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打黃百韜為何傷亡那麽大?戰前指揮不周密,粟裕的必殺技沒用上

2024-04-27歷史

淮海戰役有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第一階段作戰圍殲黃百韜兵團,面對這個幾乎全是雜牌構成的兵團,華野居然付出4.9萬人重大傷亡代價,換來了殲滅14萬國民黨軍的戰果。

敵我傷亡比約為2.86:1。

整個過程,華野打了約兩個星期。

一、華野殲敵比東野困難

有道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遼沈戰役中也有野戰狀態下殲滅敵一個兵團的,即遼西殲滅戰全殲廖耀湘九兵團。

這個兵團與黃百韜兵力差不多,都是十多萬人。

但該兵團賬面實力遠遠強於黃兵團,其中有五大主力的兩支:新一軍、新六軍,還有在四平血戰中曾經重創過東北民主聯軍的七十一軍。

新一軍、新六軍都是全美械,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與廖耀湘兵團相比,黃百韜手下的部隊都是什麽狀態呢?

二十五軍、四十四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一百軍。二十五軍和一百軍勉強算是中央軍序列部隊,但二十五軍軍長黃百韜一直是雜牌將領。

更有一點,黃百韜與除了二十五軍之外的四個軍之前從來沒有什麽關系,無論協同作戰還是主官之間的淵源。這幾個軍都是淮海戰役前倉促調拔過來的。反觀廖耀湘,手下的新一軍、新六軍包括新三軍,軍官大多數都有遠征軍的血脈,關系甚好,指揮甚易。

越對比就越容易看出問題。

華野打黃百韜這樣一個七拼八湊的雜牌能兵團,居然花了東野兩倍的時間,並且傷亡如此之大。

坊間酷愛對比幾大野戰軍首長的軍事水平,這個典型對比提供了極大佐料,有人據此認為,粟大將的指揮水平似乎不如林羅劉高明(我之所以寫成林羅劉而不只寫第一個字,希望大家理解苦衷,為了保證這篇文章能夠不受限制地展現到更多人眼前)。

這個觀點,確實不太好幾句話就能駁倒。

筆者既然說駁倒這個詞,意思很明確,比較粟林指揮水平高低沒有什麽意義,這種水平是極難量化、極受具體戰場條件影響、極難清晰對比的。

真正有意思的是,為什麽粟打的這麽難,而打廖那麽容易。透過對比分析,能發現很多制勝的深層次因素,這才是我們研究和探討軍事史的真正意義所在。

請大家一定要保持客觀公正、科學有理的心態來觀察和評判。

二、部隊情況之對比

廖耀湘的實力看起來很強悍,主力很集中,但事實並非如此。

回顧一下遼沈戰役開戰之前,新一軍、新六軍是什麽狀態?

新一軍作為駐印軍的精銳,一直被分散稀釋,新六軍就是從新一軍中分出來擴編的。到東北後,新一軍被林羅劉連續消滅了六個團的建制。六個團是什麽規模?大約兩個師。而新一軍一共就只有三個師。最主要的問題,新一軍的明星軍長孫立人不容於東北諸帥,被排擠的丟掉軍長位置,這對新一軍戰鬥力是極大的打擊。

此外,新一軍的起家老本新38師,在東北形勢並不太好的情況下,被拆出去組建了新七軍。這支精銳還能有多精可想而知。

新六軍戰鬥力相對來說比新一軍整齊一些,因軍長未換之故。但新六軍被完整殲滅掉暫編第62師整個師的建制,損傷情況不比新一軍好多少。

七十一軍之前做下過大事業,自我號稱重創林羅劉,但其損失亦相當大,下轄87、88、91師共三個師,88師被全殲過一次,其他兩個師也都被殲滅過團級單位。

其他幾個,新三、四十九、五十二情況大致相類。五十二軍還不在廖直接指揮下,在營口待命,天幸他沒有跟著西進兵團走,先到營口,後來僥幸逃出大陸,一直活到現在。

從中看出什麽問題呢?

