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為什麽奴隸、奴才總認為自己是主子?

2024-07-24歷史

【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原本以「巴人」筆名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間刊載於【晨報】副刊,後在1923年8月收錄於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之中。

其實,這部作品可以說是魯迅的經典,塑造的阿Q這個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魯迅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說了兩個問題, 一個就是關於當年大革命的問題,一個就是以阿Q為切入點,揭示出了我們的國民性。

關於當年的大革命,魯迅認為是失敗的。關於國民性,一般解讀的主要是著眼於精神勝利法。其實,我認為更具體的國民性是奴性。而且越是奴隸、奴才,他們越認為自己是「主子」,總是把自己當成主子一樣思考問題,這才是魯迅要闡釋的本質。

就好比阿Q一樣,當年大革命,阿Q搖身一變成為革命軍,居然也要去革命,把自己當成了主人,去尼姑庵耍威風。這就是奴隸、奴才總認為自己是主子的真實寫照。那麽,為什麽奴隸、奴才總喜歡把自己當成是主子呢?這要從專制和奴性說起。

為什麽奴隸、奴才總認為自己是主子?

專制和奴性是相輔相成的。 專制導致奴性,長期的專制導致國民性,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就是奴性。奴性的國民每次到王朝變更的時候,就會不約而同、情不自禁的選擇專制這種道路,這種權力家天下私有化的路徑模式。

因為奴性的國民性,民眾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不知道什麽是法治,什麽是自由,只知道安穩的過日子。

專制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確保社會的穩定、安定,讓老百姓安穩的過日子,不能出任何亂子,任何出亂子的變更、變革都是不允許的,必須在可控的範圍內。任何變動的前提就是要確保穩定,穩定壓倒一切。

既然要選擇安穩過日子,那自然要確定主子,確定規則,所以每次大革命之後,第一件事情都是確定主子,確定奴隸規則。秦漢之際,劉邦奪取了天下後,孫叔通第一件事就是幫劉邦確定了各種禮儀和制度,劉邦稱帝。這就等於確定了主子,主子就是劉邦,也就是說一個新的奴隸主確定了,漢朝取代了秦朝,劉氏家族取代了嬴氏家族。

也就是改了一個姓氏而已,而嬴政想要的傳萬世子孫,也是劉邦想要的,所以說社會的本質沒有什麽改變。權力高度壟斷,壟斷於君主,權力的傳承是私有化的。

社會的統治模式自然是專制,強壓的,無非有的是開明專制,有的是輕徭薄賦,而有的是專制強化,苛捐雜稅多不勝數。開明專制、輕徭薄賦一般是王朝初期,而每到王朝中後期,因為利益不可調和,社會矛盾加劇,統治者為了確保江山穩定,一般都會強化專制,苛捐雜稅,橫征暴斂,沈重的剝削就會壓在民眾身上。

於是王朝進入動蕩期,動蕩期內,老百姓發現這日子沒法過,還不如安穩過日子呢,所以這個時候,民眾迫切希望一個強勢人物出來,蕩平這各路勢力。比如漢朝劉邦、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朱元璋等等,都是人們殷切期盼的人物。

而當他們蕩平群雄割據之後,民眾自然推崇他們成為新君,擁護新主子,確定各種規則,主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何納貢,如何跪拜,如何歌頌等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下大定,百姓安穩過日子,至於什麽法治、自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過安穩日子。

而誰要來破壞這安定的環境,必然遭到眾人的反對和攻擊。在民眾眼裏,這些人就是來搞破壞的,不安好心。所以他們要把自己化身為主子、當成主子,主動來維護這環境,看到有不安好心的,破壞安定環境苗頭的人和事,第一時間站出來,喊上眾人一起。

這就是【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傻子要在鐵屋子中砸開一扇窗戶,但奴才喊來一群奴才,最終將傻子趕走了。這時奴才們,或者奴隸們,總認為自己是主子,做了好事,還不忘向主子邀功領取賞錢。

所以說,奴才、奴隸總喜歡把自己當成主子,第一在於他們要維護這專制,這安穩過日子的環境;第二在於平時受氣,被壓迫,內心迫切想當一回主子的欲望,因此做夢還在化身成為主力,或者說一旦有了一絲小權,就變得不可一世。

本文參考文獻:

魯迅.【吶喊·阿Q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