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哪個朝代得國最正?秦始皇未能上榜,民間只認這兩個

2024-04-16歷史

自秦始皇一統天下至清朝辛亥革命, 中國歷史見證了九個統一王朝的興衰和多個長時期的分裂混亂。

這些王朝與時代編織了中華民族悠長的歷史畫卷。

然而,歷史學者普遍認為, 真正意義上正統的王朝只有漢朝和明朝,其余則被貼上了「不正」的標簽,就連秦始皇開創的大秦也在「不正」中, 這究竟是為何呢?

在這裏我們要首先來定義,得國最正的意義是什麽?

這個觀點是孟森在其著作【明史講義】中提出,孟森提出這個觀點理由主要有三點:

布衣出身,白手起家

劉邦,一位出身於江蘇豐縣普通農家的漢朝開國君主,盡管他的出身寒微,但他的領導天賦和宏偉抱負自幼便顯露無遺。

年輕時,他在沛縣擔任著小小的亭長,肩負著維護地方安寧的重任。然而,劉邦的心誌遠大,他不甘於平庸,一心想要有朝一日實作輝煌偉業,覆寫自己的命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挑戰秦朝的鐵腕統治。

這場起義如同一把火,點燃了劉邦內心的激情,他毅然決然地投身反抗的洪流,開始了他的抗爭之旅。

起初,劉邦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精通用人之道,身邊逐漸聚集了一批驍勇善戰的英才,如足智多謀的蕭何、謀略過人的張良、用兵如神的韓信等。

他們齊心協力,為劉邦出謀劃策,使得他的勢力如同星火燎原,日益壯大。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鹹陽,將秦朝的統治畫上了句號。

緊接著,劉邦與項羽展開了一場為期四年的楚漢爭霸戰。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中,劉邦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軍事天賦,使得他的勢力不斷壯大。最終,在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中,他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為歷史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誕生於1328年,來自安徽省鳳陽。

他的童年充滿了貧困,為了生計,他不得不為地主放牛以貼補家用。在生活的重壓下,朱元璋在少年時期選擇了出家為僧。

然而,1352年,朱元璋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他加入了紅巾軍,開始了他的抗元生涯。憑借卓越的才智和勇猛善戰的能力,朱元璋在紅巾軍中迅速嶄露頭角,成為一名傑出的將領。

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朱元璋逐漸統一了中國南方,並在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南方起兵統一全國的皇帝,開創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輝煌歷史。

可見,漢朝的劉邦和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出身平民,沒有依靠前朝的權力和地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

反觀得國不正的朝代,我們就以晉、隋朝代為例。

晉武帝司馬炎,一位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創立晉朝的卓越皇帝,他誕生於公元236年,出身於顯赫的魏國權臣司馬懿家族。

司馬懿和司馬昭,這兩位是司馬家傑出的代表,同時也為司馬炎積累了豐厚的政治資本和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他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們的努力下,司馬炎得以順利地統一了長期分裂的中國,結束了三國時期的戰亂,開啟了晉朝的繁榮時代。

隋文帝楊堅,一位統一南北朝、建立隋朝的英明君主,出生於公元541年。

他來自北周權臣楊忠家族。楊忠家族在北周時期地位顯赫,權勢滔天,為楊堅的起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得益於家族的輝煌背景,楊堅成功地統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戰亂。

他的智慧和勇敢,為隋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綜上所述,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這兩位開國皇帝,都不是出身於平民,他們背後都有著顯赫的家世和豐厚的資源。

他們在起家過程中,充分利用家族背景和自身卓越的才能,逐步崛起,最終成為了一代帝王。

與前朝無瓜葛

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因為不滿前朝暴政而起義。

他們並非前朝的重臣或一方諸侯,沒有背叛前朝的嫌疑。

他們的起義是出於對民眾疾苦的同情,以及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而秦國在嬴政之前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透過多年的征戰,逐漸削弱了其他六個諸侯國的實力。

嬴政繼位後,繼續推行秦國的法家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對六國的統一,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戰國時期。

