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生只輔佐亂臣賊子,智比張良、陳平,被譽為「亂世罪人」的謀士

2023-12-18歷史

亂臣賊子的謀士,被譽為「亂世罪人」,智比張良、陳平。

「小人物難以引起大震動,微不足道的力量難以支撐起大事業」,自古以來,沒有真才實學之人,又如何在風雲變幻中獨占鰲頭,成就一番偉業呢?

哪一位帝王將相、雄才大略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經歷了生死邊緣的磨礪,才開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呢?

歷史上,有些人物僅憑「只言片語」便能掌控大局,指點江山。比如西漢末年的商縣屠夫杜虞,他雖然被割舌,但依然成為了新朝的開國皇帝王莽。

春秋末年的端木子貢,他受孔子之命前往齊、晉、吳、越四國遊說,最終使強晉不敢東擴,齊國慘敗於吳,越又強吞吳國。

戰國時期的蘇秦,他成功說服六國諸侯齊集相印交付他一人抗秦。這三個人,子貢全身而退,蘇秦身死名成,王莽身敗名裂,他們的結局各不相同。

然而,像這樣的巫師奇葩在後世就非常稀少了。

在東漢末年,有一個智謀超群的謀士,他比曹操更加狡猾,甚至比曹操更早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了開國功臣,能夠功成名就並全身而退,這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後世名聲備受爭議,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呢?這是一個至今都沒有答案的謎團。今天,讓我們一起探討他的生平軼事,看看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惡棍。

他就是賈詡,字文和,來自甘肅武威郡姑臧城。年輕時,人們並不知道他的才華,只有漢陽人閻忠對他感到驚嘆,並對外人說他具有張良和陳平的才能。

後來,官府推舉他為孝廉,讓他在衙門裏做郎官。然而,他因病辭職,打算回家,卻不料在路上遇到了氐族大首領的叛亂。

他和他的數十個同伴都被叛軍抓走。

賈詡在面對氐族大王時,以太尉段颎外孫的身份為自己求情,聲稱回去後必定會有厚報。由於段颎在西北地方曾是威震天下的大將,氐族部眾向來敬畏他,因此賈詡成功說服他們與他結拜為兄弟,並送他回家。

而其他的人則被活埋了。實際上,賈詡並非段颎的外孫,他只是利用這個機會自救而已。後來,董卓成為西涼的大將,並非常欣賞賈詡的才華,將他從太尉掾的小官職升至平津都尉,並不久後晉升為討虜校尉。

「我聽說長安城的人都想殺我們這些涼州人,你們還想單獨逃走,我認為我們一出城門,一個鄉下亭長就能把我們抓住。

不如我們聚在一起,西歸長安,先對長安進行一次殘酷的殺戮,壓服人心,同時為董卓報仇。如果事情成功,我們再奉天子之令征伐諸侯,鹿死誰手還不知道。

如果不行,我們就向西撤退。」

李傕聽從賈詡的計策,率領西涼軍猛攻長安,最終在城中建立了穩固的政權。賈詡因此被朝廷任命為左馮翊太守,李傕也打算為他請封侯爵。

然而,賈詡謙虛地表示,他只是提供了救命之策,並沒有功勞。李傕又提議讓他擔任尚書左仆射,但賈詡拒絕了,並解釋說尚書仆射是百官的師長,地位崇高,他沒有足夠的名望來壓服其他官員,如果他貪圖榮耀和利益,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

李傕被任命為尚書台尚書,負責監督官員的舉薦,他的工作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也讓李傕等野蠻將軍對他既親近又忌憚。

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他回家丁憂守孝,辭職後被授予光祿大夫的虛銜。在李傕和郭汜的內鬥中,他被召回擔任宣義將軍,最終在賈詡的調解下,西涼諸將和解,放出了漢孝湣皇帝劉協,並命令他們不得濫殺朝廷大臣。

