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使用了蒸汽機,永樂大典有記載,這是不正確的

2024-05-31歷史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使用了蒸汽機,永樂大典有記載,這是不正確的

最近看到一個爆炸性的訊息:蒸汽機是古代中國發明的。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就使用了蒸汽機,並用時三個月零八天到達畢魯。

為什麽認為鄭和下西洋用上了蒸汽機呢?道理很簡單,他們覺得,那麽大的寶船不可能靠人力來驅動。既然人力驅動不了,那肯定就是蒸汽機在發揮作用。

實際上,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蒸汽時代到來之前,讓大型船只動起來,除了劃槳或拉纖,還可以使用風帆。我們有一個成語叫一帆風順,有一句詩叫風正一帆懸,說的就是風帆的作用。

在沒有蒸汽機驅動螺旋槳的年代,風帆是航海的主要動力。有季風,船就可以動起來。季風能吹到哪裏,船就能開到哪裏。如果不順風,那就只能靠海員拼命劃槳了。哥白倫第一次到達美洲用時70天,而第二次只用了34天,就是東北信風幫了大忙。

任何技術的進步都是需要積累的,尤其是航海技術。

鄭和時期能建立這麽龐大的艦隊,這難道是大明的技術突進嗎?根本不是,因為洪武時期和建文時期都是禁海的,鄭和時期的造船技術,只可能是南宋和元朝的技術成果。

同樣的,如果鄭和艦隊用上了蒸汽機,那麽,在鄭和之前至少100年,就會有使用蒸汽機的痕跡。我們知道,蒸汽機的出現直接引發了工業革命,可見此種機械在人類歷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如果沒有長時間的技術探索與積累,是不可能直接將蒸汽機用於驅動幾千噸的大型船只的。

就拿火車來說吧。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誕生,此時的動力是蒸汽機,速度比馬車還慢。1894年,第一台汽油內燃機車在德國誕生,並被套用於鐵路運輸,從此火車進入內燃機時代。1903年,西門子與奇異公司研制的第一台實用電力機車投入使用,標誌著火車進入了電力時代。

1924年,德、美、法等國成功研制出柴油內燃機車,從此柴油機車取代了汽油機車,成為內燃機車的主流。1950年代,內燃機車普遍流行起來。

1960年代以來,高速列車開始出現,當時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列車是日本的新幹線列車,於1964年10月開通,最高時速為443公裏。在高鐵方面,中國起步比較晚,但成就最高,現在的高鐵裏程達到了4.37萬公裏,高鐵最高試驗時速達到了623公裏。

從火車出現到高鐵出現,前後經過了100多年,這可是在兩次工業革命的驅動之下,已經算是非常迅速了。在古代,技術進步是非常緩慢的,動不動就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鄭和艦隊用上了蒸汽機,那麽南宋時代絕對會有研究使用蒸汽機的痕跡。但是,查遍南宋的所有史料,也沒有找到蒸汽機的任何痕跡。

如果明朝初年就有蒸汽機,那為什麽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呢?

有人可能會說,明朝銷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所有資料,蒸汽機的技術也跟著失傳了。這簡直就是瞎說!明朝只是銷毀了寶船建造的圖紙和下西洋的航海圖,沒必要連蒸汽機也一起銷毀吧?蒸汽機可以用於航海,也一定可以用於內河船舶航行,明朝人不傻,不可能放著這麽好的機器不用。就算明朝人不用,宋朝人、元朝人不可能不用。只要有使用,就會留下痕跡,無論官方怎麽嚴禁,也會有蛛絲馬跡傳下來。

明朝以前沒有蒸汽機的痕跡,鄭和下西洋以後也沒有蒸汽機的痕跡,難道蒸汽機是憑空冒出來又憑空消失了嗎?

有人說,鄭和使用蒸汽機是有歷史記載的,來源就在【永樂大典】。【永樂大典】裏面有一本書叫【海外談】,【海外談】裏面有一個篇章叫【船運】。我查了半天也沒有查到關於此書的任何痕跡。可以斷定,所謂的【海外談·船運】這本書根本就不存在。

還有人說,【海外談·船運】出自【冬宮紀事】。我趕緊去查,沒查到這本書,倒是查到了萬歷年間記錄乾清宮和坤寧宮修建的書,叫作【冬官紀事】。冬官就是工部,冬官尚書就是工部尚書。皇宮建設屬於工部管,工部就留下了這麽一本記錄,包括當時用工用料的情況,所以就叫【冬官紀事】。

