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遵義會議唇槍舌劍,罕見發火的朱德大發雷霆,字字千鈞力挺主席

2024-05-10歷史

前言

1935年1月16日,貴州遵義正值隆冬,位於老城子尹路96號的柏輝章官邸內,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的擴大會議,正緊張而激烈地進行著。

屋外寒風凜冽,屋內唇槍舌劍,就在眾人為前進路線爭論不休時,響亮聲音震徹會場:

「如果你們繼續這樣領導,我們就不能跟著走下去了」。

只見,時任紅軍總司令的朱德,不復往日裏謙遜穩重的形象,他右手拍著桌子,每個字都仿佛有著千鈞的重量。

會議桌上,周總理、張聞天、王稼祥等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那麽,朱德為何大發雷霆?遵義會議召開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背景?

放棄遊擊戰術

自井岡山上「朱毛會師」以後,紅軍的發展進入到嶄新的階段。

到1930年時,工農紅軍總人數已達到10萬多人,還以中央蘇區為中心,在十多個省份開辟出根據地,紅軍已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革命力量。

正因如此,1930年10月,蔣介石糾集了10萬國軍精銳,試圖以「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對中央蘇區的紅軍造成打擊。

面對來襲的國民黨軍隊,我軍沒有膽怯,而是堅定地予以回擊,第一次反「圍剿」由此拉開了帷幕。

毛主席依托著湘贛邊界復雜的地形,另辟蹊徑,總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擊戰戰術。

並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將國民黨大軍打得抱頭鼠竄、落荒而逃。

累計殲敵1.3萬余人,蔣介石野心勃勃的第一次「圍剿」,正式宣告破碎。

從此,毛主席的軍事領導能力,得到了全軍上下的進一步認可。

此後兩年間,蔣介石出動了更多兵力,先後發動了第二到第四次「圍剿」,但在毛主席的指揮下,都無疾而終,紅軍的士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

1933年9月起,蔣介石已經氣急敗壞,他調集百萬大軍,采取「堡壘主義」新戰略,掀起了第五次「圍剿」。

然而,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蒙蔽了當時中央臨時領導人王明、博古等人。

王明

他們放棄了遊擊戰和運動戰,轉而采用陣地戰,打算和國民黨軍隊硬碰硬。

這使得紅軍陷入被動局面,歷經一年的鏖戰,雖然給國民黨造成了巨大殺傷,但中央蘇區大部份被侵占。

這也意味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踏上長征之旅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後,朱德的心情十分沈重,在作戰間隙,手中的煙經常一根接著一根。

想當年,朱德年紀輕輕已經在滇軍中紮穩腳跟,一度擔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官,但為了革命理想,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職務。

踏遍祖國大地,找尋共產主義的足跡,甚至遠赴莫斯科,與周總理會面,最終以36歲的「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的偉大會師,朱德在紅軍中的地位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長征開始之初,博古、李德等人甚至沒有通知朱德。

博古一直是王明錯誤思想的擁躉,自然不必多說,而李德則是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

抵達中央蘇區時,博古便大興土木,殷勤地建了一所100平方的「獨立房子」,供李德起居、指揮使用。

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李德便罔顧中國的現實,下達了諸多不切實際的命令,造成了前線戰士的大量傷亡。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長征由此開始。

此時,軍隊領導權仍在博古、李德等人手中,做出長征決議時,他們甚至沒有讓時任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的朱德參與。

據朱德回憶:

「一切準備工作都未透過我」。

不難想象,在博古、李德的領導下,長征初期的工作混亂而倉促。

在所謂的「西征」途中,博古堅持要紅軍帶上大量物資,什麽都不能落下。

於是,8萬多人的中央紅軍走得異常艱難,隊伍甚至長達上百公裏。

此時,毛主席和朱德都憂心忡忡。

李德等人的行為自然導致了嚴重後果,長征開始後,紅軍減員嚴重,尤其是在湘江戰役中。

雖突破了國民黨的封鎖線,但8萬多人的紅軍已銳減至3萬余人。

而頻頻失利也動搖了博古等人的領導,突破湘江後,毛主席改道貴州的建議得以透過。

強渡烏江後,疲憊的中央紅軍,終於在1935年1月7日抵達了黔北重鎮遵義。

遵義會議召開

1月8日下午,朱德致電各軍團、各縱隊,建立起遵義警備司令,12日,又召開了上萬人的群眾大會,闡明紅軍的革命主張。

在他的宣傳下,當地百姓反應熱烈,近5000名青年陸續報名參軍,紅軍的革命力量得以補充。

當然了,如何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教訓,為紅軍日後的發展指明方向,仍是當時的重中之重。

於是,在毛主席、朱德等人的建議下,1月15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如期召開。

會議上,博古率先發言,談到長達一年之久的潰敗。

但他只是將其原因歸咎於「敵強我弱」等客觀因素,對自己的指揮不當輕描淡寫,對路線的錯誤更是閉口不談。

於是,周總理坐不住了,在博古的主報告做完後,他緊接著給出了副報告,著重強調主觀方面的錯誤,將矛頭引向博古、李德二人。

張聞天

隨即,張聞天也加入討論,他的言辭更加犀利,直接對博古本人做出了批評。

張聞天的發言獲得了眾人的支持,毛主席也說出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

「這個錯誤,在整個戰爭中,歸納起來,表現在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進攻中的冒險主義,第二階段是防禦中的保守主義,第三階段是退卻中的逃跑主義」。