「段老爺待你很厚,你怎麽能忍心離開呢?」

賈詡陰森森地笑了起來:「段煨是個疑心重重的人,老是對我猜忌,盡管他待我很好,但這份好意不會長久。我在他那裏待得越久,就越有可能被他加害。

現在我離開他,他反而會很高興,並且會希望我幫他在外面結交盟友,他也會善待我的妻子和孩子。而且張繡手下缺乏謀士,他也希望我能去輔佐他。

這樣,我的家人和名譽都能得到保障,哈哈!」不久後,賈詡來到了張繡的軍隊中,張繡立即跪下,以晚輩的禮節接待賈某,而段煨也沒有為難賈詡的家人。

此時,賈詡建議張繡與荊州牧劉表結盟,後來,魏太祖武皇帝曹操對張繡發動了進攻,但結果並不順利,曹軍撤退了,張繡非常高興,想要親自去追擊他們。

賈詡對張繡說:「別追,追了肯定輸。」張繡不聽,結果敗得慘重。賈詡又說:「現在追,再打一仗肯定贏。」張繡很生氣:「前面不聽你的話,敗成這樣,現在還讓我追,不是找死嗎?

」賈詡冷笑著說:「局勢變化,要靈活應對,才能百戰百勝。」張繡還是搞不明白,於是帶敗兵沖向曹軍,竟然把曹軍打敗了。

打完勝仗回來,他問賈詡:「我用精兵追敗軍,你說必敗,後來卻讓我用敗兵打勝軍,你說必勝。我太搞不懂了。」

賈詡解釋說:「道理其實很簡單!將軍雖然精於用兵,但與曹公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曹軍雖然開始時撤退,但曹公必定會親自斷後,將軍的追兵再精良,也難以抵擋曹軍的虎豹之士。

因此,我軍必敗。然而曹公並未取得全勝就撤退,這就表明洛陽、許都有變故,否則這完全不符合曹公的性格。但曹公打敗將軍的追兵後,一定會放松警惕,輕裝前進,只留下一些偏將斷後。

這哪裏是將軍的對手呢?所以將軍才能小勝一場。」張繡聽後,驚訝得目瞪口呆,並將賈詡譽為神人。後來,曹操和強大的袁紹在官渡決戰,袁紹派人來招攬張繡,希望他在曹操背後搗鬼,並寫了一封親筆信給賈詡,說盡了好話。

賈詡當時就在張繡跟前,對著袁紹使者說道:「尊使大人回去告訴你家袁本初先生,他和他的兄弟袁術袁公路先生都不能相容,還能容天下國士嗎?

」張繡嚇得大驚道:「袁紹有百萬大軍,先生何故當面得罪他呀?」賈詡卻建議道:「不如投降曹公吧!」

張繡詢問賈詡:「袁強曹弱,現在投靠曹操合適嗎?」賈詡回答:「這是最好的時機,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袁紹雖然強大百倍,但我們投靠過去,他也會看不起我們的。

曹操勢力還不強大,得到我們,他會很高興,而且有誌於稱霸的他會以德義宣揚於四海。將軍不要再猶豫了!」於是,張繡聽從了賈詡的話,率眾投降了曹操。

曹操見到他們,非常高興,握著賈詡的手說:「你賈某讓我曹某的信義遠播天下!」(張繡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曹操還霸占了張繡叔叔的妻子胡氏)曹操上表奏請讓賈詡擔任執金吾大將軍,封都亭侯,甚至讓他擔任了他自己和兒子曹丕才能擔任的冀州牧。

在曹操還未拿下冀州時,賈詡就一直作為司空府參軍留在他身邊。當袁紹的大軍將曹操圍困在官渡時,曹軍的糧草已經耗盡,曹操焦急地詢問賈詡有何對策。

賈詡回答說:「主公您的英明勝過袁紹,勇氣勝過袁紹,用人勝過袁紹,決斷勝過袁紹,擁有這四點優勢,卻在大半年內無法平定袁家,是因為主公您過於追求完美。

只要時機成熟,就能夠在瞬間讓冀州的百萬大軍土崩瓦解。」曹操聽後冷笑著說:「你說得對。」於是他集中全部兵力,繞道三十多裏,包圍了袁紹的糧倉,並將其全部燒毀。

沒過幾天,袁軍就大敗,不久後整個河北都被平定了。曹操隨後親自兼任冀州牧,並晉升賈詡為太中大夫。

公元198年,曹操率軍攻破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意圖順江東下消滅孫權,統一全國。然而,賈詡卻建議曹操先穩固實力,提高軍隊待遇,安撫百姓,等待孫權前來朝拜。

