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面對彭德懷,李奇微明顯比麥克亞瑟要厲害,為何卻還是被調離了?

2024-04-29歷史

引言

73年前的夏天,一場造成百萬人傷亡的戰爭在北韓半島徹底打響。

為了守護身後的祖國,同年10月,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連夜跨過鴨綠江,奔赴北韓前線作戰,打響了一場長達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改變了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影響了中國未來發展。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的總司令一直都是彭德懷將軍,而美國的總司令卻換過三任。其中, 最出名的兩位就是五星上將麥克亞瑟,以及接替他且一度讓誌願軍陷入困境的四星上將李奇微

一、麥克亞瑟的失敗

說起麥克亞瑟,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位知名的美軍名將。

他出身美國軍官世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人,曾任美國駐菲律賓最高長官。麥克亞瑟一生傳奇, 不僅是美國史上最年輕的準將和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還創造了美軍史上無數個第一。

在北韓戰場上,麥克亞瑟擔任聯合國軍的總司令,更是一舉策劃了仁川登陸,將北韓人民軍打得節節敗退,這是他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 可惜他後面遇到的是彭德懷

仁川登陸後,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後一路高歌前進,直逼鴨綠江。就在這個危急關頭,彭德懷領導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登場了, 誌得意滿的麥克亞瑟被打了措手不及,聯合國軍全面潰敗。

如果說誌願軍與聯合國軍的第一次戰役是麥克亞瑟準備不足 ,那麽第二次戰役就是麥克亞瑟的大失敗!

此次戰役中,誌願軍殺傷俘敵3.6萬余人,其中美軍2.4萬人 ,徹底扭轉了北韓戰局。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更是在敗退途中因車禍身亡,成為美軍在韓戰中死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

第二次戰役的慘敗讓麥克亞瑟氣急敗壞,揚言直接引爆核彈 ,引起英國、荷蘭等多個國家的抗議,最終該建議被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駁回。

那麽,作為世界知名名將的麥克亞瑟,為何在北韓戰場上,面對彭德懷會一場未勝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喜歡在日本遠端指揮 。二戰日本戰敗後,麥克亞瑟負責接管日本的一切事宜,就連日本天皇都得聽他的吩咐。

可以在日本安逸度日,又何必跑到戰火紛飛的戰場去受苦。因此,麥克亞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呆在日本,透過手下給他匯報戰場狀況來進行指揮。 反觀彭德懷將軍則是深入戰場第一線,了解敵我雙方動向後才會開始排兵布陣

在這種情況下,麥克亞瑟又怎麽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呢? 最終,杜魯門選擇李奇微接替麥克亞瑟,擔任聯合國軍的總指揮官。

二、李奇微,誌願軍的最大對手

其實李奇微一開始並非直接接替麥克亞瑟,而是接替那個因車禍而死的沃克中將, 直到1951年4月才正式接替被撤職的麥克亞瑟。

李奇微一上任恰逢雙方的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剛打了兩場大敗仗,士氣低落。面對誌願軍的淩冽攻勢,聯合國軍竟潰不成軍,人作鳥獸散。 李奇微見勢不妙,立即下令放棄漢城,在大後方重新組織防線。

李奇微是個聰明人,這招「以退為進」讓聯合國軍有了喘息的機會, 也讓他有機會發現了誌願軍的弱點,即後勤補給問題。

誌願軍的後勤補給能力明顯不足,加上沒有制空權,所以士兵們補給只能自己隨身攜帶,而 且最多只能帶7天左右的補給。

因此李奇微發明了「磁性戰術」,即前七天的時候,誌願軍主動後撤60公裏左右,與誌願軍保持一定的接觸,就像兩塊同性磁鐵一樣,等到七天後誌願軍的補給消耗得差不多了再發起反攻。 這個戰術一度讓誌願軍被迫從漢城退至三八線,讓聯合國軍收獲了不少戰果。

後來,李奇微整合出一支專業特遣部隊,在第五次戰役中與聯合國軍前方空軍聯合行動,這一套戰術、戰隊組合拳打下來,致使我方誌願軍損失慘重。 此次戰役也成為抗美援朝中誌願軍損失最厲害的一次。

相較於麥克亞瑟,李奇微明顯要厲害得多,那麽,為什麽這個誌願軍最難纏的敵人最終還是被調離了戰場?

三、為何李奇微被調離北韓前線?

李奇微被調離北韓前線的原因眾說紛紜,但總結下來無非就是以下三點。

第一點,誌願軍的強大實力和堅強意誌起到關鍵作用 。別看李奇微與誌願軍之間的戰績是一勝一敗一平,打得那叫一個有來有回,但與誌願軍多次交過手的李奇微,自然知道誌願軍的強大所在。

在第五次戰役中, 他看似扭轉了戰局,卻也只能做到這裏了 。要知道,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將戰線推至鴨綠江邊,但打到了三八線後,李奇微卻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再往前進一步了。

第二點則是出自艾森豪的政治考量。 李奇微是他的得力愛將,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北韓戰場的局勢對美國不利,此時的艾森豪正準備競選總統,如果李奇微受到戰爭失敗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影響到他的總統競選。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歐洲才是美國未來的軍事戰略重心 ,他需要將他剛剛卸任的歐洲總司令一職交由塔克辛任且有能力的人手上,以便把控歐洲的軍事力量,李奇微是當下的不二人選。

第三點是因為當時的韓戰,正準備進入停戰談判的新階段 。往往戰爭在進入最後的談判階段時,比起軍事能力,談判場上的雙方賽局反倒更能影響最終的戰局走勢。

李奇微是軍事人才,但並非談判高手。他的繼任者克拉克則擁有豐富的政治與外交經驗,談判能力卓越,二戰期間多次奉命執行外交任務。此刻,北韓戰場局勢已然明朗,雙方進入最後的談判階段, 比起李奇微,自然是克拉克更適合擔任總指揮官。

戰爭是復雜而多變的,總指揮官的任務自然會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發生變動, 因此李奇微的離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

周軍,李彥.韓戰中的美軍悍將李奇微[J].軍事史林, 2010(2):3.

杜永新.韓戰中的麥克亞瑟[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