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朝的歷史上,為何少有著名的奪嫡鬥爭?漢朝為啥沒有九子奪嫡?

2024-08-08歷史

如果我們對漢朝的歷史,了解的稍微多一些,我們就會發現:漢朝皇位的傳承,很少出現皇子奪嫡的情況。

尤其是像後來清朝那種‘九子奪嫡’,幾個皇子為了爭奪皇位,打成一鍋粥的情況,在漢朝更是從來都沒出現過。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難道說,漢朝人在皇位傳承方面,有什麽特殊的心得?可以避免皇子爭搶皇位的事情?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真實的歷史上,漢朝其實也有皇子爭儲的事情。

但這個事情本身,展現出來的形式,往往不是皇子奪嫡。而是幾個強大的利益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爭鬥。而誰能做太子,往往就是他們的核心利益。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因為漢朝的皇帝,超過一半以上,都是二十歲之前即位的。甚至還有幾個,是嬰幼兒時期就上位了。二是因為漢朝的外戚勢力,實在是太強。很多時候,還沒等到皇子開始爭儲,這些外戚就已經開撕了。

其實在漢朝的歷史上,我們至少能找到四個比較有名的奪嫡案例。

第一個著名案例,就是漢惠帝劉盈,和趙王劉如意的奪嫡故事。

當年西漢剛剛開國的時候,劉邦為了穩定軍心,更好的和項羽對峙。他不得不在第一時間,立自己的嫡長子劉盈,做了太子。

但是等到漢朝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卻更喜歡自己的三兒子,劉如意。所以後來,劉邦曾經數次提出,要立劉如意做太子。

正常情況下,到了這個時候,劉盈和劉如意之間,肯定要發生奪嫡鬥爭。兩兄弟為了皇位,勢必要進行一場惡鬥。

但實際上,當時劉盈和劉如意之間的關系,還真的非常不錯。對於劉如意這個弟弟,劉盈後來還百般維護。

反倒是兩人身後的那些大人,為了幫他們爭奪太子之位,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劉盈這邊,他的母親呂雉,開始幫他找了各種幫手,壯大劉盈這一派的實力。而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則是盡全力討劉邦的歡心,同時也在替劉如意拉攏幫手。

而最終,這場奪嫡鬥爭,則是以劉盈的勝利結束。劉盈即位之後,呂後直接把那位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殘忍至極。

一場奪嫡鬥爭,最後殘忍到了這個程度。和後世很多奪嫡大戰相比,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同時,後世在看待這件事的時候,極少有人會把目光,放在劉盈和劉如意身上。大家往往也會下意識的忽略,這是一場奪嫡鬥爭。

在更多的人看來,這其實是呂後和戚夫人的事情,和那兩個皇子沒啥關系。

因為那兩個皇子,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年齡實在是太小了。作為太子的劉盈,接班的時候也才十六歲。而老三劉如意,之前更是還不到十歲!他們對於權力和地位,根本沒有任何概念。

第二場著名的奪嫡之戰,則是發生在漢景帝在位時期。

漢景帝在位的時候,先是立自己的長子劉榮做太子。劉榮不但是長子,而且他的母親栗姬,還是漢景帝最寵愛的妃子。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劉榮都有做太子的資格。

但是後來,漢武帝出生之後,漢武帝的母親王娡,卻開始幫自己的兒子,爭奪太子之位。為了實作這個目標,王娡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說,拉攏館陶公主做政治盟友,和館陶公主結成親家。再比如說,指使下面的官員,支持裏栗姬做皇後,觸動漢景帝的逆鱗……

在這個過程當中,雙方你來我往,交手過程其實特別精彩。而且很多政治鬥爭的手段,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而最終,這場鬥爭的結果,便是太子劉榮被廢,劉徹成功被立為太子。

所以,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王娡和栗姬之間的這場鬥爭,也是一場奪嫡之戰。雙方鬥爭的焦點,就是誰的兒子能做太子。

但有意思的是,後世提到這段故事,極少有人會認為,這是劉榮和劉徹之間的奪嫡鬥爭。大家都會下意識覺得,這是王娡和栗姬之間的事情。

為啥大家會有這種感覺呢?

