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2年主席命175名將軍出山,總理保駕護航,各軍區仍不配合,為何

2024-02-02歷史

起用老幹部們的預兆

1972年1月6日,陳毅元帥因病逝世,享年71歲,兩天後,周總理將中央軍委送來的悼詞稿轉交給毛主席審閱,仔細閱讀後,毛主席表示, 「功與過的評價,不宜在追悼會上作」 ,於是,悼詞中有關陳毅元帥功過的評價便被刪掉了。1月10日下午,陳毅元帥的追悼會在北京西郊八寶山舉行。

當天,毛主席在吃過午飯後,沒有像往常一樣午休,反而拿起了報紙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但從他的神情仍能看出有些焦躁,由於身邊沒放鐘表,他並不知道時間,一段時間後,毛主席突然擡起頭,向身邊的工作人員問道: 「現在幾點了?」

工作人員看了一下手表,回答道: 「一點半了」 。得知時間後,坐在沙發上的毛主席突然拍了一下沙發扶手,說道: 「馬上備車,我要去參加陳毅同誌的追悼會。」 毛主席突如其來的決定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到達追悼會現場後,毛主席用足夠讓所有人都聽到的聲音,對陳毅的妻子張茜說道: 「陳毅是為人民事業奮鬥的好同誌。他雖跟我有過幾次爭論,但那個不要緊嘛,在我們幾十年的相處裏,一直有很好的合作,他是能團結人的。」

當時,毛主席的身體情況已經惡化了,但他仍然強撐精神正式和完整地參加了陳毅元帥的追悼會,此後,毛主席的健康狀況也再沒能得到恢復, 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參加的最後一場悼念活動。

周總理在後來的一次會議上,提到毛主席出席陳毅元帥的追悼會時,感慨萬分,說道: 「毛主席參加陳毅同誌的追悼會,使我們這些老幹部和忠於主席的人,都很感動。」

毛主席這一包含著「歉意」的舉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在向全國發出「暗示」 參加陳毅同誌的追悼會是重新起用老幹部的先兆。 對於這些老幹部們而言,這是無疑是他們期盼已久的「訊號」。

有了這一「暗示」,關於老幹部們的復員和工作安排便開始逐漸提上了日程。1972年12月, 毛主席因幹部問題下了決心,周總理抓住機會,正式向毛主席提出了落實幹部政策的建議。對此,毛主席深表同意,明確表示支持這一工作,並交由周總理去落實。

不久後,周總理便開始主持相關工作,為175名老幹部們重新出山保駕護航。

原本這是件好事,但沒想到,在真正落實到具體措施時,卻異常艱難,遭遇了無比尷尬的場面,剛開始時,各大軍區對於這項工作都顯得不甚熱情,甚至表示 「我們軍區不缺人,不能接收他們。」 仿佛這些老幹部們不是去幫忙工作的,而是去添麻煩的,他們的復員工作像個足球一樣,被各大軍區踢來踢去的。甚至就連周總理親自出面,都免不了會碰壁,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為什麽老幹部們的復出會面臨如此尷尬的局面呢?究竟發生了什麽,就連周總理都會碰壁呢?對於這一棘手的難題,周總理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周總理主持老幹部復員工作,點兵點將

實際上,早在毛主席交代周總理主持這次的復員工作前,周總理從6月份開始就已經著手準備了,經過調查研究,總政已經根據周總理要求,準備好了將要復出工作的175名將領的名單。因此,當毛主席正式下令開始這項工作時,周總理便快速進行了部署。這件事情關系國家發展和穩定,必須要辦得漂亮還要辦得穩妥。

不久後,在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周總理在會上傳達了毛主席的思想和決定,正式宣布 落實幹部政策,並對開展好這項工作的具體任務進行了分配。

會議決定,省委以上幹部的復員由中組部負責,國務院交由總理辦公室負責,總政治部負責軍隊。要想將幹部政策落到實處,看似艱難,但其實只要遵循好 「從上到下,由易到難」 的工作原則即可。

只要分工明確、等級分明,接洽起來就會少了很多形式主義的東西 ,不過,相關報告最後都需要送到政治局作最後的討論,最終才能決定是否復員。

為了盡快完成任務,提高工作效率, 周總理點兵點將,選中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的田維新協助完成相關工作。

復員幹部們的工作主要有兩步, 先要找到這些幹部們現在在哪裏,與他們取得聯系,然後就是考慮落實政策,為他們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

首先是找人,說起來簡單但其實也不太好辦,當時,這175名幹部份布在全國各地,甚至有些人好幾年都不曾聯系過,下落不明。不過,當時這些幹部的親屬和子女都曾給中央寫過信,有些是給毛主席的,還有是給周總理的,如今要找他們的下落,曾經的這些信件便成了最重要的線索。

