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重回譚家橋,凝視遠方落淚他說:「當年我沒有話語權」

2024-01-21歷史

粟裕重回譚家橋,凝視遠方落淚。他說:「當年我沒有話語權。」

1. 譚家橋戰役,讓戰神粟裕一生無法釋懷,他的老戰友長眠於此。 2. 粟裕將軍曾說過:「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譚家橋戰役讓他痛徹心扉。

3. 粟裕將軍雖然一生幾乎無敗績,但對譚家橋戰役始終無法釋懷,他要與戰友長眠在此。 4. 譚家橋戰役讓戰神粟裕深感愧疚,他的遺囑是將自己的部份骨灰撒在這裏,與戰友永眠於此。

5. 粟裕將軍的淚水,是對譚家橋戰役中犧牲的戰友的深深懷念,他無法忘記那一場慘絕人寰的戰役。

1934年,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結束後,集結了100萬大軍,66個師和8個獨立旅,準備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

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蔣介石汲取了之前四次圍剿失利的經驗,針對紅軍的薄弱點——攻堅能力不足,制定了堡壘式戰略,以數倍於敵軍的兵力優勢和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試圖一舉殲滅紅軍。

然而,紅軍臨時最高領導人博古,在蘇聯軍事顧問李德的指揮下,采取多次突圍戰役,均以失敗告終,紅軍主力勢弱,形勢十分危急。

為轉移國軍註意力,爭取紅軍主力的喘息機會,中央計劃讓三路大軍同時向國軍軍事要害處進攻。賀總、林總、方誌敏分別作為一路、二路、三路的大軍首領。

同年11月,粟裕作為紅十軍團參謀長,加入方誌敏麾下,帶領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趕往閩浙皖贛諸省,用聲東擊西的方式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向西南部撤退。

而譚家橋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粟裕所在的先遣隊的最高軍事領導是方誌敏,雖然他本人在軍事上有所不足,但實際的指揮權卻落在了出身黃埔一期的軍團長劉疇西身上。

劉疇西曾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在國軍任職期間,深受蔣介石器重。他還在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過,在紅軍中除了左權,他的威望最高。

1934年11月初,劉疇西和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師長尋淮洲等就戰略方針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終達成了一致的決定。

新晉旅長王耀武的部隊缺乏實戰經驗,而他渴望立功的心理和部隊所在的地理位置也給他帶來了挑戰。因此,決定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對他進行伏擊。

然而,在選擇負責伏擊的人選時,出現了分歧。劉疇西提出了自己的計劃。

粟裕對於部隊人員情況有深入的了解,他堅信尋淮洲所率領的19師是紅十軍團的核心力量,他們進行此次伏擊一定會快準狠地對王耀武部造成重創。

然而劉疇西卻認為他們二人過於謹慎,他建議派由新兵組成的20、21師作為主力伏擊部隊,而19師則從旁協助,這將有可能一舉殲滅敵軍。

三人就此事爭執不休,最終由於劉疇西在該次戰役中擔任最高軍事指揮官,因此采用了他的建議。多年後,粟裕每次談到這個時刻,都會惋惜地說,如果當時他在會議上能有發言權,堅持任命尋淮洲部為伏擊主力軍,或許歷史就會被覆寫。

然而,這個決定性的任命失誤成為這次戰役由勝轉敗的關鍵導火索。在12月13日夜,借助灰蒙蒙的夜色,20、21師長胡天桃提前占據了有利地形,進行了完美的前期伏擊工作,而王耀武部隊則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當敵軍步步逼近我軍設好的包圍圈時,20、21師的伏擊先鋒士兵因初次參戰,心理素質和經驗都相對較弱。他們看著一步步踏入陷阱的敵人,可能是因為緊張和興奮,竟在敵軍進入伏擊圈之前又開了兩槍。

然而,這個無意的失誤卻被王耀武將軍迅速識破,這個原本精心布置的埋伏圈也因此提前暴露。

劉疇西在伏擊圈被敵軍火力轟炸的危急時刻,果斷命令19師師長尋淮洲進行正面支援。然而,尋淮洲出於賭氣或是對20、21師無力回天的無奈,選擇了持續對王耀武後部進行玩命攻擊,最終在此次戰鬥中英勇犧牲。

