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政協會議結束,原湖南省主席卻高喊:中國國民黨萬歲!為何

2024-04-17歷史

1949年政協會議結束,原湖南省主席卻高喊:中國國民黨萬歲!為何

在新政協會議的會場上,代表們的談笑聲與議論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而活躍。但在這個熱鬧的場景之前,有一個人提前到達了北平,他就是徐鑄成。

作為原上海【文匯報】的社長,身份是候補代表。

徐鑄成坐在會場的第一排,聚精會神地聽著每位代表的發言。作為會議的組織者之一,他心裏期待著聽到各方的聲音,看到他們對未來的展望和計劃。

突然,一個代表走上台,台下的氣氛略顯緊張。徐鑄成眉頭微微一皺,他能感覺到一種異樣的氣氛,似乎有些不尋常。代表開始講話,語氣平穩,但話語間卻透露著一股緊張和不安。

然後,那個意外的瞬間發生了。代表的聲音突然變得高亢,幾乎是在一瞬間,會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徐鑄成和其他代表們楞在原地,難以置信地凝視著那個代表,仿佛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境。

「中國國民黨萬歲!」那聲音猶如驚雷般響徹整個會場,每個人都被嚇了一跳,而徐鑄成更是感到心頭一震。

這個令人震驚的時刻很快就過去了。一個人影迅速沖上台,面對那個發言的代表。他是粵軍名將、前湖南省主席吳奇偉。徐鑄成認出了他,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氣。

「吳先生,這個……」 徐鑄成喘著氣,試圖解釋這個令人尷尬的情況。

吳奇偉卻已經笑了起來,「哈哈,抱歉,抱歉。我是想喊‘共產黨萬歲’,但是……」 他頓了一下,顯得有些尷尬,「我一直參加國民黨的會議,習慣性地就喊了原來的口號。」

會場上的氣氛漸漸緩和下來,一陣輕松的笑聲在人群中傳播開來。徐鑄成也跟著笑了起來,這場突發事件雖然令人意外,但最終化解得還算圓滿。

吳奇偉,一個平凡的廣東青年,卻在亂世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

他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回到家鄉加入了革命隊伍。隨著辛亥革命的持續發展,他加入了被孫中山和陳炯明重新組建的粵軍。在那場歷經千辛萬苦的戰爭中,吳奇偉憑借著過人的勇氣和軍事天賦,很快脫穎而出。

有一次,他在南昌保衛戰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指揮才能。當時,南昌被北洋軍閥圍困,局勢危急。吳奇偉帶領著手下的部隊,巧妙地利用地形,采取閃電襲擊的策略,成功突圍並迅速反擊,給北洋軍閥以重創,保衛了南昌。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振奮了士氣,也展示了吳奇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

他在武昌起義中的表現也令人矚目。吳奇偉敏銳地把握戰場形勢,果斷決策,成功地指揮部隊占領了關鍵的據點,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奇偉的軍事才能和勇氣在粵軍中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尊重。

1930年,中國大地動蕩不安,政治勢力交織,軍閥混戰。

漢口城戰,硝煙彌漫,戰火紛飛。吳奇偉身披戎裝,率領著他的部隊奮勇作戰。在城池的攻防之中,他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頑強的意誌。盡管面對敵軍的頑強抵抗,吳奇偉依然帶領著他的部隊攻城拔寨,為革命事業貢獻了一份巨大的力量。

隨著戰局的發展,吳奇偉逐漸成為了北伐戰爭中的焦點人物。他指揮下的第四軍,憑借著出色的作戰表現,被譽為鐵軍,成為北伐的中流砥柱。在賀勝橋之戰中,吳奇偉親自率領部隊,奮勇殺敵,最終奪取了勝利,為北伐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當北伐的火焰燃燒著整個中國大地時,政治的陰雲也漸漸籠罩了革命的前景。蔣介石的權力崛起,使得革命政府內部陷入分裂,粵軍也受到了影響。吳奇偉等粵軍將領發現自己置身於政治的漩渦之中,他們曾經的革命理想與現實的權力賽局產生了沖突。