與此同時,黨的工作也始終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人民群眾也提供了不少有用線索。

一次,貴州曾傳來訊息,說當地有一位不知名的老太太,總政得知後,立馬派人去了,結果發現,這個不知名的老太太竟然是賀龍元帥的太太薛明同誌。

為了能夠加快工作進度,總政的工作人員在處理軍隊幹部的問題上,被告知 一切事情可直接向周總理請示。

自從老幹部復員的工作開展以來, 周總理時刻關心著任務的進度,不分晝夜向總政治部打去電話,詢問情況。 尤其在剛開始找人的時候,周總理最常問的問題就是: 「某某在哪裏?」「之前是因為什麽原因才離開工作崗位的?」「現在到底在什麽地方?」

由於挨個詢問工作量太大,後來就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兵種、一個軍區為單位地尋找。但盡管有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全面支持,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各個環節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有些幹部短時間裏難以有合適的工作崗位的,周總理就盡最大努力給予照顧。

負責軍隊幹部復員工作的田維新自從接到周總理安排給他的任務後,便根據「從上到下,由易到難」的原則,積極開展工作,但結果卻不如人意,工作陷入了僵局,在這一關鍵時刻,周總理得知情況後,決定親自出面。

韓先楚將軍率先作出表率,為中央減輕壓力

1973年初,正在北京開會的田維新被周總理叫到了辦公室,總理雖然只說有事相商,沒有交代是什麽事情,但他心中也猜到了七八分。

田維新趕到後,周總理稍作寒暄便直接切入了正題,他說道: 「落實幹部政策確實是個難題,你一個人的力量也有限,我想了想,你再選個幫手,讓他也過來,一起商量看這件事情怎麽能更好地得到解決。」

周總理不僅沒有怪他沒能完成好任務,反而提出了要幫他解決問題,這讓田維新多日來的心理負擔瞬間減輕了不少,思考片刻後,他便能說出了時任總政幹部部長魏伯亭的名字。

沒一會兒,收到通知的魏伯亭也趕來了,等人到齊後,周總理對他們說道: 「這次主要是想跟你們談一談關於陳再道同誌和鐘漢華同誌的工作安排,他們一個是上將,曾是武漢軍區的司令員,一個是中將,擔任過武漢軍區第二政委,在1967年時先後離開工作崗位,到今天已經賦閑在家6年了,是時候召回他們,讓他們繼續為祖國、為人民服務了。」

得到周總理的指示後,田維新和魏伯亭便開始著手恢復兩位老幹部的工作了,在對他們進行了一系列調查並完成資格審查後,一個新的難題接踵而至: 應該給這兩位老將軍安排個什麽職位呢? 如果再調回原單位恢復舊職,那麽,現在的司令員該怎麽辦,於情於理都不是上策。百般思考後,田維新決定為他另找一個和原工作等級相當的職位,不過,突然空降也不太合適,最終,田維新打算先安排他擔任一個大軍區的副司令。

由於幹部復出的相關報告需要送出政治局作最後的討論決定,因此,沒過多久,田維新便將寫好的關於恢復陳再道將軍工作的報告送去了政治局,並獲得了透過。原本以為事情會很順利,但沒想到,這個安排卻一時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田維新選中了一個大軍區後,便立馬給軍區司令打去了電話,向對方說明來意, 「我們考慮讓陳再道將軍到你們軍區擔任副司令一職。」

電話另一端的司令員在聽到這個訊息後,不僅沒有爽快答應,反而多了幾分為難的樣子,隨後,便聽到他猶豫地說: 「他可是我的老上級啊,你開什麽玩笑呢。」

「老上級」三個字,一瞬間就讓田維新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讓一位資歷比自己還老、曾是自己上級的同誌復出工作,卻給自己當了副手,這日後在工作中很難相處,很多事情怎麽敢命令過去的老上級辦事呢,倒不如從一開始就拒絕掉。

這下,田維新算是沒轍了,他只好厚著臉皮繼續跟他說: 「您再考慮考慮吧,支持支持幹部的復員工作。」

軍區司令也很無奈,但為了避免日後尷尬,便狠了狠心,說: 「這事兒沒有商量的余地,不能讓他來。」

田維新沒能為陳再道安排好工作,心裏很不好受,更讓他難過的是,曾經為國家和人民出生入死的一眾老將,今天卻沒有人敢接收,不禁讓人心寒。

這次的失敗沒能讓田維新死心,他開始重新挑選合適的軍區,並將目光放在了地圖上的福州軍區。

原本以為這次的工作也會很難做,但令人驚喜的是,給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打過去電話後,還沒等到他開口說話,便聽到韓先楚高興地說道: 「歡迎陳再道來福州。」

