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被遺忘的社會主義國家艾爾巴尼亞

2024-04-27歷史

下面是一張創立之初的北約與華約對峙圖。

與今天廝殺到烏克蘭不同,那個年代西德、義大利、希臘和土耳其是北約對抗紅色蘇聯的第一線。

美國人大把的軍事援助投到這些國家;像古巴飛彈危機,便是由北約在土耳其興建飛彈基地引起的。

針鋒相對的年代裏,南斯拉夫作為巴爾幹半島上的大國地位舉足輕重。

憑借著特殊地緣優勢,鐵托在兩大集團中間走出了一條「不結盟路線」,兩邊通吃,國民經濟蒸蒸日上。

除南斯拉夫外,當時巴爾幹半島上還有一個奇特的國家——艾爾巴尼亞。

它位於地圖上南斯拉夫下方,毗鄰希臘,與義大利隔海相望,是唯一不與其他華約國家陸地接壤的成員國。

接下來就講述這個國家的傳奇故事。

毛澤東會見艾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的宣傳畫,1956年9月

要了解二戰後的艾爾巴尼亞,首先要介紹擔任艾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長達四十年的霍查。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霍查1908年出生於一個穆斯林商人家庭,青年時代留學巴黎時加入法國共產黨。

當時歐洲各地的黨組織都由莫斯科共產國際直接掌握,各國之間的人員經常發生調動。

1936年,霍查回到艾爾巴尼亞當中學老師。

作為一個面積不到三萬平方公裏、今天人口只有280萬的小國,艾爾巴尼亞最初沒有黨組織,只有幾個共產主義黨小組,掛靠在南斯拉夫共產黨下面。

霍查作為從法國回來的高級知識分子,很快成為艾爾巴尼亞共產主義黨小組的核心人物。

三四十年代的歐洲風起雲湧。

1939年4月,墨索尼裏執掌的義大利入侵艾爾巴尼亞,僅用三天便占領了這個小國。

不久世界大戰爆發,德意與英法蘇打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

作為艾爾巴尼亞共產主義小組的重要成員,霍查在意識形態上自然是受莫斯科影響的。

因此這一時期他堅持抵抗法西斯侵略,聯絡阿國各地的黨員共130人,組建起受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的艾爾巴尼亞共產黨。

盡管沒有任何正式任命,但作為召集人的霍查實際上成為艾爾巴尼亞共產黨臨時中央委員會書記。

籌備好黨組織後,霍查還拉起了一支名為「艾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軍」的遊擊隊與義大利作戰,自任民族解放軍總政委。

艾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軍在二戰期間表現優秀,是巴爾幹半島上與鐵托遊擊隊齊名的武裝。

插播一句,艾爾巴尼亞共產黨與南斯拉夫共產黨這種上下級的關系在早期國際共運中很常見。

比如大家熟悉的越南共產黨和寮國共產黨,後者曾是越共下屬的黨支部,叫做「寮國地方委員會」。

1954年日內瓦會議決定寮國獨立建國,次年,越共中寮國籍的25名黨員召開大會成立寮國人民黨。

二戰期間意氣風發的霍查

不同於寮國與越南始終保持的特殊關系,艾爾巴尼亞很快便與大哥南斯拉夫翻了臉。

其中原因倒不在艾爾巴尼亞,主要是鐵托跟史達林先鬧翻了。

熟悉國際共運歷史的朋友都清楚,很長一段時間裏,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內政」一說,大家是一盤棋,一條路線,一個模式。

這一盤棋必須是莫斯科下,一條路線必須是蘇聯的路線,一個模式一定得是史達林模式。

否則便會被扣上「修正主義」的大帽子。

隨著二戰的結束,鐵托、霍查等打遊擊的共產黨領導人紛紛上台執政。

當政治強人鐵托想獲得國家內政外交自主權時,他與莫斯科之間的矛盾便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兩相權衡,霍查選擇背離鐵托轉向史達林(1948年與南斯拉夫斷交),繞過大哥,直接拜向大哥的大哥。

期間他五次赴莫斯科面聖,被耳提面命,成為史達林最忠實的學生之一。

1956年,赫魯雪夫發表著名的「秘密報告」,將史達林拉下神壇。

盛怒之下的霍查感到無法接受,與莫斯科的關系迅速冷淡下來。

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首都)會議上,面對赫魯雪夫對中國的攻擊,艾爾巴尼亞挺身而出為中國辯護。

