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戴安瀾被譽為「黃埔之英」,當年報考黃埔時,卻沒有錄取

2024-04-09歷史

1943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專門為一位殉國將領寫了一首詩,是這麽寫的——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

毛主席贊頌的這位殉國將領,既不是八路軍將領,也不是新四軍將領,而是一位國軍名將:戴安瀾。

戴安瀾將軍為什麽能得到毛主席的如此重視,還得從他的生平說起。

【一】少年英才,投筆從戎

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安徽無為縣,因家境還算不錯,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還曾拜桐城學派名士周紹峰為師。

周紹峰學問大,脾氣也大,對學生非常嚴厲,但是每次提到戴安瀾,都會稱贊不已:「此子天賦優異,學必有成!」

後來,戴安瀾又師從更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跟隨陶先生學習新文化時,也接觸了很多新思想,在他的心裏產生了很大的波瀾。

當時正值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很多有誌青年都考入了黃埔軍校,報效國家,戴安瀾也毅然南下,報考黃埔軍校。

戴安瀾原名叫戴炳陽,為了表達自己「挽狂瀾於既倒」的雄心壯誌,就改名為「戴安瀾」。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躊躇滿誌報考黃埔軍校,第一次考試竟然沒有被錄取。

當然,戴安瀾在文化方面是沒問題的,問題是出在體能上,當時,黃埔軍校錄取學生有體能測試,而戴安瀾還是一個文弱書生,結果就沒有透過體能考試。

但是戴安瀾沒有沮喪,而是投筆從戎,先去部隊裏當兵,鍛煉自己的體魄,第二年再次報考黃埔軍校,這次順利透過,成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生,與王耀武、黃公略、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等人成為同學。

從黃埔軍校畢業後,戴安瀾參加過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榮獲雲麾勛章。

全面抗戰爆發後,戴安瀾更是迎來了巔峰時刻,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保衛戰、昆侖關戰役等等重大戰役,立功無數。

【二】少將師長,傲視群倫

1939年1月,戴安瀾升任第5軍200師少將師長,請註意,第200師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機械化師,足見蔣介石對他的器重。

戴安瀾深知,自己指揮的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榮耀自不必說,但責任也很沈重。

當時,如何戰勝日軍機械化師團、找到機械化部隊最適合的戰術,成為戴安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在當時國軍內部,沒有人懂,戴安瀾沒有任何經驗可循,於是就決定親自去第一線,近距離觀察日本軍隊的戰術。

戴安瀾躲在第一線的掩體中,日軍彈如雨下,他卻巋然不動,仔細地數著日軍的槍炮聲,終於弄清楚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的火力配比和步坦協同情況,拿到了第一手資料,為日後跟日軍的作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戴安瀾將軍不光打仗厲害,在培養青年將領方面同樣非常出色,青年軍官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只要來到200師,戴安瀾都會把他們下放到基層,從最基層開始鍛煉,跟戰士們打成一片。

他有一位部下在日記中寫道:「戴長官經常教導我們,身為青年軍官,從軍校畢業後,應從野戰部隊的排長做起,與官兵生活在一起,同甘苦,親歷訓練和實戰磨練,增長練兵帶兵用兵打仗的本領。」

這些青年軍官想要晉升,還必須要透過戴安瀾為他們準備的考試。

考什麽呢?首先就是要學會使用各種武器,尤其是捷克式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原產於比利時,後來被中國買回來並仿造,在當時的國軍中大量裝備,該機槍重約9.6千克,理論射程1500公尺,理論射速500發每分鐘,可以說靈活機動,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撐點。

光學會使用還不行,戴安瀾還要求青年將領必須要會拆卸和組裝捷克式輕機槍。

在軍中,戴安瀾將軍對軍官難度最大的考核,就是要蒙上雙眼,在規定的時間內拆卸出機槍的每一個零部件,不能有任何遺漏,然後再重新組裝,其中但凡有一點生疏或是緊張,多半都會考核失敗。

戴安瀾將軍的治軍之嚴厲,可見一斑。

當然,戴安瀾將軍也不是一味的嚴厲,他也很關愛下屬,平時哪怕再忙,只要有空閑,他都會到基層去看望部隊,與士兵同吃同住,士兵受傷後,他還會親自去醫院慰問。

針對當時很多士兵不識字的現狀,戴安瀾總結出了一套「三不打戰術」,即看不見不打,瞄不準不打,打不死不打,非常簡便易懂,即使是再笨的士兵,也能看明白。

戴安瀾嚴謹細致的治軍,也讓200師成為國軍中的模範,在國軍年度考核中勇奪桂冠。

【三】血戰昆侖,名聲大噪

1939年,全面抗戰進入第3個年頭,國民政府已經喪失了東部幾乎所有的重工業區和工商業城市,收入銳減,要想維持抗戰,不得不依靠國際援助,而在當時,同盟國所運來的物資,85%都要經過昆侖關。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保住昆侖關,關系到抗戰的整個大局,而對於日軍來說,占領昆侖關,就可以切斷中國的輸血通道,所以,雙方都押上了家底,勢在必得!

