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雖然分裂卻相敬如賓的兩個國家,隨時可能合並

2024-03-04歷史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國家的分裂和獨立,戰爭也一直在如影隨形,在人們的既有認知中,分裂往往伴隨著戰爭、暴力和仇恨。但這兩個國家卻是例外,雖然已經分裂,但卻依然是關系最好的兩個國家!這兩個難兄難弟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他們都是斯拉夫族的一支,有著相似的語言和文化。公元6世紀,他們的祖先從東歐遷移到了中歐的多瑙河流域,形成了兩個部落聯盟:捷克人的前身波希米亞人和摩拉維亞人,以及斯洛伐克人的前身尼特拉人。

但當時的歐洲已然有著大國盤踞,匈牙利王國和羅馬帝國在當時的歐洲有著絕對話語權,這兩個弱小的民族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周圍的大國的影響。

9世紀,摩拉維亞大公國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覆蓋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大部份地區,但是在10世紀,被匈牙利王國所摧毀。在此之後,波希米亞人和尼特拉人分別受到了不同的統治者的控制,波希米亞人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王國,而尼特拉人則成為了匈牙利王國的一個邊境地區。盡管如此,他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聯系,尤其是在宗教上,他們都信奉了基督教,並受到了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波西米亞王國在中世紀時期達到了鼎盛,它的領土不僅包括了現在的捷克,還包括了現在的德國、波蘭和奧地利的一部份。由於本地勢力的發展,波西米亞國王也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之一,擁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力。

首都布拉格成了歐洲的文化中心,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和學者。然而,波西米亞王國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太久,它在16世紀和17世紀遭遇了一系列的危機,導致了它的衰落和反抗。其中最重要的危機之一,就是宗教改革的影響,波西米亞王國的許多人民接受了新教的思想,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統治者產生了沖突。

1618年,波西米亞的新教貴族發動了一場反抗,將神聖羅馬帝國的兩位代表從布拉格城堡的窗戶裏扔了下去,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窗戶事件」。這一事件引發了三十年戰爭,波西米亞王國的新教勢力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勢力進行了殊死的鬥爭,但只是偏安於一隅的波西米亞,怎麽可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對手?鬥爭失敗是唯一的結局!

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波西米亞王國被剝奪了大部份的領土和權利,成為了奧地利公爵費迪南二世的附庸國。

波西米亞王國的文化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新教被禁止,德語取代了捷克語,波西米亞人的民族意識被壓抑。

波西米亞王國在三十年戰爭後,就成了奧地利帝國,後來又成為了奧匈帝國的一部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段時間裏,波西米亞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沒有放棄過爭取獨立的努力,他們在19世紀的民族復興運動中,重新喚起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也在20世紀初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與其他受壓迫的民族聯合起來,反對奧匈帝國的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的崩潰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獨立的機會,他們在1918年10月28日宣布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成立,這是一個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民主的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一戰後的歐洲,成為了一個相對強大和穩定的國家,它的經濟、文化和外交都有著不錯的表現,首都布拉格也恢復了昔日的輝煌。然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幸福時光並沒有持續太久,二戰前夕的【慕尼黑協定】成了這個國家的夢魘。

1938年9月,英法兩國為了避免與納粹德國繼續擴張,蘇台德地區當做籌碼送給了德國,好好的國家成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犧牲品。

二戰結束後,國家重新恢復了獨立,但卻失去了民主,成為了蘇聯的衛星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內部,由於經濟和政治的改革,引起了斯洛伐克人的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在聯邦中受到了捷克人的歧視和剝削。在外部,由於與蘇聯的關系,又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孤立和制裁。

1968年,一場「布拉格之春」運動震驚了世界,試圖實作社會主義的民主化和自由化,但是卻遭到了蘇聯和華約國家的武裝幹涉,運動被殘酷地鎮壓。

但這並沒能打消捷克斯洛伐克人獨立的願望,1989年,天鵝絨革命再次開啟,就讓傑克斯洛伐克恢復了民主制度,整個國家開始向市場經濟轉型,轟轟烈烈的加入了歐洲一體化的洪流。可是經濟轉型並不能一勞永逸,獨立三年後,捷克和斯洛伐克經過友好協商,決定和平解體成為兩個國家,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這是他們第二次作為兩個獨立的國家出現在世界舞台上。

這是世界上罕見的透過和平友好協商分裂的案例,也正是因為此次分裂的稀有,被歷史學界稱為天鵝絨分離,因為他們在分裂的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的暴力沖突,沒有造成任何的人員傷亡,沒有留下任何的仇恨和怨恨。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一旦時機成熟,兩國合並會帶來更大的利益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合並將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