「要是當時我有更多的話語權,尋淮洲這樣優秀的同誌也許就不會犧牲了。」這段話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在這次重大的軍事指揮錯誤中,導致了三個師幾乎全軍覆沒。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漆黑的雨夜,19、20、21師殘余部隊在國軍三十多個團的猛烈追擊下,前方即將形成包圍之勢時,領導幹部方誌敏,劉疇西,粟裕等人進行了簡短的會議討論。

這次決策失誤更為致命。

粟裕深夜冒雨堅持突圍,巧妙利用敵人合圍未穩的時機,快速脫離戰場,為紅軍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以便在後續戰鬥中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然而,劉疇西則意識到浙贛的山路崎嶇且危險,當晚暴雨傾盆,地面泥濘不堪,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即使粟裕本人也因探路數次滑落山溝,腳踝嚴重擦傷,腰部扭傷嚴重。

劉疇西深信國軍不會不顧地形險峻,冒險進行瘋狂的追擊。

劉疇西提出讓大家休息一夜,第二天早上天微亮再繼續趕路。而粟裕因為他的敏銳和謹慎,強烈主張當晚就必須突圍,必須在天亮之前走出山區,突破敵人的封鎖線。

雖然存在激烈的爭論,但最後方誌敏出面調停,做出了決定:粟裕和方誌敏將帶領3個戰鬥連,作為先頭部隊繼續連夜趕路。

剩余的大部隊將由劉疇西帶領,稍作停留後全力趕路。1月16日夜,粟裕拖著他在戰鬥中受了槍傷的左臂,邁著因為掉進溝裏扭傷的下肢,艱難地向前走。

在戰鬥中,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困苦和挑戰,但他們從不放棄,即使是在黑暗中,也要堅持前進,無論何時都不能停下腳步。

一次,他們途中遇到了困難,他們發現劉疇西部跟上來的速度有些慢,方誌敏立即發出了軍令,命令他加快速度與前方的粟裕會合。

然而,粟裕擔心劉疇西部行動過慢,打算親自回去勸他。方誌敏明白劉疇西部的倔脾氣,對粟裕說:「我去催他。」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粟裕部因為及時撤離和全力以赴的抵抗,只損失了一小部份戰鬥力,成功地沖出了重圍。然而,方誌敏部卻因為連續兩次的重大決策失誤,幾乎全軍覆沒,方誌敏和劉疇西在1月29日被捕。

盡管粟裕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但他仍然帶領著殘余部隊成功地逃脫。在成功突圍後,中央決定任命粟裕為師長,劉英為政委,他們在浙江地區繼續進行遊擊戰,建立根據地,為紅軍主力提供戰略支持,展現了他們堅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精神。

方誌敏同誌是此次戰役的最高領導人,但他並不擅長軍事。在粟裕、劉疇西和尋淮洲等主要將領的戰略部署上,他產生了分歧。

由於自身軍事才能的不足,在重大決策時,他未能給出明確和正確的指導意見,這最終間接導致了他本人的不幸罹難,這是國家的不幸,也是民族的不幸。

在這個情況下,劉疇西同誌是軍中資歷最老的,他在兩次決策上都出現了輕敵的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肯定他在戰役中堅韌不拔、奮勇抵抗的決心。

特別是在被捕後,蔣介石專門授意部下盡量策反劉疇西,但劉疇西同誌仍然堅守自己的信念,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

將軍們的願望是將每個士兵安全地帶回家,然而在這場戰鬥中,劉疇西同誌的戰略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這是導致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

盡管尋淮洲同誌被降職為師長,但他為戰役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然而,當劉疇西同誌命令尋淮洲的19師支援20,21師時,尋淮洲堅持了自己的作戰計劃,沒有立即與20,21師會合進行全力突圍,這也是導致戰役失敗的原因之一。