如果我稍微懶一點,不去查資料,那真被他們這些人被騙過去了。

同樣的還有所謂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信,以及諸葛亮帶徐庶去河南遊歷寫的碑刻,都被我打假了。這些所謂史料,實是非常拙劣,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與歷史常識就能發現。但普通讀者不可能具備如此強的史學功底,也懶得去質疑,當然只能是博主說什麽,他們就信什麽了。

如果蒸汽機是古代中國發明的,那馬克沁機槍、汽車、飛機、火車、輪船、炸藥、電腦等等也必然是中國人發明的。能發明蒸汽機的國家,也能發明馬克沁機槍和電腦。如果電腦和馬克沁機槍不是中國發明的,那蒸汽機也不可能是中國發明的,因為沒有這樣的技術基礎。

很多人動不動就拿【永樂大典】說事,說句不客氣的,真不要那麽急著「樂」。所謂西方科學發源於【永樂大典】,這完全是阿Q精神在作怪。

很多人以為,在工業革命以前,西方就是黑暗的世界。實際上,在中國以西的廣大地區,也有和中華文明一樣偉大的文明,其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中華文明低。

比如,我們現在的很多常見物種,包括小麥、葡萄、大蒜、香菜、石榴等等,沒有一樣是中華文明培育出來的產物,而是從西域流傳過來的。

我們現在的民族樂器,包括二胡、琵琶、箜篌等,也沒有一樣是中華文明的原創發明,也都是從西域引進的。

馴馬的技術是從西域引進的,馬車也是從西域引進的技術,這個問題我之前談過,這裏不贅述。青銅器的冶煉、鐵器的冶煉,也都是從西域傳進來的。這些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史學界和官方的主流觀點,我只是引述而已。

以上這些發明與創造,與現代意義的西方沒任何關系,但和古代中國也沒有任何關系

不要動不動就說【永樂大典】裏面記載了什麽什麽,這些都是杜撰出來的,騙小孩都很勉強。

【永樂大典】是什麽?

【永樂大典】是一本類書。什麽叫類書?類書就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例如【太平禦覽】【古今圖書整合】。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抄寫完畢。

據【進永樂大典表】稱,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古今圖書近8000種,規模、內容超過了前代所有類書。

【永樂大典】有三個版本,即原稿、正本和副本。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這就是【永樂大典】的副本。隆慶初年抄寫完畢,原本歸還南京,藏在文淵閣,副本藏在皇史宬,這是明清兩代的國家檔案存放處。

萬歷年間提出要刊印【永樂大典】,但最終沒有實施,可能是國力有限,因為當時的主要財收都用於打仗和發薪水了。試下一下,1萬多冊的圖書,3.7億字,平均一本書3萬多字, 放在現在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何況是以雕版印刷為主的年代

【永樂大典】在編寫完成之後,明朝就已經開始佚失。到乾隆時期,【永樂大典】只剩下8000冊。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遺失了大量的【永樂大典】書籍。有些人說,英法盜走了【永樂大典】,所以西方科技開始爆發。這純粹就是瞎扯!在1860年以前,西方就已經有了蒸汽機,就有了牛頓力學理論,就有了電磁感應理論,即將出現格林機槍。舉一個讓人心碎的數據。 1850年,英國的軌域長度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1265公裏!這一年,【永樂大典】還在北京的圖書管理安安靜靜地躺著! 看到這裏,你還會說蒸汽機、火車、內燃機、重機槍、馬達的發明都是【永樂大典】的功勞嗎?

我們歷史上曾經領先於歐洲,這是事實。後來我們又落後於歐洲,這也是事實。 這沒什麽可怕的。經過上百年的追趕,我們已經趕上來了。相比於1840年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們現在雖然還是有差距,卻已經不太明顯了,局部還取得了領先優勢。

我們怕什麽呢?怕反智的想法,怕依然還沈浸在天朝上國無所不會的自我滿足自我感動的氛圍中。

清朝為什麽會落後於世界?其實不能全怪清朝,從明朝開始就已經落後於世界。 落後於世界有很多原因,其中禁海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從先秦到漢朝到唐朝再到宋朝和元朝,我們都與世界進行交流,有時透過貿易,有時透過打仗。到了明朝,我們既不願與外界貿易,也很少跟外界打仗,卻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以為這樣就安全了。朱明王朝是安全了,滿清王朝可就倒了血黴。固步自封,閉門自居,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這是我們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

【詩經】有言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一百多年的慘痛而又深刻的教訓,難道我們真的忘了嗎?

(2024年5月30日於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