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傅作義起義後,釋放了哪兩位高級將領

2024-01-31歷史

1949年1月,傅作義將軍在北平率領20萬國民黨軍隊起義,為國、為民、為歷史立下不朽功勛,使千年古都北京和200萬民眾得以避免塗炭浩劫。

然而,北平胡平解放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每一步都充滿驚險。陶鑄同誌在與傅將軍密會談判時,雙方甚至拍了桌子,陶鑄同誌的警衛員在門外已經把手壓在了槍柄上。

此外,傅將軍還放走了兩名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那麽,傅將軍與我軍的和談為何不太順利呢?他放走的又是誰?這三人的命運又會有何不同呢?

傅將軍在國民黨集團中獨樹一幟,是一位百戰名將,曾經讓我們的軍隊吃了大虧。他的智勇雙全,連毛主席都曾經被氣得說出「此仇不報,誓不為人」的狠話。

傅作義出生於1895年,是山西的一位傑出人物。

傅作義出身貧寒,但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成為當地富紳,他雖然富有,但卻一直堅持著善待鄉裏、崇尚中華傳統美德的家風。

因此,他的一生都以善良和節儉為本,他的這種家風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子女。陶鑄將軍曾經與傅作義在北平有過爭執,但後來每次到北京出差,都會到傅家蹭飯,而傅將軍也總是熱情款待。

傅作義,字仁義禮智信中的「義」,一生以「義」字為名,歷經輝煌與困苦,成就了他的事業。年輕時,他就參加了辛亥革命,並在保定軍校畢業後加入了閻錫山的晉軍。

在1928年的「涿州大戰」中,身為中將師長的他率領1萬多人奪取了奉軍的涿州,並獨守孤城,抵擋奉軍長達3個月的圍攻。

他的英勇表現給各路軍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他的保定軍校師兄蔣介石。長城抗戰爆發後,他率領自己的鐵桿嫡系,成為了綏遠主席。

這場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再次證明了他的人生信條——「義」。

1936年,板垣征四郎試圖用重金收買傅作義,讓他帶領綏遠獨立,但是被傅作義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於是,他們之間的關系徹底破裂,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面對日偽的大舉進犯,傅作義展現出無比的英勇和決心。他激勵部下說:「嶽飛在38歲時犧牲,我現在已經41歲了,我不願意就這樣平庸地度過一生!」

他的豪言壯誌,如同一道光芒照亮了整個戰場。大丈夫應當為國捐軀,用馬革裹屍。隨後,他率領部下在大草原上展開了閃電戰。

這種戰術需要強大的坦克支援,而傅作義並沒有這樣的裝備。然而,他深諳「兵貴神速」的道理,曾經在抗戰中見識過摩托化日軍的威力,於是,他組建了一支裝甲汽車隊,以此應對敵人的進攻。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是裝甲車隊進行摩托化行軍和大範圍機動的理想場所。傅作義的裝甲車隊在紅格爾圖、百靈廟、大廟等著名戰役中始終沖在最前面,為取得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體現了傅作義對"速度"的獨特理解。在"七七事變"後,他指揮麾下騎兵部隊奇襲商都,這是全國首次攻克的縣城。

之後,他又指揮35軍反攻太原,連下40余城,使得日軍聞風喪膽。而且,在抗戰中,傅作義的部隊軍紀嚴明,作風頑強,甚至被人們稱為"7路半"。

在民族大義上,傅作義始終堅定不移。但在解放戰爭中,這個"義"字卻讓他險些成為民族的罪人。自古"忠義"都是一體,傳統忠君愛國的思想要求臣下對主上要始終忠誠。

因此,深受傳統思想熏陶的傅作義在解放戰爭中選擇了忠於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但真正的"義"是"大義",而傅作義在理解上卻出現了狹隘的局限性。

1946年7月,由聶榮臻和賀龍兩位未來的元帥聯手坐鎮,由未來的上將張宗遜領兵,我軍10萬大軍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兵團戰役~集寧大同戰役。

傅作義當時只有7萬之眾,處於劣勢,但他卻巧妙地運用了"圍魏救趙"之計,取得了空前的大勝,使得我軍損失超過2萬人,不得不鳴金收兵。

原來如此,那麽我來生成新的文案吧: 在華北戰場上,傅作義將軍的軍隊一直對我軍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我軍被迫放棄了唯一的根據地,同時也陷入了被動。

此時,傅作義還透過公開信對我軍進行了嘲諷,毛主席對此感到憤怒。然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的革命事業得到了毛主席的精心策劃和全體將士的奮力拼搏,以及無數秘密戰士的無私奉獻,最終我們成功地扭轉了乾坤。

1948年底,遼沈戰役勝利後,我軍大規模南下,包圍了北平。傅作義和25萬國民黨軍隊被我軍困住,他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立場。

看到東北衛立煌被蔣介石罷免,想起張學良和楊虎城的遭遇,傅作義對蔣介石的信任已經消磨殆盡。於是,他提出了與中國共產黨「和談」的想法,但是由於他之前對我軍造成的巨大損失和那封公開信,他的條件太過苛刻,陶鑄同誌因此與他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面對這種情況,毛主席做出了以戰促和的決策。在這一決策的指引下,我軍在新保安成功地殲滅了傅作義的嫡系35軍,使得傅作義深感痛心。