晉武帝司馬炎與前朝的瓜葛主要在於他透過篡奪魏國的政權來建立晉朝。

司馬懿及其家族在魏國時期積累了巨大的權力,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掌握了魏國的實權。

司馬炎繼位後,繼續擴大司馬家族的勢力,最終在公元265年代魏自立,建立了晉朝,這一過程被稱為「晉陽之變」。

隋文帝楊堅與前朝的瓜葛在於他透過北周的禪讓來建立隋朝。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權臣,楊堅本人也在北周朝廷中擔任要職。北周末年,外戚楊堅掌握了大權,最終在公元581年接受了北周靜帝的禪讓,建立了隋朝。

而在中國古代歷史的評價體系中,一個朝代的「得國之正」往往與其建立的方式和合法性密切相關。

傳統的儒家觀念強調「忠孝」和「正統」,傾向於認為君權神授,皇位應當透過合法和道德的方式傳承。

因此,如果一個朝代的建立並非基於內部的造反或篡位,而是透過君主自身的實力和功績來取得天下,那麽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被認為具有更高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劉邦與朱元璋正是如此

晉、隋則是透過 內部的造反或篡位才完成的大業,因此被批為得國不正。

為民除暴

劉邦與朱元璋的起義得到了廣泛的民眾支持。

他們深知民眾的苦難,因此能夠凝聚人心,壯大自己的力量。在他們的帶領下,民眾紛紛投身起義,共同推翻了前朝的統治。

可晉武帝司馬炎和隋文帝楊堅,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們的統治行為往往帶有個人利益的色彩。

我們來看看晉武帝司馬炎。

在建立晉朝、統一三國的過程中,雖然實作了國家的統一,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采取了屠殺和排擠異己的手段。

這種行為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民眾的生活也因此變得困苦不堪。

我們來看看隋文帝楊堅。

在建立隋朝、統一南北朝的過程中,透過改革和征戰,實作了國家的統一。

然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也采取了殘酷的手段,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盡管隋朝一時繁榮,但楊堅為了個人利益而實施的暴政,也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因此,學者孟森才認為,歷朝歷代中,只有劉邦和朱元璋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因此漢朝和明朝的建立算是比較光明磊落的,得國之正,其他朝代難以比擬。

這個觀點符合大眾的道德觀,即開國之初動機單純,站在維護老百姓立場,無權無勢,更不是在前朝身居高位,受前朝恩惠還居心叵測以圖社稷神器。

這種觀點並非無懈可擊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正統」王朝的定義。

在歷史學中,「正統」王朝通常指的是一個統一全國、傳承有序、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的朝代。

然而,這個定義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學者對「正統」王朝的定義存在差異。

我們可以透過數據來分析秦、晉、隋三個朝代的「正統」程度。

統一全國: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正統」王朝應當能夠統一全國,實作領土完整。

根據歷史數據,秦朝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長期的戰國紛爭;晉朝實作了三國統一;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這些朝代在統一全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傳承有序: 一個「正統」王朝應當具備較為穩定的政權傳承。

雖然秦朝、晉朝和隋朝的統治時間相對較短,但它們在政權傳承方面也具備一定的秩序。

例如,秦朝的始皇帝將皇位傳給了秦二世;晉朝的晉武帝司馬炎將皇位傳給了晉惠帝;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將皇位傳給了隋煬帝。

政治穩定: 一個「正統」王朝應當具備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

雖然秦朝、晉朝和隋朝在統治過程中存在一些政治動蕩,但它們在大部份時期也實作了政治穩定。

例如, 秦朝實行了嚴格的法律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晉朝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隋朝實行了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文化繁榮: 一個「正統」王朝應當具備繁榮的文化。

秦朝雖然在統治過程中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政策,但也開創了許多制度, 如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等 ;晉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如竹林七賢、陶淵明等 ;隋朝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貢獻, 如大運河的修建、科舉制度的創立等

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秦朝、晉朝和隋朝在某些方面也具備了「正統」王朝的特征。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些朝代排除在「正統」王朝之外。

當然,我們並非否定漢朝和明朝的「正統」地位,而是認為在評價一個朝代的「正統」程度時,不能僅以漢朝和明朝為標準,而應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全面、客觀地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