曹操未采納,毅然東進,最終在赤壁之戰中慘敗。後來,曹操與西涼韓遂、馬超決戰,馬超等人希望得到關中地盤以求和。

賈詡獻計,曹操聽從,成功離間了韓遂、馬超,從此更加贊賞賈詡的智謀。

曹丕是魏公世子,他的弟弟曹植才名方盛,兩兄弟各自擁有一批黨徒,爭奪儲君之位的競爭就此開始。曹丕向賈詡請教如何保護自己,賈詡建議他加強對外表現的「仁德」,加強與士大夫的交往,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到萬無一失,對自己的父親曹操要百般恭孝,然後不斷磨礪自己。

曹丕聽從了建議,後來曹操清退左右之人,單獨問賈詡該立哪個兒子為嗣君,賈詡沈默不語,曹操發怒問為什麽,賈詡回答說他在想袁本初和劉景升是如何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的。

曹操聽了大笑,立即決定立曹丕為王位繼承人。

賈詡深思熟慮後,認為自己並非曹操的親信,而且他的長遠策略可能會引發曹操的猜疑。因此,他下班後就回家閉門不出,不與任何朝野人士交往。

即使他的兒女要結婚,他也選擇不與豪門聯姻。曹操知道後,贊賞他的智謀,並沒有對他進行迫害。後來,曹丕成為魏國的開國皇帝,立即任命賈詡為太尉,並授予他魏壽鄉侯的爵位,比關羽的漢壽亭侯還要高一級。

鄉侯的地位比亭侯高,而且又增加了三百戶的食邑。甚至連賈詡的小兒子賈訪也被封為列侯,而他的長子賈詡則直接成為了駙馬都尉。

曹丕問賈詡:「我想要統一中原,打敗吳蜀這兩個不順從的國家,愛卿認為我應該先打哪一個?」賈詡回答:「戰爭的關鍵是軍隊的實力和將領的智慧,而治理國家的人需要註重道德和安定人民,陛下您已經接受了漢朝的禪讓,成為了天下人的皇帝,不應該只想著像馳騁疆場的將軍一樣只會沖沖殺殺。

現在您應該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等到吳蜀兩國內部發生變化,平定他們並不困難。雖然吳蜀兩國看似弱小,但東吳有長江的天險,西蜀有山川的屏障,劉備有卓越的才能,諸葛亮治理國家有方,孫權能明辨是非,陸遜精通兵法,他們一個據險防守,一個遊歷江湖,都不是我們中原軍隊所能比擬的,所以短時間內征服他們是很困難的。

用兵之道,首先要謀勝而後才能戰勝,要了解敵人的情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臣私下認為,我大魏群臣之中,無人能敵劉備、孫權。即便是陛下親臨,也未必能保證全勝。就像大舜王透過操練幹戚之舞,讓三苗部落臣服,我認為陛下也應該先以文後武的方式,才能平定天下。

魏文帝曹丕對這樣的回答很鄙視,於是強行出兵江陵,結果被東吳孫權打敗,損失慘重。後來曹丕再見到賈詡時,面色尷尬。

不久之後,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被賜謚號「肅侯」。史家評論賈詡有王佐之風,算無遺策,與張良、陳平不相上下。

但是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大家裴松之老先生卻說,賈詡靠著只言片語,就讓天下諸侯紛爭不斷,使漢室江山徹底走向傾覆。

他的罪行實在太大了,自古以來導致天下紛亂者,都沒有像他這樣的。他甚至比曹操還要早成為「漢賊」。

他曾被譽為「忠臣君子」,被世人稱為孫權的噩夢和司馬懿的死神。#百家幫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