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是否抗美援朝,主席下了多大決心?幾天幾夜沒合過眼

2024-03-02歷史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的勝利不僅改變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讓歐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清楚的認識到臥在華夏大地上的東方睡獅漸已蘇醒。如今的我們看到的是這場戰爭帶來的榮耀,卻忽略了當初艱難的決策過程。在誌願軍出兵北韓之前,毛主席幾天幾夜不曾合眼。經過千思百慮才最終下定了決心,決定出兵北韓與美軍一戰。

在毛主席身邊待了二十多年的胡喬木曾經回憶說,毛主席一生有兩件事是最難下決心的。一次是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與國民黨的決裂,而另一次則是是否出兵北韓抗美援朝,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百日長考,三波兩折"。

1950年7月當得知聯合國軍已經趕赴北韓半島對北韓展開侵略戰爭的時候,高瞻遠矚的毛主席已經預測到這場戰爭已經不是北韓半島內部的事了,稍有不慎將會將戰火引到中國的東北地區。美國豈能看得上北韓,它的真實意圖分明是想在中蘇邊境插上一把刀,將中國和蘇聯看的牢牢的。

在毛主席的授意之下,周恩來於7號召開了一場特別的國防會議,討論關於韓戰的問題。對於美帝的野心,這些開國元勛們都一清二楚。當即做出了成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防止聯軍突破三八線以後直指中國東北。但關於聯軍突破三八線以後,中國解放軍是否需要主動出擊沒有做出具體的決策。

期間史達林和金日成多次和毛主席溝通,向毛主席表達了一旦聯軍突破三八線以後希望中國能出兵援助的訴求,而毛主席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間到了8月初,毛主席在政治局會議上再一次提出了解放軍隨時準備出兵北韓的意見。

在他老人家看來如果美軍在北韓戰場上取得了優勢,傲慢的美國人肯定會進一步將戰爭規模擴大,進而威脅到新中國。此時不是中國願不願意出兵,而是迫不得已必須出兵。

這個時候毛主席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勢必要與美國掰掰手腕。但這一提議並沒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之所以意見出現分歧,無非也就是值不值得打,能否打贏的問題。此時的新中國成立還不足一年,各行各業還都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而且中美的差距太大了。

先不說美軍有飛機、軍艦等先進的三棲作戰的裝備,就火炮而言美軍一個軍有1500門,而此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每個軍只配備了效能處於劣勢的36門。就工業生產總值而言,1950年的美國是新中國的28倍。更何況我們面對的不只是美國,而是整個西方世界的17個國家。我們除了處處想占便宜的蘇聯和自身難保的北韓之外,再無援手。

這樣的形勢之下,我們能贏下來的機率有多少呢?此時的中國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和平的建設。可美國的飛機已經有意無意的在東北投下炸彈了,在挑釁著中國人的敏感神經。

10月1日在新中國剛滿一周年的這一天,南韓的軍隊跨過了三八線。史達林還在等待毛主席最後的決策,但金日成已經急的火燒屁股了,再次給毛主席發來了電報請求中國能出兵援助,是否主動出擊已經到了最後的決策時刻。

經過三天的考慮之後,在毛主席的授意下中央政治局再一次召開了關於是否出兵北韓的緊急會議。但大家還是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沒能達成統一的意見。直到5號下午,經過幾番爭論之後終於達成了抗美援朝的統一思想。

10月7號聯軍不顧中蘇的強烈反對越過了三八線,向平壤方向發起了進攻,毛主席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認為抗美援朝的時機已到。第二天中央軍委任命彭德懷為誌願軍總指揮,發起出兵北韓的動員令。而此時史達林之前滿口應承、許諾給誌願軍的武器裝備還不見影子。

10月19日南韓軍隊在聯軍的協助下攻陷了平壤,北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誌願軍已經來不及等蘇聯的武器裝備了,毛主席向彭德懷下達了出兵北韓的命令,25萬的誌願軍在彭老總的帶領下跨過了鴨綠江。

在10月初的決策中毛主席已經幾天幾夜沒有合眼了,但此時他老人家的心中更為緊張,因為他也不知道這場戰爭究竟會以什麽樣的結局收場,27日誌願軍的首次捷報到達了毛主席的手裏,這時候他才松了一口氣。

他對身邊的人說,北韓戰場最緊張的那幾天常常睡不著覺,今天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新中國的建設我們有成千上百的理由,但是對於北韓的事我們不能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