1940年,國共內戰的硝煙彌漫在中國大地上。

吳奇偉率領的部隊投靠了蔣介石,成為粵軍的一支重要力量。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急需地方軍隊的支持,於是大力提拔吳奇偉等人。

吳奇偉被任命為第四軍軍長後,他的部隊被編入陳誠的中路軍,參與對紅軍的圍剿。1940年的長沙戰役中,吳奇偉率領的部隊在國民黨軍的進攻下,成功收復了長沙,這場勝利使得他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1941年的川陜邊區戰役中,紅軍取得了重大勝利,使得蔣介石不得不調整戰略,再次發動對紅軍的圍剿行動。

吳奇偉領導的第四軍也被投入到這場圍剿戰中。在戰鬥中,他們遭遇了激烈的紅軍抵抗,損失慘重。在一次戰鬥中,吳奇偉的部隊陷入了包圍圈,局勢十分危急。

吳奇偉面對著殘酷的戰場,看著自己的戰士們一一倒下,心中充滿了無力感和悲憤。

"副官,我們的情況越來越危險了,紅軍的火力太猛了,我們必須想辦法突圍!"吳奇偉皺起了眉頭。

副官沈思片刻,然後沈聲說道:"軍長,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撤退,爭取重新組織部隊,避免再次受到重創?"

吳奇偉默默地凝視著遠方的戰場,最終點了點頭:"好,我們立刻撤退,不能再讓戰士們白白犧牲了!"

於是,在紅軍的火力覆蓋下,吳奇偉率領殘余部隊成功突圍,雖然損失慘重,但至少保住了一線生機。

隨著第五次圍剿的展開,吳奇偉和他的部隊將再次面臨生死考驗,而戰爭的殘酷也將繼續摧殘著每一個參戰者的心靈。

此時,已經是遵義會議之後了,紅軍的變化超出了他的意料,他原以為他們會在追擊中被逼入絕境,被徹底消滅。但是,紅軍的行動靈活且迅速,一次又一次地從他的手中溜走,令他無從下手。

「吳將軍,怎麽辦?」身邊的副官問道,聲音中透著擔憂。

吳奇偉皺起眉頭,思索著如何應對眼前的局勢。「我們必須盡快找到他們,不能再讓他們有機會繼續逃脫。」

隨著吳奇偉的命令,部隊再次啟程,向著紅軍的方向追去。

但是,紅軍的一支遊擊隊利用山谷中的隱蔽地形,成功伏擊了吳奇偉的後勤部隊。他們襲擊了黔軍的補給車隊,摧毀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這次伏擊不僅讓吳奇偉陷入了物資短缺的困境,還使他們失去了後勤保障,士氣受到了嚴重打擊。

在紅軍的夾擊下,吳奇偉的部隊陷入了混亂和恐慌之中。他們的主力被困在老鴉山一帶,無法有效撤退或進行反擊。紅軍則利用機動性和靈活性,不斷發起進攻,將他們逐漸逼入絕境,最後不得不撤退。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這場戰役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之一。吳奇偉被任命為第十八軍團軍團長,率部趕往淞滬戰場。他的任務是在日軍強大的攻勢下保衛上海,阻擋日軍的侵略。

日軍的優勢非常明顯。他們在淞滬戰場上集結了大量現代化裝備,航空兵和艦炮為陸軍提供支援,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頻頻發動猛烈攻勢。在此背景下,吳奇偉的任務尤為艱巨。但是,他沒有退縮,而是以一貫的勇猛與果敢帶領部隊迎戰。

吳奇偉率領的部隊與日軍在羅店等地展開激烈的交戰。他們在敵軍優勢火力的威脅下仍然頑強抵抗,盡管部隊傷亡慘重,但在吳奇偉的指揮下堅持戰鬥了多日,直至被命令撤下。吳奇偉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和軍事策略得到了同僚和士兵們的贊譽。

淞滬會戰後,吳奇偉繼續領導粵軍部隊,展現出他的軍事才幹。在1938年7月,日軍集結主力沿長江兩岸向西推進。吳奇偉此時已經升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他迅速調集各路部隊,阻擊日軍的進攻。