當年,陳再道離開工作崗位,韓先楚曾安排人盡可能關照他的生活,如今,昔日老友重返崗位,哪能不歡迎呢。就這樣,陳再道的工作安排便定了下來,經上級批準後,正式擔任起了福州軍區的副司令員。

而有了韓先楚的表率後,其他幹部的復員工作也變得順利了起來,鐘漢華同誌的工作也得到了妥善安排。

四上將齊聚福州軍區,全力配合工作,任勞任怨

周總理親自推薦的兩名幹部都有了新工作後,田維新也在處理這一任務上找回了自信。不過,這種自信還沒能持續多久,就又遇到了麻煩。

在解決了陳再道復員工作的麻煩後,田維新立即投入到了落實王建安將軍職位的工作中,原本以為有了經驗,處理起來會得心應手些,但沒想到,還是讓他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王建安將軍在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建設事業中,為黨和人民作出了不少貢獻,他的革命資歷頗深,放眼當時全國的各大軍區,有半數司令都曾在他部下任職。

於是,田維新只好找周總理尋求處理意見,沒想到,周總理倒是十分冷靜地說: 「去找韓先楚。」

其實,陳再道已經到了福州軍區了,如果再找韓先楚確實有點不合適了,但看了一圈,也就只有福州軍區最合適了。於是,田維新只好又給韓先楚打去了電話, 「老韓,你再幫幫忙,全國的軍區都被我找遍了,只有你這裏是最合適的。」

韓先楚一聽,雖不好直接拒絕,但他也不想再來一個了,於是,他委婉地說道: 「王建安是我的老政委了,往我這萊恩排不合適,況且我這裏已經有了一位老同誌了,一個軍區總不能再來一個副司令吧,還都是我的老上級,這以後的工作怎麽做,手底下的士兵聽誰的,再說,別的軍區也是可以安排的嘛。」

田維新聽懂了韓先楚拒絕的意思,但實在是沒有地方安排了,無奈之下,他只好搬出了周總理,說道: 「讓王建安同誌到福州軍區,也是周總理的意思,你看就同意了吧。」

誰知這次韓先楚的態度竟然出奇的堅決,即便是用周總理的名號,都沒能讓他松口,田維新只好向周總理報告稱: 「韓先楚還是不同意。」

周總理像是早已預料到了一般,知道田維新碰了軟釘子,哈哈大笑,說道 「沒事兒,等開會的時候,我找他詳談,你繼續忙去吧。」

有了周總理支持,田維新便暫時放下了王建安同誌的復員工作,投入到了下一位幹部復員工作中去了。

幾天後,韓先楚到北京開會,周總理專門把他叫來談話,整個談話過程,周總理沒有痛心疾首、長篇大論,更沒有逼迫,他只是三言兩語稍加點撥,便解開了韓先楚心裏的負擔,最後,韓先楚對於讓王建安到福州軍區任職一事也表示了同意。

沒過多久,李誌民將軍也被安排進了福州軍區當了政委,一時間,便有了 「四上將齊聚福州軍區」 的場面。

幾位老將都曾身居要職,如今,進了軍區當起了副手,換成旁人,心中不免有落差。韓先楚之前拒絕王建安便是害怕老將心中不平衡,反倒會讓他束手束腳,給工作徒添麻煩,所以,接收了陳再道後,他便不願再要人了。

不過,他們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這幾位老幹部們雖然多年遠離工作崗位,但他們心中依然充滿熱情,對他們來說,職位高低並不重要,回歸工作為人民辦實事才是正事 。他們身體力行踐行著黨的優良傳統,全身心配合工作,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即便是在比自己資歷還淺的舊部下工作,心中也不曾有過絲毫怨言。

無論有多麽復雜、艱辛的工作, 陳再道總是沖鋒在前,爭著搶著幹,並積極配合司令員韓先楚的工作,展現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開闊胸襟。

福州軍區雖然聚集了四位上將,但他們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為福州軍區增色不少, 能同時擁有這樣一批優秀的將軍,是黨和國家的幸事,是福州人民的幸運。

總結

要想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需要付出很長時間的,落實到每一位幹部身上又是一個相當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但即便知道前方布滿荊棘,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人始終堅定方向要走下去,韓先楚等人積極支持,並對老幹部們關懷保護,人民群眾發揮力量提供線索和幫助,正是全國自下而上的努力,才能讓這些老幹部們早日重返工作崗位,繼續發光發熱。

此後一年間, 復員工作在周總理的主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他既有過人的膽識謀略,同時又事無巨細,真誠對待每一位幹部,解開了許多老將的心結,有了周總理的保駕護航,復員工作雖幾經波折,但也得以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