指揮作戰中勢必要被分心,而在這種節骨眼上,一招錯則會一路敗,薛嶽心不在軍隊中,如果強拉硬拽過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同時另一方面,薛嶽高調支持孫科,商討華南自治,這是公然和老蔣打擂台,如果將這麽重要的兵權交給他,難免粵籍政客們會擁兵自重,在這個關鍵時刻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麽。

在卸任後入粵軍陣營的薛嶽

雨田君說

因此無論是以往的戰績,還是薛嶽心態的轉變,在戰略決戰時刻,老蔣肯定會選擇自己信任之人,如劉峙,這樣更方便微操,亦或是有擔當和軍事指揮更強,如衛立煌和白崇禧等人。薛嶽雖然也符合選帥標準,但其辣眼的戰績,再加上和老蔣不是同一條線,很難保證其指揮會有紕漏。

故而薛嶽想當上剿總司令官,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