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晚清改革失敗的四個原因

2023-12-22歷史

1912年,溥儀退位,舊制度天崩地裂,新時代風起雲湧,直到改革開放,仿佛已經歷了 幾個世紀,但實際不過66年。這一錯覺揭示了一個我們稍微思考下便能意識到,但卻一直被忽視的現實: 我們仍生活在晚清歷史的延長線上,這一歷史,就是改革的歷史。

晚清改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以下四點對於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警醒意義。

▌沒有看到「經濟奇跡」背後的制度危機

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始於1860年代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誕生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工廠,輪船、電報、鐵路、礦業以及民間資本的興起,讓中國的經濟形勢與軍事實力明顯提升。甚至一些學者將其譽為「晚清經濟增長奇跡」。

▲江南制造總局

然而,清政府並沒有看到「奇跡」背後的危機,沒有意識到沒有制度變革的支撐,經濟變革是無法長久的。 他們將暫時的穩定美其名曰「同光中興」,將新建的北洋艦隊贊譽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八」,沈溺於暫時的進步與成就,仍舊深陷在帝國的迷夢中,直至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全盤破產。

▌極端排外的民族情緒高漲

在任何國家與全球化世界接觸的時候,「排外」都是不可避免的情緒,晚清歷史也是如此。 但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極端的排外情緒不僅在民間泛濫,還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與鼓動。

▲義和團

本在山東一隅洶湧的義和拳,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瞬間席卷北方,他們打著「愛國」的名義肆意攻擊外國人,打砸教堂與使館,最終釀成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慘劇,為清政府的最後崩潰壓上重重的一捆稻草。

▌將真正的「改革者」排斥在外

如果說洋務運動只是一場虛假的改革幻夢,那麽甲午之後開啟的維新變法則是第一次觸及制度根本的改革嘗試。然而,百日維新三個月便夭折,戊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以至之後的清末立憲派提出更進一步的設立國會、制定憲法的主張後,只是遭到清政府的一再拖延與欺騙。

▲戊戌六君子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真正的改革者必然觸動當權者的利益,也必然會遭到當權者的拒斥與迫害,而當真正的改革者被排斥在外,引發的可能是更劇烈的外部革命。

▌對制度層面的中國論過度自信

洋務伊始,人們大多相信中國的政教制度是優越且完美的,我們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即可。可當甲午迷夢驚醒之後,除了極少數清醒者,大多數人仍舊認為中國的政教制度具有不可撼動的神聖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仍舊大行其道。

直至辛亥革命徹底摧毀了傳統制度的軀殼,民主共和的觀念才真正被人們認識到。正如近代史學者雷頤所說: 「辛亥革命最大的意義,不只是終結了皇權專制,而是讓制度層面的中國特色論破產了。」

以上晚清改革失敗的四個原因,只是晚清歷史經驗與教訓的一隅,但對於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的警醒意義。清王朝的倒塌,不只是清政府自我的失敗,它同時宣示著中國第一次集體改革嘗試的大失敗。

此後的百年歷史中,我們一直在尋找不同的改革路徑,直至今日,我們仍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摸索、前行。由此,回顧晚清改革的歷史,吸取晚清改革失敗的教訓,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