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劉榮和劉徹,年齡都實在是太小了。劉徹取得勝利,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才僅僅只有七歲。所以,對於那段復雜的權力鬥爭,劉徹根本沒什麽印象,自己也啥都沒做。

第三個著名案例,則是漢武帝在位後期的‘巫蠱之禍’。

在漢武帝在位後期的時候,他的長子劉據,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太子。而且,劉據的母親衛子夫,深得漢武帝的寵愛,同時還是皇後。再加上劉據的舅舅是衛青,表哥是霍去病。有這兩位大佬站在身後,劉據的太子之位,很長一段時間裏,根本無法動搖。

然而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情況卻出現了變化。當時衛青和霍去病,都已經去世了。衛子夫年老色衰,漢武帝也開始不再像以往那麽寵愛她,反倒是開始逐漸寵愛李夫人。

正是這種變化,讓很多人認為,有了可乘之機。

所以後來,很多反對太子的人,以及李夫人家的親戚,就開始暗地裏對劉據進攻。在他們的進攻之下,很快,劉據的大表哥被查出貪汙軍費。借著這件事,他們又把劉據的大姨夫,當時的丞相公孫賀,一起拉下了水。

再之後,他們又借著查案的名義,在京城內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很多太子陣營的大臣,都被牽連了進去。而最終,因為太子鎮壓的力量,越來越弱。等到一年之後,他們就直接跑到太子的東宮,塞了一個巫蠱小人,謊稱太子詛咒漢武帝。

因為這件事,劉據後來不得不起兵自保。但在他起兵之後,他造反的帽子,就徹底被扣上了。最終,劉據兵敗自殺,衛子夫也在宮中自盡。

這就是歷史上的巫蠱之禍。

提到巫蠱之禍,後世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反對派在針對衛家,針對太子劉據。但同時,極少有人註意到的是,反對派當中,作為主謀的劉屈氂和李廣利,他們的核心訴求,是幹掉太子,擁立李夫人的兒子做新太子。

所以,巫蠱之禍,本質上也是一場奪嫡之戰。

不過,在這場奪嫡鬥爭當中,從始至終,那個李夫人的兒子,都沒做過什麽實際行動。因為在巫蠱之禍發生的時候,他年齡太小了,估計連十歲都不到。

而第四次著名的奪嫡之戰,則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也就是那場十常侍之亂。

簡單來說,漢靈帝在位末期,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長子劉辯,他是皇後何氏所生,身後站著強大的外戚何家。另一個是小兒子劉協,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他的母親早逝,但在漢靈帝的安排下,劉協的背後,站著漢靈帝母親的家族,以及其他宦官。

對於到底要立誰做太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漢靈帝都沒有做決定。但在內心深處,漢靈帝更傾向於小兒子劉協。不過,劉協始終不是嫡長子,再加上何家勢大,這就讓漢靈帝很難做決斷。

而後來,等到漢靈帝臨終之前,漢靈帝終於下定決心,想要立劉協做太子。但此時的他,已經病入膏肓,很難靠一道聖旨,就完成立儲的事情。

於是在臨終之前,漢靈帝只能叫來自己的心腹宦官,讓他在自己死後,擁立自己的小兒子劉協做皇帝。

再之後的事情,大家就都比較熟悉了。

在漢靈帝死後,圍繞著到底要立誰做皇帝,宦官和外戚集團,展開了一場殘酷的互殺。而這場互殺,最後則是導致整個東漢,徹底崩潰了。

而在後來的歷史上,大家往往會覺得,這是三國時代的開端,同時也是外戚和宦官集團的鬥爭。但大家會下意識忽略,引發這場鬥爭的核心,依然是奪嫡鬥爭。鬥爭的關鍵,依然是劉協和劉辯,兩人誰來做太子。

以上這四場奪嫡之戰,每一次都直接從根本上,改變了漢朝歷史的走向。但同時,後世在看這幾段歷史的時候,卻又往往會下意識覺得,這些並不是奪嫡鬥爭。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其實就在於這些皇子,年齡都太小了。所以每次奪嫡戰爭爆發的時候,真正起主導作用的,都是他們背後的外戚和宦官。至於皇子本人,反倒是很容易會被大家忽略。

相比之下,後來清朝的九子奪嫡,情況就不一樣了。

因為到了清朝的時候,奪嫡的皇子,年齡都比較大。所以,在奪嫡鬥爭當中,這些皇子才是主角。大家的註意力,也更容易放在他們本人身上。

所以,漢朝歷史上的奪嫡鬥爭,其實也並不算少。只不過,因為奪嫡鬥爭發生的時候,皇子年齡比較小。再加上漢朝的外戚,實在是太猛。所以導致大家本能會把註意力,放在那些外戚的身上。

但究其根本,那些鬥爭的真正核心,其實還是在於奪嫡這兩個字。