林羅劉的作戰風格和粟裕不太一樣,林羅劉因為有穩定的黑龍江根據地,也就是各種史料中所說之北滿,好整以暇地不斷對國民黨軍發動攻勢,並能迅速抓住國軍分散部署的機會,對其團級單位甚至師級單位各個殲滅。

到遼沈決戰前,國軍很多軍級主力單位,其實已經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重建、補充、擴建,戰鬥力與1945年底剛剛進入東北時已不可同日而語,突出體現就是新一軍、新六軍這兩支五大主力,以及七十一軍、五十二軍這種準一流的硬手。

遼西殲滅戰雖戰於最後,而其發端則始於1947年的大反攻,所以最後階段打的輕松可以理解。

華東戰場則是完全不同的狀態。

山東解放區居限於沂蒙山區很小的一塊,膠東亦有一隅,總體上與國統區犬牙交錯,不太穩定,解放區首府臨沂被敵占領過,核心區沂蒙山區亦被攻入過,萊蕪、泰安等城池都是得而復棄,沒有東北那麽好的條件,所以不會像東北那樣打出順利的反攻。

華野諸戰皆是在險惡的、敵軍環伺的情況下打出來的,以殲滅敵軍陣中的核心骨幹部隊,而對其他部隊多以阻止為主,沒有頻繁整建制打掉其團級或師級作戰單位。黃百韜二十五軍就是典型,故其核心實力保持的不錯。

註意,這不是說二十五軍沒失真失過實力,孟良崮阻擊,膠東作戰,豫東戰役,黃百韜部隊也損失過,但沒有成團成師地喪失過部隊,老底子一直在。這對於保持戰鬥力的連續性非常重要。

東野打的是斷肢殘腿的老獅子,華野打的是神完氣足的惡狼,這就是區別。

三、部隊主官之對比

七兵團黃百韜是廣東梅縣(今屬廣東梅州市)人,沒上過黃埔軍校。他一生混跡於皖、奉、馮幾家軍閥,素以能幹聞名。投入蔣介石系統後,因為能幹受到大佬顧祝同的青睞。顧氏在蔣系諸大佬中號稱清流,不培植私人勢力,只與幾個將領有些私交,希望藉此減少蔣介石猜忌。黃百韜因為工作關系受其幫助,抗戰中當上二十五軍軍長,得以一直主政二十五軍,此後一直到淮海戰役兵敗,二十五軍與黃百韜始終牢牢綁在一起。

主官長期穩定的部隊戰鬥力不一定特別強,但至少不會特別差。主官經常變動的部隊,戰鬥力不一定特別差,但一定不會特別強。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七十四軍,該軍歷任軍(師)長為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勞冠英。其中邱維達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戰敗後重建的師長,不論。前面幾位要說也都是人傑,但加不住一兩年、兩三年一換。雖然該軍是全美械裝備,幹部、後勤、地位都是重點照顧,按說戰鬥力應是五大主力第一名,但事實不盡如人意,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官更換過頻,該軍是黃埔系大將鍍金刷資歷的頭號熱門崗位,換一個主官必然換一個作風,古今中外基本沒有例外,將官倒是舒服了,士兵不知所措,戰鬥力難免打折扣。

黃百韜做人做事相對務實清廉,治軍極嚴,作戰又肯出力向前,部隊凝聚力較強,能打硬仗,愈戰愈有自信,迄至淮海戰前,一直未遭重挫,故而身陷碾莊圩絕地,仍能死戰到底。

廖耀湘國軍名將,印緬戰場大放異彩。廖的心智與其突出的軍事地位並不相稱,當時他在東北幾支軍級單位說官之中,地位比同為五大主力軍長的孫立人更高,擁有足以影響東北「剿總」決策的力量,但他氣量偏狹,缺少大將風度,用之帶一個軍沒有什麽問題,指揮一個龐大的兵團,未免有些駕馭不住。

遼西決戰中廖耀湘的九兵團指揮部、新六軍指揮部,突然與東野三縱的一個營遭遇被打掉(可見其行軍有多麽漫不經心),廖耀湘差點被俘,於千鈞一發之際逃到新一軍30師的師部。下午,新六軍之新22師派車來接廖,本來廖在新30師的師部已與各軍軍長恢復聯系,部隊混亂之際,你是全兵團的龍頭,就別跑了。

誰知廖耀湘不顧新30師的挽留,跑到新22師去了,混亂中又添混亂。廖耀湘多年為將,豈不明白軍事常識?蓋因人在危難之際,往往會本能地選擇最親近可靠的人,新22師是他起家的老本。這反映出廖耀湘的定力存在嚴重不足。後來九兵團各部越戰越亂,幾乎不成行列,除了新一軍、新六軍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其他幾個軍幾乎都是不戰自潰,與廖耀湘這個龍頭沒發揮好作用有很大關系。

第四部份主要講一講兩個兵團作戰狀態的對比,篇幅所限,這一部份留待下期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