日軍派出來的是第5師團,日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而中國派出的是杜聿明的第5軍,同樣是王牌中的王牌,其中自然也包括戴安瀾的200師。

昆侖關,註定要被鮮血染紅!

1939年12月,戰鬥打響了,一開始就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中日雙方的軍隊在這裏爭奪著每一寸土地,日軍動用了飛機、大炮、坦克猛烈轟擊,甚至動用了毒氣彈,整個戰場一片焦土。兩天時間裏,昆侖關反復易主數次。

在危急時刻,戴安瀾數次組織敢死隊,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日軍的坦克,塞進日軍的碉堡,用血肉之軀硬抗日寇的大炮坦克,雖傷亡慘重,但始終堅守陣地,寸步不讓!

日軍第5師團21旅團長中村正雄在日記中哀嘆道:「第5師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被灌輸以鋼軍的稱號,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而在昆侖關,我遇到的是比俄國人意誌更頑強的中國軍隊。」

昆侖關大捷後,戴安瀾及其麾下的200師一時名聲大噪,舉國歡騰,蔣介石也盛贊戴安瀾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戰後,日軍哀嘆道:「這是中國事變以來,日本陸軍最為暗淡的年代。」

【四】出征緬甸,揚威海外

戴安瀾將軍不光在國內婦孺皆知,甚至還率領200師揚威海外,受到了美國、英國等盟國的贊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組建遠征軍,遠赴緬甸作戰,戴安瀾的200師作為精銳中的精銳,自然也在出征之列。

出發前,戴安瀾將軍心潮澎湃,作詩一首【七絕·遠征】——

萬裏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

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

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豪情萬丈的戴安瀾將軍,竟會就此殞命他鄉,200師也幾乎全軍覆沒!

戴安瀾的200師作為開路先鋒,率先進入緬甸,與英軍一起協同作戰。

但是,緬甸戰場的英軍卻毫無鬥誌,更別說聯合作戰了,在關鍵時刻,戴安瀾將軍組織部隊,在同古連夜構築工事,在敵軍實力遠勝於我的情況下,血戰了12個晝夜,使日軍的傷亡在我軍的兩倍以上,創造了防禦戰的典範,蔣介石也盛贊道:「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

同古雖然大捷,但局部的勝利根本無法改變大局,英軍更是加速撤往印度,甚至未將這一部署通報遠征軍司令部。等到發現英軍撤退後,獨木難支的中國遠征軍下令撤退,卻有些晚了。

戴安瀾從同古撤退後,200師已經疲憊不堪,急需休整,但此時戴安瀾又接到了收復棠吉打通退路的命令,只好又帶著部隊星夜兼程趕往棠吉。

200師不愧是王牌部隊,僅用一天時間就收復了棠吉,但是,自己的退路也被日軍切斷了。

【五】壯烈殉國,舉國悲痛

這個時候,英國人卻打起了如意算盤,他們希望戴安瀾的200師撤退到印度,增加保衛印度的實力。英國人的無恥讓戴安瀾怒不可遏,他對部下說:「我生為中華軍人,死為中華軍魂,絕不到印度去聽洋鬼子使喚!」

戴安瀾自知兇多吉少,就給妻子王荷馨留下了一封遺書,其中寫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在撤退途中,200師要經過兩道河流、三條公路,共五道包圍圈,每透過一道封鎖線,都要與日軍血戰一場,殺出一條血路。

在戰鬥中,戴安瀾總是身先士卒,結果不幸被日軍的子彈擊中,因缺醫少藥,再加上緬甸炎熱潮濕,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5月26日壯烈殉國,年僅38歲。

據他的部下回憶,戴安瀾將軍在臨終前,讓大家把自己扶起來,面朝祖國的方向,至死都沒有閉上眼睛。

戴安瀾將軍的遺體被擡到雲南昆明時,全城幾十萬百姓沿街祭奠,哭聲震天。

幾天後,蔣介石為戴安瀾將軍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並親寫挽聯:「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裏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誌,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毛主席也在百忙之中賦詩道:「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

另外,周恩來送的挽聯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朱老總、彭老總聯合挽聯為:「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將軍也評價道:「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第一人。」

新中國成立後,戴安瀾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並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