年輕只有27歲的粟裕在此次戰役中,感到十分無奈和痛苦。

他預見了領導人在戰役初期可能的決策失誤,但作為參謀長,他面臨著資歷豐富且堅持己見的劉疇西同誌的挑戰。雖然作為青年軍事參謀官,他對自己在戰鬥中做出的決策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因為一場戰役的勝負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沒有任何人在戰鬥結束前能夠斷言自己的戰略計劃是正確的。

因此,盡管他不同意最高指揮者的決策,他也沒有全盤否定,因為作為軍人,執行命令是他的職責。

年輕有為的粟裕同誌,在這場因領導層決策失誤導致的人員傷亡慘重的戰役中,內心承受著無盡的悲痛和悔恨。他痛惜地看著昔日的領導和戰友一個個犧牲,尤其是這些犧牲本可避免。

這場戰役,成為了戰神一生中揮之不去的傷痛和遺憾。

作為此次事件的源頭,王耀武這個隱藏在敵軍中的軍事巫師,也成為了粟裕日後戰場上最強大的對手。兩人在棋逢對手的競爭中,新仇舊恨的累積,讓他們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針鋒相對。

讓粟裕沒有想到的是,王耀武對敵軍內部實力極為敏銳,軍事才能極高,早在譚家橋戰役後,就對粟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開始深入研究粟裕的每次戰略部署,排兵布陣,慣用打法,將粟裕當作了自己未來的挑戰者。雖然此時,粟裕的戰神之路才剛剛開始。

1907年出生於湖南會同的粟裕,1927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軍教生涯中充滿了挑戰和艱辛,其中譚家橋戰役是他經歷的一次重大挫折。

然而,他憑借卓越的軍事洞察力和堅定的信念,從敵軍的包圍中成功突圍,並將殘余的800多名士兵帶出,與中央會合並得到了高度評價。

這一英勇的行動,使他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

"粟裕展現的軍事才華讓王耀武都感到驚訝。在1946年10月,陳總成為了他的幸運星。在宿北之戰中,他們面對的是戴之奇和胡璉這兩位國軍大將的挑戰。

但粟裕卻采取了一種冒險的策略,他選擇了集中火力攻擊裝備最精良的戴之奇部,盡管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這讓敵人和紅軍內部都感到困惑,他們認為應該先攻擊較為容易的胡璉部。

然而,在粟裕精心的安排下,戴之奇被完美包圍,就像無人之地一樣深入我軍腹地。"

戴之奇悲憤自盡,胡璉被迫退兵。這一戰,粟裕嶄露頭角,毛公特別嘉獎,預言他將能夠統領百萬雄師。正是在粟裕天才般的軍事智慧下,我軍屢創佳績,屢敗強敵,其中包括了名震一時的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連林總都贊嘆:「粟裕打的都是神仙仗。」陳總等元老也開始高度關註粟裕的作戰建議。最終,粟裕成功掌握了軍隊的最高指揮權。

毛公賦予粟裕"獨立處置,不要請示"的特權,粟裕如虎添翼,在蘇中戰役中七戰七捷,名聲大噪。他以3萬人對陣蔣介石的12萬人,在"百萬大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名號,響徹全國。

終於,在與王耀武多年的鬥智鬥勇後,粟裕在濟南戰役中,8天殲敵10萬,活捉王耀武。他的功勛卓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授予大將軍銜,並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在戰爭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勝利的背後,都可能伴隨著無數的犧牲。作為中國開國前後戰神般的人物,粟裕將軍領導的戰役數不勝數。

然而,他心中最難以釋懷的,無疑是那場慘烈的譚家橋戰役。那場戰役讓他深切感受到,決策失誤會給軍隊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也讓他對戰鬥中的每一次決策,都充滿了謹慎和敬畏。

那些在譚家橋戰役中犧牲的同胞,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也讓他更加明白,領導責任的重大和決策的慎重。

生命把握在自己手中,沒有人能淡然看待年輕生命因自己錯誤而離世。這份愧疚促使我們的常勝將軍在每一次戰鬥中,更加無所畏懼,不畏生死。

那些犧牲的戰友,也希望他能繼承他們的遺誌,勇往直前,為祖國戰鬥到最後,完成他們未竟的夢想。

深入探究粟裕在民主革命時期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