吳奇偉的應對非常迅速。他率部在九江南部對日軍101師團進行了一次重創,這讓日軍高層大為震怒,為了盡快突破,日軍計劃采用迂回戰術,一舉擊潰正面國軍主力。在吳奇偉等人的指揮下,國軍構築了一條韌性十足的防線。盡管日軍27師團嘗試迂回包抄,但被國軍反包圍,計劃失敗。

吳奇偉在抗戰中表現出色,特別是在萬家嶺大捷和鄂西會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盡管吳奇偉的功績突出,蔣介石對他始終保持警惕,並對粵軍將領的兵權進行了剝奪。這一系列決策背後可以看出蔣介石對軍隊內部派系的控制和鞏固權力的策略。

首先,粵軍在抗戰中的優異表現固然值得贊揚,但蔣介石對地方軍閥力量的擴張一直保持警惕。他需要確保國民政府和中央軍隊的權威,並避免地方軍閥在戰後可能對國民政府造成挑戰。

因此,他選擇透過調動粵軍將領,剝奪他們的兵權,以削弱粵軍在地方的影響力和獨立性。

其次,蔣介石對吳奇偉等粵軍將領的警惕也與他們在抗戰前的歷史背景有關。粵軍一直是地方勢力的代表,和蔣介石的中央勢力有一定的矛盾。

盡管吳奇偉早早投靠蔣介石,但由於他與粵軍的淵源以及其在戰場上的獨立指揮權,蔣介石難免對他心生戒備。

蔣介石的決定受到一些歷史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著名歷史學者唐德剛在其著作中指出,蔣介石在抗戰期間對粵軍和其他地方勢力的削弱,可能削弱了抗戰的整體實力,尤其是在面對日本的侵略時。

此外,蔣介石在抗戰後期對吳奇偉等粵軍將領的調動,也導致了國民黨內部權力結構的進一步集中,削弱了戰後的軍隊戰鬥力。這對戰後國民黨在大陸的困境起到了負面影響。蔣介石對地方勢力的排擠,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黨內團結和穩定的破壞。

綜合來看,蔣介石對吳奇偉等粵軍將領的安排是基於維持權力平衡和控制軍隊的考量,但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戰的整體實力,並對戰後國民黨的處境帶來負面影響。

1949年7月,吳奇偉在粵東宣布起義,這一舉動背後的原因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正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國民黨勢力逐漸衰敗的時期。在這種形勢下,吳奇偉選擇起義,意味著他對國民黨政府的未來缺乏信心。

吳奇偉對蔣介石的失望由來已久,他看清了蔣介石在內戰中的真面目,並且因自身健康問題,長期不願與解放軍正面交鋒。對內戰的厭惡和對蔣介石的不滿促使他開始尋找新的方向。

其次,中共方面為爭取吳奇偉所做的努力起到了關鍵作用。許多地下黨員與吳奇偉進行了思想工作,這其中不乏他過去的舊部和熟悉的朋友。這些人以個人關系為基礎,向吳奇偉傳遞中共的立場和主張。

在與中共的接觸中,吳奇偉逐漸認識到中共主張和平解放、避免更多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的立場,這與他對內戰的厭惡相契合,使他產生了與中共合作的意願。

此外,吳奇偉的起義不僅對他個人有重要影響,也對整個廣東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終,吳奇偉在粵東正式宣布起義,他的選擇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對廣東的解放產生了重要影響。毛主席等人對他的起義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不僅是因為他改變了立場,更是因為他的行動為解放事業作出了實際貢獻。

吳奇偉之所以選擇起義,既是對內戰的反對,也是對和平與民主的追求。

吳奇偉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為地方政府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的職務上,積極推動了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他致力於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推動了廣東省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為建設新中國的繁榮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廣州大學的董事長,吳奇偉註重教育的發展,致力於提高學校的教學品質和科研水平。他倡導思想解放,促進學術交流,為培養優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領導下,廣州大學成為了新中國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吳奇偉晚年將大部份精力用於編撰【第四軍紀實】,他以自己豐富的經歷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深入挖掘了第四軍的光榮歷史,為後人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的努力使得第四軍的英勇事跡得以永久留存,激勵著新一代人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盡管吳奇偉曾經有過不同的立場,但在新中國成立後,他的無私奉獻和卓越貢獻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肯定。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