隨後,我軍又在短短29小時內攻克了天津,這使得蔣介石和傅作義都認識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實力。在這個關鍵時刻,傅作義在女兒傅冬菊、「老師」劉厚同和同僚鄧寶珊將軍的開導下,最終放棄了效忠國民黨的「小義」,選擇了為國為民的「大義」。

傅將軍傅作義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水利部部長,雖年事已高,但仍為國家建設傾盡全力,直至1974年在北京病逝。

他的生涯中雖然經歷了一些曲折,但他始終是民族和國家的功臣。北平胡平起義充滿了艱難險阻,盡管傅作義的嫡系部隊只占北平25萬大軍的十分之一,但他們控制了城內外的各個要隘。

然而,剩下的20多萬國民黨嫡系絕非善茬,且許多將領心有不甘。傅作義深諳「強扭的瓜不甜」的道理,為避免事態惡化,他允許不願起義的國民黨將領帶著部隊離開北平。

在這次事件中,有兩個名噪一時的「國軍名將」也離開了。

在兩位飛走的「名將」中,李文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胡宗南的忠實支持者。李文於1905年出生在湖南,畢業於黃埔一期。

李文是一位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人,他曾跟隨蔣介石參加北伐、中原大戰以及對鄂豫皖蘇區的第四次「圍剿」,是胡宗南的老部下。

在抗日時期,他的戰功並不顯著,但憑借著黃埔嫡系的身份,他在政治上左右逢商場。到了抗戰勝利時,他已經晉升為陸軍中將。

然而,在解放戰爭中,李文卻是一個堅決的抵抗分子。在1948年底,四野把北平團團圍住後,他擔任四兵團司令,決心與我軍死磕到底。

然而,在傅作義宣布和平起義的決定後,大部份將領都明白了抵抗已經沒有意義,紛紛贊成。然而,李文就是不同意,盡管他知道死扛沒用,但他仍然信誓旦旦地要與我軍來日再戰。

在1949年底,解放軍兵臨大西南,四川的老牌軍閥鄧錫侯、劉文輝都宣布起義,國民黨部隊中的很多將士也紛紛投誠。

然而,胡宗南打算逃跑,此時,李文又跳出來,說要帶著10萬殘兵從成都突圍而出。

胡宗南正愁找不著替罪羊,聽到訊息欣喜若狂,立刻同意了。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文很快就被我軍打得潰不成軍,自己也「揭竿而起」。

我軍對待他這樣被迫起義的國民黨將領還是十分寬大,沒有將他送到戰俘管理所,而是送到了學校進修。可這個李文卻趁機逃跑,隨後從香港逃到台灣。

但是,他這段「歷史汙點」讓蔣介石再也不信任他,只給了他「國防部」高級參謀的虛職。1964年退休後,李文又在一個糖果公司擔任了「顧問」,在1977年去世,享年72歲。

石覺,生於1908年,是廣西桂林人,他也是從北平飛走的高官。然而,他並非桂系成員,而是黃埔三期的畢業生,一直追隨蔣介石的親信湯恩伯。

石覺,一位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他在第五次「圍剿」中大敗彭老總的紅3軍團,一度讓紅軍吃盡苦頭。紅軍長征後,他更是率兵占領了紅色首都瑞金,並「追剿」蕭克的紅6軍團,他在「圍剿」中的表現可圈可點,贏得了飛黃騰達的機會。

然而,抗日戰爭期間,他並沒有表現出色的戰績,反而在河南搜刮民脂民膏,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當地人對他的評價極低,稱他的部隊為「13軍中最壞的軍隊」,而他本人則是這個部隊的軍長。

當時,他還因此被當地的老百姓搶走了吉普車、槍和電台,不得不走了4天才到洛陽跟蔣鼎文哭訴自己的遭遇。

湯恩伯抗戰結束後,石覺率領著13軍成為了首批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隨後,新1軍和新6軍的加入使13軍地位降低,被迫返回關內。

雖然遭遇不公,但石覺卻因此獲得了好處。他在東北的同僚大部份被解放軍俘虜或重創。當傅將軍宣布起義時,石覺因為自己過去對紅軍所犯下的罪行而不敢響應。

回到南京後,蔣介石對他的表現表示贊賞,湯恩伯也因此讓他守衛上海。然而,當解放軍大兵壓境時,湯恩伯首先將司令部轉移到了軍艦上,而石覺則將指揮所設在江邊的吳淞炮台,隨時準備逃跑。

新中國成立後,石覺堅守在舟山群島。他在台灣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並不是因為他打了勝仗,而是因為他成功地帶領了3.5個軍返回了台灣。

石覺雖然在台灣順風順水,但他不同於李文,沒有歷史汙點。退休後他致力於太極拳,並撰寫了回憶錄,但他堅決否認在抗戰中被河南百姓繳械的事情。

石覺的一生充滿了逃跑,他從河南、東北、北平、舟山等地多次逃跑,每次都全身而退,堪稱「福將」中的奇葩。石覺於1986年因中風去世,享年78歲。

與傅作義將軍相比,李文和石覺只能算是歷史的垃圾堆,傅將軍則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