毛主席一陣見血的發言,直指博古的要害,王稼祥、張聞天也表示要解散「三人團」,推舉毛主席擔任軍事指揮。

見情況不對,博古和李德集團中的人面面相覷,無奈之下,博古只好指了指手表,稱已經到了淩晨,不如先行散會。

朱德拍桌而起

第二天晚上,遵義會議繼續召開,不過,博古等人仍在負隅頑抗。

會議開始後,何克全便跳了出來,他罔顧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失利的事實。

反而表示毛主席沒有在蘇聯接受軍事教育,將話鋒引向毛主席,從而掩蓋博古、李德等人的問題。

對此,毛主席並未爭辯,只是神情自若地掃視著手中厚厚的會議資料。

然而,一聲巨響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一向「寬厚仁和」的朱德突然拍桌而起,眼神中的憤怒,已經令博古和李德有些膽寒。

朱德沒有任何鋪墊,直接向李德發問:

「有什麽本錢,就打什麽仗,沒有本錢,打什麽洋仗?」

朱德的意思很明顯,李德總是將共產國際的指示奉為圭臬,絲毫不顧革命現狀,這才導致了紅軍的節節敗退。

時至今日,竟然還狐假虎威,以共產主義的理念指責毛主席,豈能不令人憤怒呢?

果然,朱德的質問戳中了博古和李德的痛處,他們二人雖然臉色鐵青,但卻說不出一句回擊的話,只能任由朱德批評。

而朱德也絲毫不給他們面子,繼續聲色俱厲地斥責臨時中央,並且著重指出他們對毛主席的態度,以及導致大量紅軍戰士犧牲的錯誤。

末了,朱德還是難掩胸中的憤懣,表示:

「如果繼續這樣領導,我們就不能跟著走下去了」。

作為紅軍的總司令,朱德這番話的力量不言而喻。

英國著名學者、【周恩來傳】作者迪克·威爾森曾回憶:

當時兩種態度「勢均力敵」,而朱德的表態,無疑在搖擺的天平一端加上了砝碼。

而這,也讓遵義會議的結果蓋棺定論。

毛主席的意見得到了廣泛支持,「三人團」隨即解散,毛主席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承擔起軍事指揮的重任。

關愛基層士兵

可以說,遵義會議是長征路上一個生死攸關的節點,也是紅軍歷史上極為重要的轉折點。

它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

而朱德在這一抉擇中的功績應當彪炳史冊。

而在確立毛主席的領導地位以後,紅軍重新采取遊擊戰戰術,在黔北、川南和昆明之間迂回。

歷經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著名戰役戰鬥,終於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追堵,取得了戰略戰役的階段性勝利。

而之所以能達成這一成就,朱德在遵義會議中的力挽狂瀾,實在是不容忽視。

只不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在強渡大渡河以後,紅軍決定繼續北進,但前方面臨的,卻是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

爬雪山、過草地途中,朱德再次展現出過人的領導能力。

在艱難的處境下,他對戰士們給予了大量關懷,經常把馬讓給傷員,自己則和普通士兵一起步行前進。

有時候,軍中糧食告急,朱德還會從自己本就不富裕的口糧中拿出一部份,堅持分給其他戰士食用。

正因如此,朱德在軍中極具號召力,回憶起那段經歷,楊得誌曾感慨地說道:

「朱德平時對人很好,有說有笑,從沒發過脾氣,我們都把他當父母看待」。

就這樣,中央紅軍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偉大的長征之旅。

1935年6月18日,主力部隊便抵達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實作會師。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0月5日,張國燾不顧毛主席「北上抗日」的主張,堅持要「南下攻打成都」。

當時,朱德正與張國燾一起領導左路軍,在會上,張國燾軟硬兼施,想要迫使朱德改變想法。

沒想到,朱德卻毫不動搖,他斥責道:

「你的做法我不贊成,我要接受黨中央的領導,你封的‘委員’,我不要」。

之後又義正言辭道:

「天下紅軍是一家,‘朱毛’全世界都聞名,要我這個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你可以劈開我,也分不開‘朱毛’「。

考慮到朱德在軍中的巨大威望,張國燾不敢輕舉妄動,此後,朱德始終堅定的支持毛主席。

結語

「群龍得首自騰翔,路線精通走一行。左右高地能糾正,天空無限任飛揚」。

新中國成立之後,朱德回憶起遵義會議驚心動魄的一幕,仍舊感慨不已,並賦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七絕。

如果說,遵義會議改變了中國歷史,那麽朱德毫無疑問是歷史的締造者之一。

後來,毛主席經常稱贊朱德是「人民的光榮」,可見,在毛主席心中,朱德當年的出言力挺,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

向朱德致敬!#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