次年,霍查在向中國靠攏的同時宣布與蘇聯斷交,將境內的蘇聯駐軍驅逐,實質上結束了華約(1968年正式走完結束手續)。

熟悉冷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華約這個組織可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這是一張終生賣身契,想獲得自由得以命相搏。

不過艾爾巴尼亞比較幸運,因為與蘇聯之間隔了一個鐵托的南斯拉夫。

再加上這個國家太小,影響力實在有限,最終莫斯科方面並沒有「強力挽留」它。

與蘇聯決裂的同一時期,霍尋找到了中國。

他認為艾爾巴尼亞是為了中國才失去蘇聯的援助,理所當然向中國伸手,並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

是否對外擴大援助曾是六十年代的一個爭議話題,最終魯先生一派大獲全勝。

於是中國認領了之前蘇聯對艾爾巴尼亞援助的所有計畫,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幾乎達到有求必應的地步。

甚至在1961年災荒最嚴重的時刻還運給了艾爾巴尼亞五萬噸糧食。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雖然總額上比不過越南和北韓,但艾爾巴尼亞是同期中國援助的國家裏人均數額最高的一個。

拿到援助後,霍查一邊模仿中國發動「文化革命」,一邊在國內大修碉堡。

在艾爾巴尼亞不到三萬平方公裏土地上霍查一共修了近20萬座碉堡(一說70萬座),密度極其驚人。

由於思想行動上緊跟中國,使得同期我方在對外宣傳領域將艾爾巴尼亞擺到了很高的位置。

1966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發出的【致艾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電】中,稱艾爾巴尼亞為「歐洲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明燈」。

1969年是中國反思對外大規模援助的開始。

面對蘇聯的巨大威脅,中國開始「備荒備戰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

危急時刻舉目四望,平日裏費心援助的這些小弟們沒有一個能幫上忙。

你跟艾爾巴尼亞的關系再好,他一個萬裏之外的彈丸小國,除了發幾條外交聲明外還能有什麽作用呢?

現實威脅加上改善對美關系的考量,使得從1970年下半年開始中阿的「政治戀情」迅速降溫。

艾爾巴尼亞在新一輪的援助商談中要求中國無償提供32億人民幣,中國思索一番後決定拿出19.5億人民幣做低息貸款,勉強維持住特殊友誼。

1974年,霍查再次獅子大開口,向中方提出總價值高達50億人民幣的援助清單。

考慮到當時中國經濟已十分困難,最終艱難地擠出5億人民幣做無息貸款。

姚文元存取艾爾巴尼亞,1971年11月

時間來到1978年,

這一年,掌權的小平同誌在外交領域做出重大調整:

其一是完成中美建交並啟動訪美;其二便是徹底停止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對艾爾巴尼亞援助,撤回全部援阿專家。

面對來自北京的外交聲明,早已對中國援助減少、主動改善對美關系等問題十分不滿的霍查撕下面具。

他對內開始清掃「親華派」,對外公開詆毀中國,將中國與蘇聯、南斯拉夫一並打成「社會帝國主義」。

霍查聲稱艾爾巴尼亞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把史達林路線貫徹到底。

為了將艾爾巴尼打造成世界革命中心,阿方還提出「霍查主義」作為國際共運的新理論。

可正當準備舉起紅旗大幹一場時,1979年3月2日,艾爾巴尼亞發生大地震,直接將全國震到「戰時緊急狀態」。

本不富裕的家境雪上加霜。

作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艾爾巴尼亞有「碉堡之國」的美譽,從城市街頭到田間野地遍布各式碉堡,其中不少水泥鋼筋來自中國

霍查執掌艾爾巴尼亞大權長達四十年,直到1985年逝世。

死後沒過幾年東歐劇變便發生,艾爾巴尼亞日月換天,勞動黨丟掉了政權。

期間伴隨著種種內亂,阿國內有大批民眾外逃義大利和希臘,局面一團糟。

或許是為了埋汰中國,新世紀以來艾爾巴尼亞被美國收入麾下當小弟(2009年加入北約),搖身一變成了華盛頓在巴爾幹半島的代言人。

大家能想到的美國那些涉華涉疆涉港法案,連署國裏都有艾爾巴尼亞。

正因如此,曾經轟轟烈烈的「中阿特殊友誼」今天已極少被提起。

悠悠往事更多成了一段歷史教訓,時時提醒著中國推動務實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